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建康以后,崔恭祖建议用火箭射击北掖门。崔慧景却认为,建康指日可下,此时采用火攻,烧毁的城楼将来还得重建,花费甚多,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崔慧景兴喜空谈,对佛教很感兴趣。包围建康以后,他认为大事已定,便不愿过问军事,每日和名士何点高谈阔论,兴趣盎然。崔恭祖等部将对此也深为不满。
其二,萧宝卷从寿阳前线调来了援军。
萧衍的长兄萧懿,先后担任过梁、南秦、益三州刺史,为安定长江中上游地区做出过贡献。裴叔业叛降北魏,萧宝卷令他为豫州刺史,率军前去进攻寿阳。萧军行军途中,遇到萧宝卷派来的使节,命他火速回援建康。萧懿接到命令后,连夜率领精兵数千人,从采石矶(地址在今马鞍山市南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形势险要,自古为江防重地)渡过长江,迅速来到建康城外。建康台城内守军见援军来到,纷纷奔走相告,士气大振。
次日清晨,萧懿正欲调兵遣将,与叛军决战,忽见帐外急匆匆闯进一个人来。定晴看时,认得是三弟萧衍帐下的亲信将领虞安福。萧懿知他有要事相告,连忙将他引入密室。
寒暄过后,萧懿问道:“将军远道而来,不知有何事相告?”
虞安福道:“三将军得知明公要来援救建康,特命卑职前来劝阻。”
萧懿不解,说道:“崔慧景反叛朝廷,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此是为臣下的效忠皇上的分内之事。我正欲起兵与叛军厮杀,三弟却派将军前来劝阻,这是为何?”
虞安福道:“卑职深知,明公雄才盖世,以崔慧景鼠窃狗偷之辈,如何能够低档?但明公可曾想过,消灭崔慧景后,明公便有不赏之功,即使遇有明君贤主,尚且难免遭受猜忌,何况当今这样的昏虐之君?所以卑职行前,三将军反复叮咛,让我劝谏明公,千万不要进兵。为自全计,不如隔岸观火,待事态分明后再行定夺。”
萧懿道:“为人臣子,当事人以忠。我怎能坐看叛贼横行于天子脚下?”
虞安福道:“如若明公执意要进兵,也要把消灭崔慧景以后的事情仔细盘算一下。当今皇上昏虐残暴,天人共愤。灭贼以后,明公当乘战胜之威,勒兵入宫,行伊、霍故事(伊:伊尹,商初大臣,曾帮助商汤灭夏。商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又将他接回复位。霍:指霍光。西汉大臣。汉昭帝年幼即位,他受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汉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荒淫无道,不久即被他废掉,又迎立汉宣帝。后世因以伊、霍故事喻指废昏立明),此乃万世之功也。明公如若不愿这样行事,也应以抗魏为名,离开京师,重任外藩。只有手握兵权,内畏外怀,方可自全。千万不要因贪图爵位而交出兵权,以免后悔。”
萧懿道:“将军此番话语,实乃肺腑之言,萧懿不胜感激。但此时抗击崔慧景乃第一要务,至于以后怎样,实在难以预料,还是不提为好。”
虞安福见萧懿不听劝告,只好赶回襄阳向萧衍复命。
早在萧懿南下之时,崔恭祖便建议派兵前往截击,不让其渡过长江。但崔慧景认为台城指日可下,届时萧懿的援军自然溃散,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萧懿率军来到建康,崔恭祖又建议乘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崔慧景又没有听从。这样,叛军白白丧失了战机。
萧懿布置完毕后,下令向叛军展开进攻。崔慧景命其子崔觉率军数千人应战。双方激战多时,叛军被杀得大败,赴水死者二千人。崔觉单骑逃回。
在竹里之战时,崔觉和崔恭祖都以为自己的功劳大,彼此争执不下。崔慧景偏袒其子,崔恭祖十分不满。攻下东府城后,崔恭祖掠得一个美貌歌妓,崔觉又依仗父势将歌妓夺走,崔恭祖对此十分愤恨。
崔觉被萧懿战败之后,崔恭祖见萧懿来势凶猛,料难取胜,加上对崔慧景父子素怀不满,便生叛逃之心。当天夜里,他便和另一骁将刘灵运率所部将士赴台城向官军投降。崔恭祖是崔慧景帐下第一员战将,他的叛逃,使叛军的士气更加低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