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98節:虎兕相逢,可憐赳赳力絶倫(5)
劉緒義 Liu Xuyi
虎兕相逢
秦晉爭鬥的同時,晉楚爭霸也長達百餘年,楚是晉國最強大的敵手,秦晉關係破裂後,秦與楚國結成聯盟,互為姻親之國,秦人還不時幫助楚國出徵。
此外,秦穆公開始大力招攬賢才。他摒棄了貴賤等級,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除了百裏奚之外,還從宋國迎得了蹇叔,把晉國的來丕豹、公孫友拉攏到身邊,又從戎人那裏得到了賢臣由餘,掌握了戎狄的情況;開始出徵戎。
《尚書·秦誓》就記載了當年秦穆公的盟誓:"予誓告汝:……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公元前627年之殽之戰,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後秦穆公吸取教訓,重用被俘過的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將,刻苦練兵,伺機報仇。特別是孟明視"修國政,重施於民"的精神震懾了晉國。晉國大夫趙成子說:"秦師又至,將必闢之。懾而增德,不可當也。念德不怠,其可敵乎。"《史記·秦本紀》載:(穆公)"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高,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發番番,則無所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一個知錯必改,不甘失敗的明君形象。
公無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說,青天呵,怎麽將這麽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人們將秦穆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實際秦穆公的霸主之名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幾位霸主有明顯區別。那就是齊、晉、楚三國的霸主之名均是中原霸主,是全局性、國際性的霸主,而秦穆公卻衹是西戎霸主,他的稱霸範圍僅僅局限在關中西戎之地,因為秦國根本沒有打開東進通道。二十多年後,秦穆公也曾進行了一次東進嘗試,但結果卻也以慘敗告終。秦國再次奪回崤函之地的時間遠在330年後的戰國中期,也就是公元前325年,秦國當時的君主已是第二十七君:秦惠王。
秦穆公死後,晉襄公不久也病死了,這個時候,中原諸國一時也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霸主。就在這個時候,春秋史上開始上演了一幕幕大夫幹政的好戲。
首先來看晉國。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病死。臨死前遺囑趙盾立公子夷臯為國君。正當大臣們要立夷臯做國君之際,身為托孤大臣的趙盾卻出面反對。這是為什麽呢?
理由很簡單,趙盾認為公子夷臯衹有十七歲,而眼前晉國的形勢非常糟糕,一方面,原來的重臣如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等先後去世;一方面,秦國剛剛打敗晉國,獨霸西戎,隨時隨地會打進晉國,一個十七歲的少年難以受命於危難之際。因此,趙盾要求立年長的公子雍為國君。公子雍是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的兄弟,此時的公子雍還在秦國,與秦人關係較好。如果立公子雍為國君,可以重結秦晉之好。另一個大臣狐射姑(賈季)也不主張立個十七歲的毛孩子。但他卻希望立公子樂為國君。公子樂是公子雍的兄弟,此時還在陳國。趙盾不同意,理由是陳國太弱小了,離晉國又遠,而秦國強大,且離晉國近。大臣們大都贊成趙盾的意見,就派人去迎公子雍回國。但狐射姑心裏不服,也偷偷地打發人去陳國接公子樂。趙盾得知這一消息,就派心腹公孫杵臼在半道上截殺了公子樂。狐射姑由此更加惱恨趙盾,派人把趙盾的得力助手陽處父暗殺了。
陽處父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值得狐射姑這麽重視?應該說陽處父是晉國一個重臣,《左傳》多有記載其事:僖公三十二年報楚平;三十三年追孟明視,又侵蔡、退楚師;文公二年盟文公;三年伐楚以救江。文公六年,晉國改搜、易中軍,陽處父起了關鍵作用。這年春,晉國在夷地閱兵,撤銷了兩個軍,狐射姑任中軍統帥,趙盾為副。太傅陽處父從溫地到來後,改在董地閱兵,調換了中軍主將,他認為趙盾更有才能,就把趙盾和狐射姑換了個位置。自此後,趙盾開始掌握國傢的政權,製定章程,修訂法令,清理訴訟,察逃亡,用契約,清除政治上的污垢,恢復等級秩序,重建官職,選拔賢能,並把政令法規交給陽父處和太師賈佗去執行,作為晉國的常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