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自古太医实难当(2)      屈维英 Qu Weiying

  开明的康熙帝也曾武断地指责太医院使官黄运、太医霍桂芳:“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1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孙之鼎等奉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复发症,病势已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发出恶臭,脓血不止,病情已十分严重。孙之鼎等御医束手无策,只得如实奏报,康熙帝闻奏龙颜大怒,在孙之鼎所呈奏折上朱批道:“庸医误人,往往如此。”如此斥责的批语,小小御医又如何经受得起?
  乾隆帝也不例外。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太医院院使刘裕铎领旨治疗侍卫内大臣伯依勒慎伤寒发疹之症,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且有加重之势,刘裕铎诚惶诚恐之下,急忙奏报乾隆帝。乾隆帝闻讯,龙颜不悦,立即降旨内务府总管大臣王常贵,斥责太医刘裕铎等人,意思是说,交给他们一个病人都治不好,你提防着点,去守着他们,看他们是如何治病的。显然,被称为一代明君的乾隆对御医们极为不满,也极不信任。
  具有维新思想的光绪帝,也经常指示御医按照自己拟的方案用药,御医不敢不遵守。在他去世前的一年间,因百病缠身,久治不愈,光绪本人怨天尤人,时常对御医恶语相加,使御医们胆颤心惊,无所适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他在一份自述中谕示:“近来耳堵鸣响,日甚一日,几不闻声,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1翻开光绪医案,此类恶语并不少见。
  慈禧太后对御医的态度更加粗暴。有一次,慈禧病了,朝廷急召江苏名医薛福辰进京为其诊病,经精心治疗,大病告愈,慈禧特赐“职业修明”四字匾额,赏赐给薛福辰。但“老佛爷”大病初愈后并不放薛福辰回家,使他不得不滞留京城。不料,薛家小女竟在家染病身亡,薛福辰悲痛万分,有言难诉。
  慈禧太后一次看病,同时召进4名太医为她诊病,太医们根据诊断情况,分别拟出4张药方,一并交由总管太监李莲英呈进“老佛爷”御览。看到药方后,慈禧另召一个司书的太监取出古典医籍《证治准绳》、《本草纲目》等来一一查对,每一味药经慈禧认可后,凑成第五张药方,最后把太医所处4个方子全部毁掉,按照第五方配药,再经太医或太监尝服后,才进于慈禧。倘若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4位太医自然是罪责难逃!帝后们在处方上自作主张,很明显是对太医的不信任。
  宫廷规定,御医给帝后所开药方要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验证,药方要一分为二,由太医院院判、处方御医以及太监分尝一剂,经鉴定确无毒害后,才能将另一剂进与生病的帝后服用。这可能就是《礼记》中记载的:“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
  此外,御医们为求自身平安,还须对内务府官员、太监等施以贿金,如果不这样他们就会从中作梗,处处设置障碍,这就使那些医术高明的太医也难施展才华。加之宫廷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时也把太医卷了进去。因此,有些名医把应诏入宫视为危途,甚至闻风而逃,以避不测。
  当然,帝后们高兴的时候,也会表示出对太医的宽容态度。慈禧太后有病时召太医进宫诊病,无病时也叫太医“请平安脉”,特别高兴的时候,还把太医叫来背诗,猜灯谜。在这种场合,太医们也只是逢场作戏,一点也不敢忘乎所以。故在历史上,官运亨通的御医寥寥无几。
  总之,伴君御医实难当。每当太医被召入宫时,太医自己及其家人都提心吊胆,生怕一去而不复归。更可怕的是,清宫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皇帝如患舶驾崩”,为其治过病的太医和太医院院使,不管有无责任或责任大小,一律要无条件地被革职,如1874年同治帝被天花夺去生命后,为其治病的太医李德立、庄守和等人立即被全部革职,令其“戴罪当差”。
  相关链接:爱改药方的皇帝
  《末代皇帝的二十年》中记载溥仪有爱改药方的坏习惯,不管是他自己病了还是别人病了,医生开出药方后,他总爱改一改,换一味药或者加减些分量。据说他在天津时,即便最有名的大夫——萧龙友,给他开的药方,他也得改,这简直是成了毛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