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東昏失德亡天下--蕭衍起兵以梁代齊(11)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包圍建康以後,崔恭祖建議用火箭射擊北掖門。崔慧景卻認為,建康指日可下,此時采用火攻,燒毀的城樓將來還得重建,花費甚多,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崔慧景興喜空談,對佛教很感興趣。包圍建康以後,他認為大事已定,便不願過問軍事,每日和名士何點高談闊論,興趣盎然。崔恭祖等部將對此也深為不滿。
  其二,蕭寶捲從壽陽前綫調來了援軍。
  蕭衍的長兄蕭懿,先後擔任過梁、南秦、益三州刺史,為安定長江中上遊地區做出過貢獻。裴叔業叛降北魏,蕭寶捲令他為豫州刺史,率軍前去進攻壽陽。蕭軍行軍途中,遇到蕭寶捲派來的使節,命他火速回援建康。蕭懿接到命令後,連夜率領精兵數千人,從采石磯(地址在今馬鞍山市南長江東岸,為牛渚山突出長江而成,形勢險要,自古為江防重地)渡過長江,迅速來到建康城外。建康臺城內守軍見援軍來到,紛紛奔走相告,士氣大振。
  次日清晨,蕭懿正欲調兵遣將,與叛軍决戰,忽見帳外急匆匆闖進一個人來。定晴看時,認得是三弟蕭衍帳下的親信將領虞安福。蕭懿知他有要事相告,連忙將他引入密室。
  寒暄過後,蕭懿問道:“將軍遠道而來,不知有何事相告?”
  虞安福道:“三將軍得知明公要來援救建康,特命卑職前來勸阻。”
  蕭懿不解,說道:“崔慧景反叛朝廷,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此是為臣下的效忠皇上的分內之事。我正欲起兵與叛軍廝殺,三弟卻派將軍前來勸阻,這是為何?”
  虞安福道:“卑職深知,明公雄纔蓋世,以崔慧景鼠竊狗偷之輩,如何能夠低檔?但明公可曾想過,消滅崔慧景後,明公便有不賞之功,即使遇有明君賢主,尚且難免遭受猜忌,何況當今這樣的昏虐之君?所以卑職行前,三將軍反復叮嚀,讓我勸諫明公,千萬不要進兵。為自全計,不如隔岸觀火,待事態分明後再行定奪。”
  蕭懿道:“為人臣子,當事人以忠。我怎能坐看叛賊橫行於天子腳下?”
  虞安福道:“如若明公執意要進兵,也要把消滅崔慧景以後的事情仔細盤算一下。當今皇上昏虐殘暴,天人共憤。滅賊以後,明公當乘戰勝之威,勒兵入宮,行伊、霍故事(伊:伊尹,商初大臣,曾幫助商湯滅夏。商湯去世後,歷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商湯法製,不理國政,被他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伊尹又將他接回覆位。霍:指霍光。西漢大臣。漢昭帝年幼即位,他受武帝遺詔輔政,任大司馬大將軍。漢昭帝死後,他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荒淫無道,不久即被他廢掉,又迎立漢宣帝。後世因以伊、霍故事喻指廢昏立明),此乃萬世之功也。明公如若不願這樣行事,也應以抗魏為名,離開京師,重任外藩。衹有手握兵權,內畏外懷,方可自全。千萬不要因貪圖爵位而交出兵權,以免後悔。”
  蕭懿道:“將軍此番話語,實乃肺腑之言,蕭懿不勝感激。但此時抗擊崔慧景乃第一要務,至於以後怎樣,實在難以預料,還是不提為好。”
  虞安福見蕭懿不聽勸告,衹好趕回襄陽嚮蕭衍復命。
  早在蕭懿南下之時,崔恭祖便建議派兵前往截擊,不讓其渡過長江。但崔慧景認為臺城指日可下,屆時蕭懿的援軍自然潰散,沒有聽從他的意見。蕭懿率軍來到建康,崔恭祖又建議乘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崔慧景又沒有聽從。這樣,叛軍白白喪失了戰機。
  蕭懿佈置完畢後,下令嚮叛軍展開進攻。崔慧景命其子崔覺率軍數千人應戰。雙方激戰多時,叛軍被殺得大敗,赴水死者二千人。崔覺單騎逃回。
  在竹裏之戰時,崔覺和崔恭祖都以為自己的功勞大,彼此爭執不下。崔慧景偏襢其子,崔恭祖十分不滿。攻下東府城後,崔恭祖掠得一個美貌歌妓,崔覺又依仗父勢將歌妓奪走,崔恭祖對此十分憤恨。
  崔覺被蕭懿戰敗之後,崔恭祖見蕭懿來勢兇猛,料難取勝,加上對崔慧景父子素懷不滿,便生叛逃之心。當天夜裏,他便和另一驍將劉靈運率所部將士赴臺城嚮官軍投降。崔恭祖是崔慧景帳下第一員戰將,他的叛逃,使叛軍的士氣更加低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錄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毒美人禍亂邦國(1)毒美人禍亂邦國(2)
毒美人禍亂邦國(3)毒美人禍亂邦國(4)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