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藝文類聚   》 捲九十八 祥瑞部上      歐陽詢 Ouyang Xun

  ○祥瑞 慶雲 甘露 木連理 木芝 竜 麟
  ◇祥瑞
  《風角占》曰:福先見曰祥。
  《字林》曰:禎,祥也,福也。
  《禮記》曰:麟鳳龜竜,謂之四靈,四靈以為畜,則獸不狘。
  又曰:聖王用民必順,使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山出銀甕丹甑之器,及人象車也。]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藪,龜竜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白虎通》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順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德及天,即鬥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即嘉禾生,蓂莢起,德至鳥獸,即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狐九尾,雉白首,白鹿見,德至山陵,即景雲出,芝實茂,陵出黑丹,山出器車,澤出神馬,德至淵泉,即黃竜見,醴泉涌,河出竜圖,雒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名珠,德至八方,即祥風至,鍾律調,四夷化,越裳來,孝道至,即萐蒲出庖廚,不搖自扇,於飲食清涼,助供養也,繼嗣平,即賓連生於房戶,賓連者,木名也,連累相承,故生於房戶,象繼嗣也,日曆得其分,即蓂莢生於階間,蓂莢者,樹名也,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故俠階而生,以明日月也,賢不肖位不逾,即平露生於庭,平露者,樹名也,官位得其人,即生,不得其人,即死矣,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九配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明後當盛也,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見,景星常見,可以夜作者,益於民人也,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絳,別尊卑也,醴泉者,美泉也,狀如醴酒,可以養老,嘉禾者,大禾也,成王之時,有三苗貫桑而生,同為一穗,大幾盈車,長幾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召周公而問之,曰:三苗為一穗,意天下其和為一乎,後果有越裳氏重譯而來矣。
  《春秋演孔圖》曰:趣作法,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鬍破術,書記散,孔不絶,[此魯端門血書,十三年鼕,有星勃東方,說題曰:麟得之月,天當有血書端門,子夏至期往視,逢一郎,言門有血書,往寫之。]血蜚,鳥化為帛,鳥消書出,署曰演孔圖。
  《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上幸長安,祠長陵,還洛陽宮,是時醴泉出於京師,郡國飲醴泉者,痼疾皆愈,獨眇蹇者不差。
  又曰:有赤草生於水涯,郡國上甘露降,群臣上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宜命太史撰具郡國所上,上遂不聽,是以史官鮮記焉。
  又曰:章帝元和二年,鳳皇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黃竜四,青竜,黃鵠,鸞鳥,神馬,神雀,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白燕,白鵲,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平,朱草,木連理實,日月不絶,載於史官,不可勝紀。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祥風甘露,景星嘉禾,萐蒲蓂莢屈軼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馬,男女異路,市無二價,耕者讓畔,班白不題挈,關梁不閉,道不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其盛茂者,緻黃竜麒麟鳳皇,夫儒者之言,溢於過實,瑞應之物,或無失言,鳳皇麒麟之屬,大瑞較然,不得增飾,其小瑞徵應,恐多不是,夫風氣雨露,本當和適,言其風祥露甘,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可也,言其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襃之者也。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伐殷有國,河出錄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鳥之旗。
  《呂氏春秋》曰:凡帝王將興,天先見祥下民,黃帝天先見大螻螾,黃帝曰:土氣勝,故其色上黃,其事則土,及禹時,天先見草木秋鼕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上青,其事則木,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八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上白,其事則金,文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上赤,其事則火。
  《淮南子》曰:天覆以德,地載以樂,樂也其時,不失其序,日月淑清而揚光。
  《晉中興書》曰: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雲,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為秣陵,巉北山,絶其勢,今建康即秣陵西北界,所巉即建康南淮中也,按始皇東遊之歲,至孫權僣號,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數既不合,挍之基宇又非倫,豈應帝王之符,而見兆於上代乎,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矣,且秦政東遊,至今五百二十六年,所謂五百年後當有王者也。
  【賦】魏劉劭嘉瑞賦曰:乾坤交泰,嘉瑞降靈,皓雉呈其潔質,素威效其仁形,白兔楊其翰耀,黃竜燿其神精,章光列之焞燿,顯休徵之有成,昔聖王之降瑞,或卓爾而弗經,猶著美於篇籍,貽來業而垂名,實明德之所隆,宜允納而是丁,信無思而不服。又何遠之不寧,方將收麒麟於玄圃,棲鳳皇於軒欞,舞鸞鳥於中唐,聆鸑鷟之和鳴,弄萐蒲之華芳,玩朱草之丹榮,承靈祚而建基,垂遐福於億齡,超三五而無儔,與泰初乎齊聲。
  【頌】魏何晏瑞頌曰:若稽古帝魏武,哲欽明文思,罄民生之俊德,懿前烈之極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聿迪明命,肇啓皇基,夫居高聽卑,乾之紀也,靡德不酬,坤之理也,故靈符頻繁,衆瑞仍章,通政辰脩,玉燭告祥,和風播烈,景星揚光,應竜遊於華澤,鳳鳥鳴於高岡,麒麟依於圃籍,甝虎類於坰疆,鹿之麌々,載素其色,雉之朝雊,亦白其服,交交黃鳥,信我中霤,儵儵嘉苗,吐穎田疇。
  【表】周王襃上祥瑞表曰:明王孝治,嶽瀆所以效靈,至人澤及,風雲以之懸感,是以若霧非霧,天道葉至德之符,似煙非煙,觸石表嘉祥之氣,玄黃蕭索之輝,丹紫輪囷之狀,豈止唐帝沉璧,氣合金方,姬後望河,形如車蓋。
  ◇慶雲
  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慶雲,非氣非煙,五色氛氳,謂之慶雲。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景雲出。
  《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黃雲扶日,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白雲起,成王觀於河,東雲至。
  《禮鬥威儀》曰:其君乘水而王,為人黑色大耳,其政和平,時則景雲至。
  《春秋合成圖》曰:堯母慶都,蓋大帝之女,生於鬥維之野,常在三河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丈,形象大帝,常為黃雲覆蓋之,衊食不饑,年二十,寄伊長傢,無夫,出觀三河,奄然陰雨風,赤竜與慶都合,有娠而生堯也。
  《尚書大傳》曰: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卿雲[二字衍。]帝乃倡之。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是謂慶雲,慶雲見,嘉氣也。
  《漢書》:高祖遊芒碭山,上常有雲氣。
  又曰:武帝封泰山,夜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雲從西北來,散於殿前。
  《漢武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上親拜,用樂焉,其日上有白雲。又有呼萬歲者,禪肅然,白雲為蓋。
  《魏志》曰:文帝生時,有雲氣青色,圓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春秋演孔圖》曰:黃帝之將興,黃雲升於堂,文命之候,玄竜銜雲,於陽[按當作湯,見本書捲一云篇。]白雲入房。
  《春秋運鬥樞》曰:天樞得則景雲出。
  又曰:天子孝則景雲出遊。
  車頻秦書曰:符堅立,有黃雲五色,回繞臺觀,時以為景雲。
  【贊】宋孝武帝景陽樓慶雲贊曰:非煙非雲,曳紫流光,懸華曜藻,奄鬱臺堂,粵予不明,震乎珍祥,積慶有文,靈貺無疆。
  ◇甘露
  《廣雅》曰:汲汲瀼瀼,湛湛泥泥,露濬也。
  《山海經》曰:軒丘鳳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
  《禮記》曰:聖王所以順而弗悖也,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呂氏春秋曰: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又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其色若紫。
  《論衡》曰:儒者論甘露,言其味甘,必然也,若甘雨,霽而陰翳者,謂之甘雨,謂水味之甘也。
  《三輔故事》曰:漢武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七圍,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漢武故事》曰:承甘露盤,仙人掌擎玉杯,為取雲表之露。
  《東觀漢記》曰:明帝夜夢見先帝太後,覺,悲不能寐,明旦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陸閎,為潁川太守,緻鳳皇甘露之瑞。
  又曰:吳郡瀋豐,為零陵太守,到官一年,甘露降泉陵佻陽五縣,流被山林,膏潤草木。
  又曰:山陽百裏嵩,為濟南相,甘露降於郡,安帝嘉之,徵祥拜大鴻臚。
  又曰:百裏嵩為徐州刺史,甘露再降廳事前樹。
  《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裏,但日飲天酒,天酒,甘露也。
  《漢書》曰: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以甘露連降,改年為甘露。
  《白虎通》曰:甘露,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
  《五經通義》曰:和氣津凝為露,露從地生。
  《古今註》曰:光武建武二十年,甘露下日南朱梧,積四十五日。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甘露三十七降。
  《晉中興徵祥說》曰:王者德至,天氣感而甘露降,郡縣甘露七十,降譙,降盱眙,方七十五畝。
  《抱樸子》曰:何以知天上不有甘露之淵,須太平而灑之,地中不有醴泉之源,待有道而涌之耶。
  孫氏《瑞應圖》曰:甘露者,神露之精也,其味甘,王者和氣茂,則甘露降於草木,一本曰:食之令人壽,一本曰:耆老得敬,則鬆柏受甘露,尊賢愛老,不失細微,則竹{韋}受甘露。
  【詩】北齊邢子纔應詔甘露詩曰:膏露且漸洽,凝液汭旍旗,草木盡霑被,玉散復珠霏,誰謂穹昊遠,道合若應機。
  【頌】北齊邢子纔甘露頌曰:歷選列闢,逖聽前聞,三纔易統,五運相君,皇極攸序,庶類以分,乃忠乃敬,或質或文,[其一。]赫矣景命,蒸哉上聖,大德大名,至道無競,川停嶽路,雲臨水鏡,望日齊明,瞻天比映,[其二。]功深微禹,業隆作周,英華內積,文教外修,廣輸四海,堤封十洲,紫川北註,赤水南流,[其三。]宸居兩楹,恭己萬國,聖敬日漸,王猷允塞,禮有大成,樂無慚德,用天之道,順帝之則,[其四。]政平民豫,歲稔時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風輪蹍漢,毛舟沉河,玉龜出沼,鳴鳳在阿,[其五。]休徵屢動,感極回天,流甘委素,玉潤冰鮮,蜜房下結,珠琲上懸,布濩林野,灑散旌旃,[其六。]日月已明,宇宙已廓,鼓缶成詠,挹水為樂,以為玄黃,猶參沃若,取慰天壤,用忘溝壑,[其七。]
  魏陳王曹植露盤頌曰:明帝鑄承露盤,莖長十二丈,大十圍,上盤徑四尺,下盤徑五尺,銅竜繞其根,竜身長一丈,背負兩子,自立於芳林園,甘露仍降,使王為頌銘。
  【詔】魏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盤以來,甘露復降芳林園仁壽殿前。
  【表】晉範汪在東陽郡表曰:瑞日所統長山諸縣,林中木葉上,朝有凝露,其味如蜜,夕乃溜地,耆老鹹謂甘露。
  【議】蔡謨答蘭臺議曰:被符宣令賀甘露,至不朝者,天雨不朝,禮也,今不朝,則不應賀。
  【啓】晉翟鏗啓庾翼述甘露曰:甘露降學堂柳樹,與幹吏共嘗,味極甜,宜表賀,翼答曰:甘露自古佳祥,而頃天下多故,何以致此,且其味尚薄,未知瑞應不,而近得一白兔,尚羸小,且養之,並上。
  ◇木連理
  《瑞應圖》曰:木連理,王者德化洽,八方合為一傢,則木連理,一本曰:不失小民心則生。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木連理。
  《禮鬥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升平,時則鬆柏為常生。
  《京房易傳》曰:木同本異枝,其君有慶,鄰邑來附者,吉木生於君屋,上及朝廷,其君聖,子木王而有實,其國有慶,木生於城脅,一圍以上,長數丈,此謂城強,其君大昌。
  《東觀漢記》曰:安帝延和[按當依東觀漢記三作光。]三年,衛縣木連理。又其年,定陵縣木連理。
  袁山鬆《漢書》曰:建和二年,河東木連理。
  《魏略》曰:文帝嗣立為魏王,是歲天下奏醴泉涌,木連理。
  幹寶《晉紀》曰:武帝自鹹寧三年,至太康元年,木連理八生。
  《晉中興徵祥說》曰:王者德澤純洽,八方同一,則木連理,連理者,仁木也,或異枝還合,或兩樹共合,建元[湯球輯晉中興書云當作武。]元年,木連理四,一生膏[湯輯本雲當作嵩。]山,一生武昌,一生汝陰,一生汝陽,泰興元年。又生武昌。
  【頌】湛方生木連理頌曰:相彼神奇,遠見禎祥,同根連柯,本枝俱昌,皇基增構,靈祚惟長,運隆周室,道均三王,丕顯弈世,休風載揚。
  【表】晉範甯為豫章郡表曰:永脩公國相萬主解列,到縣巡行邑治,縣西北出二裏,有林,中兩桐樹,下根相去一丈,上枝相去丈八,連合成一。
  ◇木芝
  《爾雅》曰:菌,芝也。
  《說文》曰:芝,神草也。
  《本草經》曰:赤芝一名丹芝,黃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
  《瑞應圖》曰:芝英者,王者親延耆養老,有道則生。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八十六作九歌。]曰:采三秀兮於山澗。[三秀芝也。]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芝草生。
  又曰:善養老則芝茂。
  《春秋運鬥樞》曰:瑤光得陵山黑芝。
  《漢書》:武帝元封六年詔曰:甘泉宮中産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其赦天下,賜雲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
  又曰:宣帝神雀元年,金芝九莖,産於涵德殿銅池中。
  《淮南子》:巫山之上,從風縱火,紫芝與蕭艾俱死。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之仙上藥,有大真紅芝草。
  《東觀漢記》曰:光和四年,郡國上芝英。
  《續漢書》曰:章帝建初五年,零陵獻芝草。
  《論衡》曰:建初三年,零陵泉陵縣女子傳[《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三作愽寧二字,按愽當作傅。]宅內,生芝五本,長者尺四寸,短者七八寸,莖葉紫色,蓋紫芝也,太守瀋酆,遣門下掾奉獻,皇帝悅懌,賜錢衣,詔會公卿國上計吏,皆以芝草告示天下。
  《古今註》:章帝元和二年,芝生沛,如人冠,建初五年,芝出潁川,常以六月中生一葉,五歲五重,春青夏紫,秋白鼕黑色,十月後,黃氣出上,尺五寸。
  《仲長子》曰:哀帝時,有異物,生於長樂宮延年廄後東廡樹,及永巷南園合歡樹,議者以為芝草。
  《抱樸子》曰: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菌芝,各有百許種,如水精,得而末之,以無心草汁和之,須臾成水,服一升,得千歲。
  又曰:石桂英芝,生名山石穴中,似桂樹而實石也,木芝者,鬆脂淪地千歲,化為茯苓,茯苓萬歲,其上有小木,狀似蓮葉,名曰木威嘉之,[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五作喜芝。]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燋,帶之闢兵。
  又曰:七明九光芝,皆石也,生臨水之高山石崖之間,狀如盤梡,不過徑尺以還。
  又曰: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中時取之,陰乾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帶其左手於身,闢兵,若敵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還自嚮也。
  又曰:青雲芝生於名山之陰,大青石間,青蓋三重,上有雲氣覆之,味辛甘,以陰乾食之,令人壽千歲不老,能乘雲通天,見鬼神。
  又曰:黃竜芝,生於神山之中,狀如黃竜,味辛甘,以四時采,陰乾治,日食一合,壽萬年,令人光澤。
  又,曰金菌芝,生於名山之陰,金石之間,上有水蓋,莖赤,入秋旬求之,飲其中水,壽千歲,耳目聰明。
  又曰:竜仙芝,狀似升竜之類,葉為鱗,其根則如蟠竜,服一株,則壽千歲。
  又曰:紫朱芝,其莖黃,其葉赤,其實如李而紫色,二十四枚,輒相連而垂,如貫珠也。
  又曰:朱草芝,九麯,麯有三葉三實。
  又曰:行山中,見小人乘馬車,長七八寸者肉芝,生取服即仙。
  又曰:蒼山岑石之中赤雲芝,下狀如人,竪竪如連鼓,其色如澤,以夏采之,陰乾食之,令人乘雲能上天,觀見八極,通見神明,延壽萬年。
  又曰:月芝,生於名山之陰,昆侖之山,大𠔌源泉,金石之中。
  又曰:山芝者,韓終所食也,與天地相極,延年壽,通神明矣。
  又曰:火芝,常以夏采之,葉上赤,下莖青,赤鬆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隨風上下,往來東西。
  又曰:人芝,生名山之陰,青蓋白莖,陰乾治,食日半合,則使人壽,入水可久也。
  又曰:月精芝,秋生山陽石上,莖青上赤,味辛苦,盛以銅物,十月食之,壽萬歲。
  又曰:黑芝,生於山之陰,大𠔌中,白蓋赤莖,味甘,秋采之,陰乾,日食,令人身輕齒堅,與天地無極。
  又曰:火芝,生於名山之陽,其色黃澤,大如車蓋。
  又曰:金芝生於金石之中,青蓋莖,味甘辛,以秋取,陰乾治食,令人身有光,壽萬歲。
  又曰:萬年芝,令人不老,延年九千。
  又曰:夜光芝,出於名山之陰,大𠔌源泉中金石間,上有浮雲翔其上,有五色,有目,如兩日。
  又曰:白雲芝,生於名山之陰,白石上,有白雲覆之,白蓋二重,味辛甘,小苦,以秋采之,陰乾治食,令人身輕齒堅。
  又曰:金芝,生於山,無蓋,青莖,陰乾治,食日一合,不中風雷,令人色光澤也。
  又曰:雲母芝,生於名山之陰,青蓋赤莖,味甘,以季秋竹刀采之,陰乾治食,使人身光,壽千萬歲,醮以牛脯。
  又曰:華芝,生於名山之陽,及出央山大𠔌源泉水中,赤蓋白莖,上有兩葉三實。
  又曰:鬼芝,青蓋長莖,陰乾屑之,日食五合,所見神明,令人長生。
  【詩】梁庾肩吾芝草詩曰:踟躕玩芝草,淹留攀桂叢,桂叢方偃蹇,芝葉正玲瓏,如竜復如馬,成闕復成宮,黃金九華發,紫蓋六英通,隱士蒼山北,神仙海六東,隨丹聊變水,獨搖不須風。
  【贊】魏繆襲神芝贊曰:青竜元年,神芝産於長平之習陽,其色丹紫,其質光耀,其長尺有八寸五分,其本圍三寸有三分,上別為三幹,分為九枝,散為三十六莖,圍率一寸九分,葉徑二寸七分,其幹洪纖連屬,有似珊瑚之形,其吐柯載葉,祥明蠲絜,考圖案諜,蓋美乎所同於前代者矣,古瑞命記曰:王者慈仁則芝生,而食之則延年不終,與真人同。又神農氏論芝雲,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為聖王休祥焉,自漢孝武顯宗,世號隆盛,而元封永平所紀神芝,方斯衊如也,且其枝幹條莖,本末相承,乃協於天官之數,非神明其孰為此哉,推其類象,則蓂莢之植階庭,萐莆之生庖,屢視四靈矣,[○句有訛。]乃詔禦府,匱而藏之,且盡其形,遂以名園為之贊曰:帝德允臻,廚不難緻,[句有訛。]煌煌神芝,吐葩揚榮,曩披其圖,今握其形,永章遐紀,載之頌聲。
  ◇竜
  《瑞應圖》曰:黃竜者,四竜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細,能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漁,則應和氣而遊於池沼。
  又曰:舜東巡狩,黃竜負圖,置舜前。
  又曰:不衆行,不群處,必待風雨而遊乎青氣之中,遊乎天外之野,出入應命,以時上下,有聖則見,無聖則處。
  《竜魚河圖》曰:天授元始,建帝號,黃竜負圖,從河中出,付黃帝,帝令侍臣寫以示天下。
  又曰:黃竜從洛水出,詣虞舜,鱗甲成字,令左右寫文竟,竜去。
  《河圖》曰: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觀,黃竜五采,負圖出舜前,以黃玉為柙,玉檢金繩,芝為泥,章曰:天黃帝符璽。
  《尚書·中候》曰:舜沉璧於河,榮光休至,黃竜負捲舒圖,出入壇畔。
  又曰:河竜圖出,雒龜書威,[龜負書而出也,威,則。]赤文像字,以授軒轅。
  《詩含神霧》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後赤竜感女媧,[《史記》八註作媼。]劉季興也。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水泉,則黃竜見者,君之象也。
  又曰:左契曰:天子孝,天竜負圖,地龜出書。
  《呂氏春秋》曰:禹南省方,過江,黃竜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曰:吾受命於天,竭力養人。生,性也;死,命也。何憂竜哉。竜俯而去。
  《史記》曰:高祖常從王媼武[史記武字下有負字。]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竜。
  又曰:黃帝土德,黃竜見,夏木,青竜生於郊。
  《漢書》曰:文帝十五年,春,黃竜見成紀,上乃詔議郊祀。
  又曰:宣帝甘露九年,黃竜見新豐,因改年應之,周公沉璧,青竜銜出玄甲圓,[《文選》三十九,江淹上建平王書註作圖。]
  《東觀漢記》曰:黃竜見於河,馮異勸上即位,上曰:我昨夜夢騎赤竜上天,覺寤,心中動悸,異等賀曰:此天命發於神明。
  又曰:章帝元和二年,黃竜四見。
  又曰:安帝延光三年,黃竜見歷城。又見諸縣。
  《古今註》曰:高祖五年,黃竜見華陽池十餘日,九年。又見長安,五鳳四年,黃竜出廣漢,甘露元年,黃竜見新豐,二年,竜見上郡,騰躍五色升天,丞相以下上壽,章帝建初三年,黃竜見汝南項氏田廬中,長五丈餘,高二丈,光耀廬捨,及樹皆黃,哀帝永元十年,黃竜見潁川定陵民傢井中,色黃,目如鏡。又見巴郡宕渠,草木色皆黃。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黃竜十三見,明帝鑄銅黃竜,高四尺,置殿前。
  《魏志》曰:漢嘉平五年,黃竜見譙,光祿大夫喬玄曰:太史令單颺曰:其國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當伏[魏志二作復。]見,內黃殷登嘿記之,四十五年,登尚在,黃竜此時見譙,登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
  又曰:青竜元年,春正月甲申,青竜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觀竜,於是改摩陂為竜陂。
  《吳志》曰:黃竜元年,樊口武昌並言黃竜見,孫權即位,改年為黃竜,孫休夢乘竜上天,顧不見尾,果立為帝而無後。
  又曰:孫權潘夫人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宮,得幸有娠,夢有以竜頭授己,以蔽膝受之,遂生孫亮。
  漢晉春秋曰:青竜三年,七月,曹叡崇華殿災,時郡國有竜九見,故改曰九竜殿。
  《晉中興書》曰:孝武太後李氏,以微賤,入為會稽王宮人,夢兩竜抗膝入懷,太祖[按湯球輯晉中興書作宗。]異而召之,生烈宗。
  瀋約《宋書》曰:太史奏西方有天子氣,時太祖為宜都王,鎮荊州,後入纂大位,在道,有黑竜躍出,負上所乘舟,左右皆失色,上謂王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我何德以堪之。
  【賦】魏劉劭竜瑞賦曰:太和七年春,竜見摩陂,行自許昌,親往臨觀,形狀朅麗,光色燭燿,侍衛左右,鹹與睹焉,自載籍所紀,瑞應之致,或翔集於邦國,卓犖於要荒,未有若斯之著明也,惟殷眺之舊式,乃展義而省方,皇輿發於洛邑,遂巡幸於許昌,憲宸極之天居,建正殿以當陽,有蜿之竜,來遊郊甸,應節合義,象德效仁,煥若羅星,蔚若翠雲,光舄弈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聖上觀之無射,左右察之既精,聊假物以擬身,忽神化而無形,昔太昊之初化,首帝德以表名,暨明後之隆盛。又降見以揚聲,惟玲獸之玄真,實殊異於四靈,信應竜之道揚,將天飛於泰清。
  【表】魏陳王曹植表曰:臣聞鳳皇復見鄴南,黃竜雙出於清泉,聖德至理,以致嘉瑞,將棲鳳於林,竜囿於池,為百姓旦夕之觀也。
  ◇麟
  孫氏《瑞應圖》曰:一角獸者,六合同歸則至,一本曰:天下太平則至。
  《春秋運鬥樞》曰:機星得其所,則麒麟生,和平合萬民。
  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刳胎,不剖卵,則出於郊,一本雲,德及幽隱,不肖斥退,賢者在位則至,明於興衰,武而仁,仁而有慮,禽獸有埳阱,非時張獵則去,一本曰:明王動則有義,靜則有容,乃見。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麒麟臻。
  《尚書·中候》曰:帝軒提像,配永修機,[永長,修從也,黃帝觀懾提,配而行之,以長從升(尚書中候作鬥。)機故也。]麒麟在囿,鸞鳳來儀。
  《禮鬥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平,麒麟在郊。
  《鶡冠子》曰:麟者玄枵之獸,陰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
  《孫卿子》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
  《春秋繁露》曰:恩及羽蟲,則麒麟至,張網焚林,則麒麟去。
  《說苑》曰:帝王之著,莫不致四靈焉,德盛則以為畜,治平則至矣,麒麟糜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
  《漢書》曰:終軍從上幸擁,[《太平御覽》八百八十九作雍。]獲白麟,一角五蹄。又得奇木,支旁出,輒復合,上異之。
  《毛詩義疏》曰:麟紝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王者至仁則出。
  《東觀漢記》曰:章帝時,麟五十一見。
  又,安帝三年,潁川上言麟見。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修其母,緻其子,五行之情性也,視明禮修,則麒麟見。
  王隱《晉書》曰:鹹寧五年,白麒麟見平原。
  又曰:泰始元年,白麟見,群獸皆從,改年曰麟嘉。
  《涼州記》曰:呂光時,張掖金澤有麟見,群獸皆從,改年麟嘉。
  【頌】吳薛綜麟頌曰:懿哉麒麟,惟獸之伯,世平覿景,否則戢足,德以衛身,不布牙角,委體大吳,以昭遐福,天祚聖帝,永享萬國。
  【贊】晉郭璞麟贊曰:麟惟靈獸,與紝同體,智在隱蹤,仁表不抵,孰為來哉,宣尼揮涕。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上 據明本補捲二 天部下 據明本補捲三 歲時上 據明本補捲四 歲時中 據明本補
捲五 歲時下捲六 地部、州部、郡部捲七 山部上捲八 山部下、水部上
捲九 水部下捲十 符命部捲十一 帝王部一捲十二 帝王部二
捲十三 帝王部三捲十四 帝王部四捲十五 後妃部捲十六 儲宮部
捲十七 人部一捲十八 人部二捲十九 人部三捲二十 人部四
捲二十一 人部五捲二十二 人部六捲二十三 人部七捲二十四 人部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