|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將軍奮劍南天起(2)
梅毅 Mei Yi
林佳鼎本人遭受炮擊,死無全屍。
最後,永歷軍衹有三十餘騎人馬逃出此厄。
“窩裏鬥”中大獲全勝,紹武帝飄飄然,自以為“天授帝位”,開始在廣州搞那套郊天、祭地、幸學、閱兵的花架子。一幫君臣上下安逸,大肆封賞,胡亂賜官。
究其實也,紹武帝衹是廣州一個城的“皇帝”而已,“七門之外,號令不行”。(黃宗羲《行朝錄》)。
永歷、紹武兩軍在海口血戰之際,李成棟、佟養甲的清軍已在漢姦辜朝薦(潮州人,退休明官)帶領下攻取漳州,襲取潮州,並誘降大盜陳耀,攻剋惠州。
李成棟的清軍一路上最大的障礙是山路崎嶇,真正的抵抗幾乎沒怎麽遇到。清軍往往在城下一列兵,南明守軍就城門大開,府縣守官拿着簿册恭謹獻降。
為了麻痹廣州的紹武帝和蘇觀生,李成棟讓各地官員書寫信件送遞廣州,報告說沒有任何清兵到來,致使廣州的紹武君臣相安泰然,自以為沒有任何迫近的危險。
1646年12月14日,李成棟派300精騎兵從惠州出發,連夜西行,從增城潛入廣州北。清軍十多人化裝成艄公,從水路大搖大擺乘船入城。
這些清軍上岸後,直到布政司府前,他們纔在衆人面前掀掉頭上包布,露出剃青前額的滿人發式,揮刀亂砍,大呼“大清兵到1
“韃子來了1一句驚呼,滿城皆沸,百姓民衆爭相躲避,亂成一鍋粥。
說來也真是奇怪,能徵善戰如李自成的“大順軍”,殺人如麻如張獻忠的“大西軍”,即使是出生入死、血鬥衝殺無數的明軍勇兵武將,衹要一聲“韃子來了”,個個亡魂皆冒,立時潰散。筆者現在無論如何想象不出,清兵有何威力致此震攝之效,難道是那種剃青的大辮子發式使然?
紹武帝正和蘇觀生等人在國子監“視學”,忽然有衛士急報清兵入城。
蘇觀生非常生氣:“昨天潮州還有信報說一切無恙,今天怎麽會有清兵來此1他揮手讓左右殺掉報信衛士。
入城的清兵很快殺掉廣州東門守衛,大開城門,數百清兵策馬衝入,大紅頂笠滿街馳奔。
紹武君臣,這纔知道清兵真的殺到,可是,紹武帝屬下大兵都西出和永歷軍交戰未返,宿衛禁兵也一時召集不全。
廣州明軍,一時間作鳥獸散。
惶急之下,紹武帝易服化裝外逃,但他最終在城外被清兵抓住,重兵擁之,關押在府院。
李成棟大概因為廣州城攻剋得太容易,心情不錯,既沒下令屠城,也沒有立刻殺掉紹武帝。
他派人送食物飲水給紹武帝,表示“慰問”。
紹武帝這位一直昏庸無能的朱明爺們倒是有錚錚氣骨,堅拒不受,說:“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於地下1
晚間,趁守兵不備,紹武帝朱聿釒粵用衣帶自縊而死,和他哥哥一樣,做到了“國君死社稷”,真算是條好漢子。
射死一帝,又生擒一帝,至此,李成棟的滅明之功臻至高峰。
最後,也要交待一下紹武帝的手下的大學士蘇觀生。
呼天不應,喚地不靈,蘇觀生跑到他一手“提拔”的生死好友、吏部都給事中梁鍙處問計。
梁鍙一臉忠義,平靜說:“死耳,復何言1
於是兩人商定分入廳堂左右的東西房,準備上吊殉國。
梁鍙入房後,自己掐住脖子嗷嗷叫幾聲,踢翻凳子給自己“配音”。
旁邊房間的蘇觀生認定這位好友已自殺殉國,便提筆在墻上大書“大明忠臣義士固當死1,然而上吊自殺殉節。
梁鍙聽得真切,馬上衝進屋指揮僕人收拾後事,扛着蘇觀生屍體嚮清軍投降,聲言有獻“偽大學士”之功。此舉,深獲李成棟嘉奬。
亂世紛紛,生死是塊試金石,忠姦善惡,親情友情,美醜正邪,一切人間大倫,都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梁鍙這廝肯定是飽讀史書的讀書人,故而能把忠臣義士的“戲文”排練得爐火純青。日後,他還“乞修明史”,得到清人批準。我們好奇的是,不知這位老哥們在《明史》中,該怎樣描寫他自己的“戲子”行為!
窮追不捨誓平兩廣——李成棟對肇慶的進攻
從深圳開車走廣深高速公路,行至一半時總會看到一個大大的路標,上寫“道滘”。看旁邊拼音,纔知第二字念jiào。如此奇怪而又罕為人知的地方,卻是李成棟殺奔廣東以來第一次慘遇敗績的戰常
李成棟、佟養甲攻陷廣州城後,殺入東莞城(明末忠臣袁崇煥老傢)。清軍四處燒殺,仍是舊習不改。
1647年1月(順治四年),道滘義民葉如日等在江邊設伏,忽然出襲,殺掉沒有任何防備的數百清兵。東莞清軍聞訊來援,又被義軍殺死二百多。
時任廣東提督的李成棟大驚。他先派總兵陳甲由水路前往,自率大隊人馬隨後由陸路行軍,殺嚮道滘。
義軍集各倉船衹千餘艘,在虎門與陳甲所率的清軍大戰,殲滅兩千多清兵,並擒殺總兵陳甲。
清兵能以數十騎襲破城堅兵衆的廣州,竟載在道滘這個“小河溝”。一時間,明朝士民振奮,清軍情緒低落。
東莞萬江一帶抗清的明將張傢玉聞訊前往道滘,與葉如日以及博羅縣的明朝舉人韓如琰所率鄉民一起,集兵齊攻東莞。義軍勇敢,他們竟能在一天之內攻下堅城,俘斬當地清軍任命的官員,取得重大勝利。同時,起事諸人還上書永歷帝,準備興復廣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