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帝国兴亡隐秘史:谁杀死了秦帝国   》 第十章 项羽掐断大秦最后一口气(1)      潇水 Xiao Shui

  贵人贵的程度,就像钻石,也是有等级的。熊心就是大家可以找到的最高等级的钻石——他是从前楚怀王的孙子。楚怀王死是九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熊心大约也在四十岁左右了。他的前三分之二人生大约是在王宫里度过的,后三分之一是在淮北民间给人家牧羊。
  真正王子娶了牧羊女的故事,在他身上最有可能发生。
  根据古人的观察,羊是很很的动物,很,就是不听从的意思,所以必须有人看,而且百分之八的公羊都有同性恋行为,所以熊心每天的任务就是拿棒子打那些同性恋的羊。总之,羊淫而很,这是古代一句俗语。羊很的程度,甚至达到了虎和狼的猛贪的程度。能够牧好羊,熊心想必牧人也很有能力。
  熊心知道,公元前208年,自己的机会快来了。
  范增,七十岁,老家安徽巢县,是从战国时代活过来的人,学问介于名家和纵横家之间,他看见天下大乱,就跑去见项梁,说道:“陈胜败死是固然的。”
  项梁问为什么。
  范增跪坐在席子上,因为他岁数比较大,怕他跪不稳,所以他身前用肘扶撑着一个条凳样的东西——学名叫几:“自从楚怀王被诓骗入秦,扣留不返,客死咸阳,楚人爱怜他一直到了今天。楚人对秦的怨恨最深,所以楚国的占星家南公先生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作为首倡起事者,他的起事也以复兴楚国为号召,可是他不复立楚王之后人而自立为王,所以他势必不长久。
  “如今,将军您起自江左,楚地诸将都像马蜂一样争着追附于您后面的原因,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为楚国将族,他们认为您必能复立楚国之后。如今你不立楚王后人为王,其可得乎?”
  陈胜从前对吴广说:“如今逃亡也是死,举大计也是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个国,是指楚国,也就是说,陈胜起义重点的初衷很大不在于反剥削,更大在于回复到分封体系,具体表现就是复立楚国,他的政治口号“大楚兴、陈胜王”也说明了这一点。陈胜进入陈城时,张耳、陈余分析形势,说到的秦的第一罪状是灭了六国,断了六国的社稷,绝了六国的后,第二才是剥削严重。从陈胜,到张耳、陈余的意见,到范增,到其他地区一些起义领导葛婴、周市、秦嘉的立六国之后的做法,到一般的民望(司马迁说项梁立楚王之后是“从民所望也”),社会多阶层都是希望回复秦所断绝的六国分封体系。
  历史发展是逐渐过渡的,从分封制向皇权专制的转型,不可能是像秦帝国所搞的那样急剧过渡的。在很大程度上,秦末这场社会大动荡,基于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分封制向皇权专制急剧过渡时,分封制的历史惯性的反弹振荡,而不能以农民起义反抗地主政权的剥削作为首要矛盾(这最多是从属性的第二矛盾)。长期习惯了分封制社会体系的社会各阶层,排斥皇权专制的集权社会体系,特别是这个体系又并没给人们带来幸福,反倒生活日窘。
  复立六国,回复分封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下仍然可以有皇帝),是连同陈胜在内的起义势力都明确所抱有的政治主张,也是社会多阶层的“民之所望”。而陈胜失败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严格地贯彻这个政治目的,而变成了追求自己私人的“鸿鹄之志”。
  项梁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既然这次运动的首要性质在于六国分封体系被秦断绝之后的谋求回归(其次才是反剥削压迫),那么复立楚王之后就是对这场运动别无选择的顺应和推动,是保证这场运动的持续开展和最终胜利的关键,而且陈胜的失败殷鉴不远,虽然他未必喜欢给自己头上再添加一个什么王来压着他,但他还是全部肯定了范增的建议,当即去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从而顺应并促进这场运动走向更高潮的发展,并从行动上给这场运动明确了更鲜明的回复分封体系的色彩。
  熊心扔下羊鞭子,这个在楚王宫里受过政治熏陶和民间生活历练的人——有点像夏朝流落民间的少康——顺应民望和形势,慷慨登上了楚地方两千里的新时代的楚王,历史上仍旧被称为楚怀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1)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2)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3)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4)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5)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1)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2)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3)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4)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5)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6)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1)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2)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3)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4)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5)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6)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1)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2)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3)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4)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5)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6)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7)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