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三、溫庭筠(5)
閔澤平 Min Zeping
右前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麯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衆人,不敢獨專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仍請申堂,並榜禮部。鹹通七年十月六日,試官溫庭筠榜。
溫庭筠說,作為主試官,他所追求的是大公無私。大公無私的結局,就是一些貧寒學子得到了認可。《永樂大典》殘捲所載《鬍賓王序》雲:當時有位邵謁,乃是韶州翁源縣人,少年貧寒,曾經為縣令客廳裏的小服務員,從事端茶倒水的工作。後來因為招待客人不周,縣令一生氣,就把他攆走了。邵謁受到刺激,於是削發明志,閉門苦讀,把自己打扮成鄉裏那種小朋友的模樣。有所成就之後,邵謁來到京師,進入國子監。當時溫庭筠主持考試,同情寒苦學子,憑着一顆公正仁愛的良心,也把邵謁的詩賦貼出來。邵謁因此成名,爾後也進入了仕途。
公正、公道,在今天看來,應該是一個考官的基本操守,但在大唐,這個要求似乎還是很高。更重要的是,邵謁等人的一些詩文,還涉及到敏感的政治問題。史書上清楚地記載,當時邵謁等人的詩文“聲詞激切”,“人所難著”,也就是說頗多激烈地諷刺時政之語。而就是這些無所忌憚的批評觸怒了當政者,當權派對邵謁等人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壓,在這樣的背景下,溫庭筠能夠挺身而出、主持公道,確實令人敬佩。
更讓人敬佩的是,此時溫庭筠已經五十多歲了,他不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他已經飽受欺壓,對那個世道的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體驗,在歷經滄桑之後,還能毅然做出這種的選擇,不能不令人感動。中唐時期,也有一批才子,不失鬥爭的勇氣,不失公正仁愛之心,可那種勇氣與良知衹是在他們剛剛踏入社會時才格外耀眼,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各種打擊的接踵而至,他們的棱角磨圓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他們開始安於自己的小生活,兩耳不聞身外之事,孰是孰非也變得無關緊要,甚至還不乏同流合污者。
溫庭筠對令狐相國的傲慢,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科場中,他始終無法出人頭地;在仕途上,他倍受壓製。當裴坦說“放騷人於湘浦,移賈誼於長沙”,把他的挫折比喻成屈原、賈誼的磨難之時,還遭到了時人的冷嘲熱諷。野史記載,時人看到裴坦的製詞後,大笑不止。俗人的嘲笑,讓溫庭筠氣短;而權貴的冷漠與無情,更使他悲憤。
攪擾場屋後,溫庭筠被貶隨州隨縣尉,這應當是一個級別最低的官位了。一年後,也就是鹹通元年(860),四十九歲的溫庭筠被襄陽刺史徐商闢為巡官。這時,他的弟弟溫庭皓、兒女親傢段成式等人也在襄陽,大傢在一起寫詩飲酒,溫庭筠還算過上了一段溫馨的時光。可惜不久之後,徐商詔徵赴闕,溫庭筠失去了依靠,職位沒有了,日子就愈發艱難了。在給段成式信中,他述說自己受了寒氣侵染,到荊州後咳嗽不止,連藥也沒有。
鹹通四年,五十二歲的溫庭筠回到淮南。這時令狐綯出鎮淮南,兩人雖然相識已久,關係一度相當密切,但此時此刻,窮睏潦倒的溫庭筠依然覺得自己沒有前去拜訪請托的必要。不久,溫庭筠衣衫襤褸,喝醉酒後,半夜在大街上晃蕩,竟然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溫庭筠嚮令狐綯告狀,令狐綯找來施行暴力的兵丁,兵丁卻說溫庭筠品行不端該受痛毆。而令狐綯居然相信了兵丁的陳述。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僅僅因為犯禁就被抽耳光、打斷牙齒,有學者說,如果不是令狐綯的指示,一個小小的兵丁,會有如此暴行嗎?從事後的處置來看,即使沒有明確指示,也是默許縱容。咽不下這口氣的溫庭筠跑到京師告狀,四處嚮公卿權貴申訴,結果卻是自取其辱,讓他的名聲更加惡劣而已。
經此磨難,溫庭筠應該會對所謂的公理有所體會吧。許多才子正是見識了權力的跋扈而心灰意冷、畏縮退去。但三年後,面對不平之事,面對權閥對貧寒學子的欺凌,他卻仍能挺身而出。當他毅然出來主持公道的時候,難道不清楚一個小小的國子監助教也衹是螳臂當車?結果也正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宰相楊收對溫庭筠的舉動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遭此打擊,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就在這年鼕睏頓失意而死,《唐才子傳》說他是“竟流落而死”,不知死於途中,還是死於任上。當他前去赴任時,紀唐夫贈詩云:“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纍身。”這句詩經常為後人所引用以表達對溫庭筠的同情,其實,這裏的說法還是不太準確。溫庭筠才高是事實,但使其睏頓一生的是他的傲骨與正氣,是對權貴的蔑視,是對權力的反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