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   》 第97节: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4)      Ling Zhijun

  现在,李开复就要进入学生时代的最辉煌的阶段了。
  专家们仍然不赞他的“胡闹”,罗杰·瑞迪也不能认可,但他与别人不同,他始终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有信心,就坚持做下去。”
  他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机器,寻找最新的资料。到了暑假,学生要到公司去打工挣钱,罗杰·瑞迪说:“你们到外面打工,不如在这里继续你们的研究。人家给你们多少钱,我也可以给你们。”
  李开复和他的合作者,一个来自台湾名叫洪小文的年轻人,一同工作在语音识别领域。每天工作大约16个小时:上午9点起床,到学校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中午回家,从1点钟工作到凌晨2点。每天如此,每周7天,一直持续了大约三年半。他和洪小文写了很多论文,还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
  1987年5月,年轻人的世界出现曙光。李开复把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原来的40%一下子提到80%。罗杰·瑞迪惊喜万分,立即决定把这个结果带到国际会议上。李开复大着胆子说:“这是我做的结果,我自己去讲好不好?”瑞迪说:“当然可以,我让秘书给你定机票。”
  不消说,李开复的成果在会上引起了轰动。他的工作不仅具有技术的价值,而且把全世界语音研究领上一条新的道路。多年以后,里克·雷斯特说:“他是在一个领域里面的先锋,开拓者。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10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都是在他的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的。”
  不过,在1987年初夏的会议上,李开复对这一切还不能满意。“我还有一个重要想法没有实现呢。”他说。他回到自己那个寂寞的小屋,继续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
  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1987年圣诞节前的那个早晨。李开复起床,照例去看电脑,语音识别率居然达到96%。他不信,以为是计算机搞错了。再做一次,还是96%。他飞快地跑出去告诉洪小文,又飞快地跑回来告诉妻子。直到十几年后,回忆起那个早晨,李开复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这是我从事研究以来最高兴的一天。”妻子为他高兴,提议中午二人到饭馆去祝贺。那时候他是个穷学生,夫妻俩很少出去吃饭,可这顿饭,两人花了20多块钱。
  这个早晨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是对这个家庭,也是对计算机语音研究的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全世界研究语音识别的专家们,仍在使用李开复和他的搭档洪小文当年开创的方法。李开复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惟有1984年他和导师的那场对话令他始终不能忘怀。其刻骨铭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早晨。与其说他在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不如说他在庆幸自己遇到了罗杰·瑞迪。
  很多年以后,我们有机会和罗杰·瑞迪一起回忆当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大师由衷地赞叹学生当初的睿智以及敢于反对他的勇气:
  问:几乎所有成功者的记忆中都会留下一个激动不已的瞬间。李开复总是念念不忘,他当年设想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音识别系统的时候,你不赞成他的方法,但却支持他继续做,以致“不赞成你,但支持你”成为他今天指导其他人的一个信条。你认为在科研领域中,这样的理念的确很重要吗?
  答:这个理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中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开复。他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做语音识别研究的时候,我当时不同意。事实证明,开复是正确的,他成功了。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也要做一个东西,我当时也不同意,但我说你要是坚持,就去做。事实证明,也是那个学生对了。他们两个的成功都是很了不起的。我很高兴我的学生当时没有听我的,很高兴他们能有那样的成功,很高兴看到他们的成果。
  问:我很奇怪一件事情。当学生比老师正确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会让学生看不起老师,但是我发现李开复对你的尊敬依然非常强烈。这里有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方法虽然不正确,但你给他指出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我想知道,当方向正确,而找不到方法的时候,作为一个研究的指导者应该是怎样的呢?
  答:在这个问题中,没有学生和老师的界限。他们是合作者,是共同的研究者。他们应该去鼓励各种各样的思想,做研究,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成功,所以要非常灵活,应该鼓励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宽容各种思想。开复这件事情,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师
  你和高手在一起,就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大。
  ——张亚勤
  1986年,张亚勤也来到美国,他在中国科大读完本科,又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去了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
  “实际上,他有机会去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导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在14年以后这样回忆当年的学生,“可是我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星期,就意识到他非常特殊。他极其聪明,异常勤奋。他的知识远远超出自己的专业,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显。我立刻让他参与图像项目,试图将他留住。”
  张亚勤就这样留在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身边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不仅因为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更因为他对待一个杰出学生的那种态度。他了解张亚勤,在张亚勤的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师生之间的很多细节,直到很多年以后还留在老师的记忆中:“毫无疑问,他是最好的学生,给他讲课和提供指导,对我来说是一种愉快。在我的记忆里,在获取博士资格的通信考试中——这是非常难的考试,他是唯一获得满分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第一章 “起跑线”(1)
第4节:第一章 “起跑线”(2)第5节:第一章 “起跑线”(3)第6节:第一章 “起跑线”(4)
第7节:第一章 “起跑线”(5)第8节:第一章 “起跑线”(6)第9节:第一章 “起跑线”(7)
第10节:第一章 “起跑线”(8)第11节:第一章 “起跑线”(9)第12节:第一章 “起跑线”(10)
第13节:第一章 “起跑线”(11)第14节:第一章 “起跑线”(12)第15节:第一章 “起跑线”(13)
第16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1)第17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2)第18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3)
第19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4)第20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5)第21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6)
第22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7)第23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8)第24节: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9)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