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98节:虎兕相逢,可怜赳赳力绝伦(5)      Liu Xuyi

  虎兕相逢
  秦晋争斗的同时,晋楚争霸也长达百余年,楚是晋国最强大的敌手,秦晋关系破裂后,秦与楚国结成联盟,互为姻亲之国,秦人还不时帮助楚国出征。
  此外,秦穆公开始大力招揽贤才。他摒弃了贵贱等级,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除了百里奚之外,还从宋国迎得了蹇叔,把晋国的来丕豹、公孙友拉拢到身边,又从戎人那里得到了贤臣由余,掌握了戎狄的情况;开始出征戎。
  《尚书·秦誓》就记载了当年秦穆公的盟誓:"予誓告汝:……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公元前627年之殽之战,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秦穆公吸取教训,重用被俘过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将,刻苦练兵,伺机报仇。特别是孟明视"修国政,重施于民"的精神震慑了晋国。晋国大夫赵成子说:"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慑而增德,不可当也。念德不怠,其可敌乎。"《史记·秦本纪》载:(穆公)"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高,以报殽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一个知错必改,不甘失败的明君形象。
  公无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说,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人们将秦穆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实际秦穆公的霸主之名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几位霸主有明显区别。那就是齐、晋、楚三国的霸主之名均是中原霸主,是全局性、国际性的霸主,而秦穆公却只是西戎霸主,他的称霸范围仅仅局限在关中西戎之地,因为秦国根本没有打开东进通道。二十多年后,秦穆公也曾进行了一次东进尝试,但结果却也以惨败告终。秦国再次夺回崤函之地的时间远在330年后的战国中期,也就是公元前325年,秦国当时的君主已是第二十七君:秦惠王。
  秦穆公死后,晋襄公不久也病死了,这个时候,中原诸国一时也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就在这个时候,春秋史上开始上演了一幕幕大夫干政的好戏。
  首先来看晋国。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病死。临死前遗嘱赵盾立公子夷皋为国君。正当大臣们要立夷皋做国君之际,身为托孤大臣的赵盾却出面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赵盾认为公子夷皋只有十七岁,而眼前晋国的形势非常糟糕,一方面,原来的重臣如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等先后去世;一方面,秦国刚刚打败晋国,独霸西戎,随时随地会打进晋国,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难以受命于危难之际。因此,赵盾要求立年长的公子雍为国君。公子雍是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兄弟,此时的公子雍还在秦国,与秦人关系较好。如果立公子雍为国君,可以重结秦晋之好。另一个大臣狐射姑(贾季)也不主张立个十七岁的毛孩子。但他却希望立公子乐为国君。公子乐是公子雍的兄弟,此时还在陈国。赵盾不同意,理由是陈国太弱小了,离晋国又远,而秦国强大,且离晋国近。大臣们大都赞成赵盾的意见,就派人去迎公子雍回国。但狐射姑心里不服,也偷偷地打发人去陈国接公子乐。赵盾得知这一消息,就派心腹公孙杵臼在半道上截杀了公子乐。狐射姑由此更加恼恨赵盾,派人把赵盾的得力助手阳处父暗杀了。
  阳处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狐射姑这么重视?应该说阳处父是晋国一个重臣,《左传》多有记载其事:僖公三十二年报楚平;三十三年追孟明视,又侵蔡、退楚师;文公二年盟文公;三年伐楚以救江。文公六年,晋国改搜、易中军,阳处父起了关键作用。这年春,晋国在夷地阅兵,撤销了两个军,狐射姑任中军统帅,赵盾为副。太傅阳处父从温地到来后,改在董地阅兵,调换了中军主将,他认为赵盾更有才能,就把赵盾和狐射姑换了个位置。自此后,赵盾开始掌握国家的政权,制定章程,修订法令,清理诉讼,察逃亡,用契约,清除政治上的污垢,恢复等级秩序,重建官职,选拔贤能,并把政令法规交给阳父处和太师贾佗去执行,作为晋国的常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