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四、歐陽修(1)
閔澤平 Min Zeping
1.人格
常聽人說“文人無行”,甚者還感嘆“一為文人便不足道”。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文人的品行都難令人啓齒,含蓄地說是不太令人滿意。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歐陽修、蘇東坡則是文人的精華。說起歐陽修來,他的文章與道德都應該是萬衆敬仰的,當時“天下翕然而師尊之”,至今還無人敢攖其鋒。
當年范仲淹指責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把一份他精心繪製的百官聯絡圖上奏給皇帝,結果捅了馬蜂窩,被狠狠地蜇了一下,趕出了朝廷。有位叫高若訥的御史為虎作倀,落井下石,在私人宴會中詆毀范仲淹。這副幸災樂禍的嘴臉,激怒了青年歐陽修。歐陽修挺身而出,竜飛鳳舞,草就了一篇檄文《與高司諫書》,痛駡高若訥是偽君子,不知人間有羞恥之事,並情緒激憤地對高若訥說,你有種到皇帝那裏去告我,就說我是范仲淹的同黨。沒曾想到,這位高先生還真是“憨厚實誠”,竟然當即將歐陽修的私信上交給朝廷,致使歐陽修被貶到湖北宜昌——當時的夷陵,今天的三峽門戶——一個荒僻的小山城當縣令去了。
後來,清朝乾隆皇帝讀了歐陽修的信,拍案叫好,認為“凜凜正氣,可薄日月”,同時惋惜地說,歐陽修畢竟太年輕了,不知道朝廷的這些官僚們都是這副作派,千古一轍,大抵如此,歐陽修是“少所見,多所怪”,纔寫出了這樣憤激的文章。乾隆皇帝說這番話時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他可以對他的臣子失望,但不能對歐陽修有所貶抑。歐陽修一生還是擔得上“正氣凜然”四個字,即使後來他閱歷豐富了,見多識廣了,也不失赤誠之心。風水輪流轉,范仲淹得到重用後,想提拔他。歐陽修很幹脆地拒絶了,說他不是政治投機者,範大人不必想着報答他。當年他為範大人鳴冤叫屈是出於公道正義,同退可以,同進就沒有必要了。
歐公雖然不願意以非常規途徑與他人“同進”,但卻是竭盡所能地提攜他人,盡量讓他所認定的才華之士與之同進,所謂“天下之治必與衆賢共之”,哪怕推舉這些人會讓他付出巨大代價,甚至這些人的崛起會對他的地位産生威脅與影響。宋人筆記《冷齋夜話》記載:“人意趣所至,多見於嗜好。歐公喜士為天下第一,常誦李北海‘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僅在至和三年,歐公就嚮朝廷推薦了包拯、王安石、梅堯臣、呂公著、鬍瑗等。在這些人之中,除梅堯臣是他的詩文之交,有着很深的情誼,其他人則往來不多。歐公慧眼識蘇軾的故事更是文壇上膾炙人口的佳話。
嘉祐二年(1057)正月,歐陽修知禮部貢舉。當時考風頗不端正,請托舞弊情況十分嚴重。初春天氣寒冷,考生們穿着厚厚的袍子,袍子裏多有夾帶的各種小紙條或者大部頭的書籍。還有些考生花錢雇請槍手,一同進入考場,然後在其間捉刀代筆。今天出現的種種舞弊行為,除因技術原因無法實現的以外,其他的情形大致在宋代都早已出現了。
上任伊始,歐公一方面大力整頓考風,另一方面則大刀闊斧地改變文風。當時怪癖艱澀的“太學體”盛行天下,最有影響的是劉幾,號稱太學第一人,有極大的號召力,受到很多青年人的追捧。歐公在批閱試卷時,發現了一份非常怪異的文章,其中有“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這樣的句子,斷定是劉幾的捲子,就在後面接了兩句:“秀纔刺(荒謬),試官刷”,然後用大紅筆從頭抹到尾,判定為“大紕漏”,貼出來示衆。千載之下,追想歐公當年的壯舉,今天的教師羨慕不已,毋庸說在批改高考作文時對怪異的文章不敢有所表示,即使在日常的教學中對有個性的學生也要禮讓三分。當然,歐公此番作為,也頂住了巨大的壓力。那幫寫怪異文字的舉子落榜後,又驚又怒,上千人聚集起來遊行示威,在歐公上朝的時候痛駡他,還把寫好的祭歐陽修文扔進他的院子。由於法不責衆,治安人員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在此期間,歐公發現有篇文章寫得精彩絶倫,有心想把他放在榜首,卻又擔心它是自己的老鄉兼門生曾鞏所為,為避嫌疑,就把它放在第二名,揭榜一看,原來此文乃蘇軾所作。後來見到蘇軾本人,讀過蘇軾所寫的其它文章,歐公感嘆說:“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後來還預言說:“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見到能夠超越自己的英才,如此歡欣鼓舞,其胸襟氣度可想而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