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自古太醫實難當(1)      屈維英 Qu Weiying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服務於皇室醫療與保健的宮廷禦醫也不例外,稍不留神就有殺身之禍。
  清代皇帝、後妃日常的醫療與保健,都離不開禦醫。禦醫除了所謂指在太醫院供職的醫官外,還包括那些地方舉薦入京、供奉內廷的名醫。禦醫們常年為皇帝後妃及王公大臣診治疾病和日常保健,侍候於君王之側,為“至尊”者服務,遇到疑難大癥,朝野矚目,責任極重,風險極大。患者由於是皇帝或皇室成員,禦醫為他們診病時往往顧慮重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清代以前禦醫尤其難當,他們簡直是一手號脈,一手提着自己的腦袋。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他就發明了中藥全身麻醉劑——麻沸散,成功地對患者施行了腹部手術。華佗晚年被曹操徵召去許昌,專為朝廷官員治玻曹操患頭風病,常常頭痛難忍,屢治不愈,華佗對其施行針刺療法,疼痛立止。曹操遂強留他作侍醫,華佗乃托故告假歸傢,拒絶返回許昌,終於慘遭曹操殺害。據傳華佗臨死之前“出一捲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收,佗亦不強與,索火燒之。”華佗之死及其醫書被焚,無疑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大悲劇,也是祖國醫學的重大損失。
  漢唐以降,太醫被殺害者也屢有記載。荒淫無道的唐朝懿宗皇帝,竟然濫殺了為同昌公主治病的太醫。同昌公主為唐懿宗鐘愛的郭淑妃所出,患重病後,太醫韓宗紹、康仲殷兩人精心醫治,仍未能輓救其生命。唐懿宗便遷怒於兩位太醫,下詔將韓、康兩位太醫處死,並誅連九族,收捕兩傢親屬三百餘口,交京兆尹治罪。宰相劉瞻、京兆尹溫璋冒死進諫,認為公主本患不治之癥,非太醫之過錯,要求對他們從寬處理。唐懿宗對二位重臣的中肯意見不但聽不進去,反而對他們懷恨在心,罷免了劉瞻宰相之職,貶謫溫璋,致使溫璋一氣之下自縊身亡。韓宗紹、康仲殷含冤被害後,他們的親屬也未能幸免,有的入獄,有的流放,釀成了唐代最大的太醫冤案。
  宋朝寧宗皇帝患舶不豫滋久”,急召曾禦醫入內診治,曾太醫驚魂不定,給皇帝診病後竟精神失控而嗚咽不止,回傢後自診其脈,發現自己的脈象不好,自此身體日衰,竟猝死於宋寧宗去世前的一天晚上。
  明世宗嘉靖皇帝遭宮女楊金英等謀殺未遂,皇帝頸部被帛帶緊勒,脈弱氣絶,幾近死亡。事發後,太醫院最高長官許紳冒險用被稱為“虎狼之藥”的瀉藥強行給皇帝灌下,經過幾個時辰的搶救,皇帝纔有動靜,終於喉嚨出聲,嘔出紫血數升,然後纔說出話來。經過許紳連續數月的精心調治,嘉靖皇帝方得痊愈,太醫許紳受到加官厚賜之賞,然而許紳卻發現自己由於緊張勞累過度已釀成大病,以至一病不起。他臨終前感慨地說:“吾不起矣,曩者宮變,吾自度不效必殺身,因而驚悸,非藥石所能治也。”
  到了清代,隨着時代的緩慢變遷,禦醫的處境有所好轉,宮廷醫學也倍受重視,但太醫仍不是一個好幹的差事。
  帝王後妃生了病,不得不請太醫“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而主治太醫又無權入宮自主處方,一切行動都要受製於太監的監視和控製。須發飄白的太醫來到皇帝後妃的病榻前,須行君臣之禮,“跪請”診脈,且要處處提防,小心翼翼,誠惶誠恐,稍有差錯或不周,便招大禍,不是被杖責,就是革職下獄,甚至生命難保,身亡傢敗。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專傢學者對清宮醫案進行了大量研究後認為,清代禦醫大多是醫理精通,經驗豐富,獨具特色的醫學家,曾為祖國醫學寶庫添加了光彩,無真纔實學者難以在太醫院長久供職。因為禦醫診病用藥必須奏效,方可胜任;療效欠佳者,往往被斥為“庸醫”,輕者被攆出太醫院,重者遭殺身之禍。有時候,禦醫根據病情不得不下“虎狼之藥”、峻烈之劑,又常提心吊膽,生怕“玉體不支”,傷了人傢的元氣,招致大禍。一些對醫藥病理略知一二的皇帝,對太醫的處方更加挑剔,他們一知半解,飛揚跋扈,寧肯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禦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