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服务于皇室医疗与保健的宫廷御医也不例外,稍不留神就有杀身之祸。
清代皇帝、后妃日常的医疗与保健,都离不开御医。御医除了所谓指在太医院供职的医官外,还包括那些地方举荐入京、供奉内廷的名医。御医们常年为皇帝后妃及王公大臣诊治疾病和日常保健,侍候于君王之侧,为“至尊”者服务,遇到疑难大症,朝野瞩目,责任极重,风险极大。患者由于是皇帝或皇室成员,御医为他们诊病时往往顾虑重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清代以前御医尤其难当,他们简直是一手号脉,一手提着自己的脑袋。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他就发明了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成功地对患者施行了腹部手术。华佗晚年被曹操征召去许昌,专为朝廷官员治玻曹操患头风病,常常头痛难忍,屡治不愈,华佗对其施行针刺疗法,疼痛立止。曹操遂强留他作侍医,华佗乃托故告假归家,拒绝返回许昌,终于惨遭曹操杀害。据传华佗临死之前“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收,佗亦不强与,索火烧之。”华佗之死及其医书被焚,无疑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大损失。
汉唐以降,太医被杀害者也屡有记载。荒淫无道的唐朝懿宗皇帝,竟然滥杀了为同昌公主治病的太医。同昌公主为唐懿宗钟爱的郭淑妃所出,患重病后,太医韩宗绍、康仲殷两人精心医治,仍未能挽救其生命。唐懿宗便迁怒于两位太医,下诏将韩、康两位太医处死,并诛连九族,收捕两家亲属三百余口,交京兆尹治罪。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冒死进谏,认为公主本患不治之症,非太医之过错,要求对他们从宽处理。唐懿宗对二位重臣的中肯意见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对他们怀恨在心,罢免了刘瞻宰相之职,贬谪温璋,致使温璋一气之下自缢身亡。韩宗绍、康仲殷含冤被害后,他们的亲属也未能幸免,有的入狱,有的流放,酿成了唐代最大的太医冤案。
宋朝宁宗皇帝患舶不豫滋久”,急召曾御医入内诊治,曾太医惊魂不定,给皇帝诊病后竟精神失控而呜咽不止,回家后自诊其脉,发现自己的脉象不好,自此身体日衰,竟猝死于宋宁宗去世前的一天晚上。
明世宗嘉靖皇帝遭宫女杨金英等谋杀未遂,皇帝颈部被帛带紧勒,脉弱气绝,几近死亡。事发后,太医院最高长官许绅冒险用被称为“虎狼之药”的泻药强行给皇帝灌下,经过几个时辰的抢救,皇帝才有动静,终于喉咙出声,呕出紫血数升,然后才说出话来。经过许绅连续数月的精心调治,嘉靖皇帝方得痊愈,太医许绅受到加官厚赐之赏,然而许绅却发现自己由于紧张劳累过度已酿成大病,以至一病不起。他临终前感慨地说:“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度不效必杀身,因而惊悸,非药石所能治也。”
到了清代,随着时代的缓慢变迁,御医的处境有所好转,宫廷医学也倍受重视,但太医仍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事。
帝王后妃生了病,不得不请太医“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主治太医又无权入宫自主处方,一切行动都要受制于太监的监视和控制。须发飘白的太医来到皇帝后妃的病榻前,须行君臣之礼,“跪请”诊脉,且要处处提防,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稍有差错或不周,便招大祸,不是被杖责,就是革职下狱,甚至生命难保,身亡家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清宫医案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认为,清代御医大多是医理精通,经验丰富,独具特色的医学家,曾为祖国医学宝库添加了光彩,无真才实学者难以在太医院长久供职。因为御医诊病用药必须奏效,方可胜任;疗效欠佳者,往往被斥为“庸医”,轻者被撵出太医院,重者遭杀身之祸。有时候,御医根据病情不得不下“虎狼之药”、峻烈之剂,又常提心吊胆,生怕“玉体不支”,伤了人家的元气,招致大祸。一些对医药病理略知一二的皇帝,对太医的处方更加挑剔,他们一知半解,飞扬跋扈,宁肯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御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