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95節:第八章.另一個中國(5)
陳季冰 Chen Jibing
3.現在,西方準備好了嗎?
不過現在暫時還是讓我們把思緒拉回到當下的主題上來。
我們已經比較係統地回顧了從飄渺的遠古到紛亂的當代西方世界眼裏的中國形象。現代哲學和認識論告訴我們,人永遠都不可能做到絶對客觀地看待和理解其外在事物。因為人衹有頭腦中掌握了一套基本的知識工具,纔有可能去認識世界,而這套知識工具是被其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等一些偶然的東西預設了的。也就是說,任何人的視野都是局限的,不可能無限開放。用柏拉圖的話來說,我們自以為看見了事物的真相,實際上我們看到的衹是陽光投射到我們棲息其中的洞穴中的影子。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上的許多衝突的紛爭正是由於對立雙方這種相互認識上的陰影所造成的,消弭和緩和衝突的根本之道在於走出洞穴,看清真相。這個目標或許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但至少是應該辛勤追求和可以無限接近的。
因此,如果希望這一個世紀能夠汲取剛剛過去的20世紀的慘痛教訓,成為一個繁榮與和平的世紀,現在看來,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中國與西方不斷加深對對方的瞭解和認識。正如我在本書楔子部分就強調過的,中國要順利地實現復興是離不開我們對世界--尤其是西方--的正確認識的;反過來,西方想要順利地持續它的繁榮與穩定,也同樣離不開對中國的正確認識。要接近這個目標,需要雙方共同做出持續努力。
那麽,中國準備好了嗎?西方準備好了嗎?
前一個問題是本書的核心命題之一,而在後一個問題上,我們可以也應當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但結果並不取决於我們。鑒於這不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我衹能以極短的篇幅作一簡單評價。
在西方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上,我非常贊賞"歐中論壇"的創建者、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文苑"主任高大偉(David Gosset)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高大偉指出,如果說20世紀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美國化,而21世紀全球公民的身份將帶有中國特色。就像"Quattrocento"指的是15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21世紀"可以用來代指中國目前的復興以及它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的方式。中國的復興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進程,它由三個相關部分組成--經濟再度崛起、社會政治轉型和對自身傳統的重新解讀。作為一個西方人,高大偉提醒自己的同胞,要不帶任何偏見地看待中國,需要隨時保持頭腦的警惕。"我們一方面既不能像親華人士那樣將中國理想化,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像排華人士那樣將中國妖魔化。"
"中國威脅"這一預測的主旨正是中國大規模影響我們這個世界體係的能力,但是它同時假定這種影響將是負面的。在"中國熱"和"中國威脅"這兩個極端之間,分析傢應當理性地停留在可以被稱為"中國因素"的範圍之內。中國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這個世界的中國化,這是一個人們不得不接納並對之進行解釋的進程,而不是一味崇拜或者譴責它。(見高大偉《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世紀》,載香港亞洲時報在綫網站11月5日,轉引自2007年11月7日《參考消息》第16版。)
但至少對現在的西方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自從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一直在科技和經濟方面處於優勢地位。在大多數西方人眼睛裏,中國要麽是一個陳列着供人觀賞的異質文明化石的博物館,要麽是一間由西方人執掌教鞭的教室--教導中國人達到更"高"的標準。"西方必須反思對中國持有的這些偏見,將中國視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文明的搖籃,它已經在重塑我們這個時代。"事實上,在高大偉看來,"這個深受道義上令人難以接受、排他的全球化睏擾的世界上,中國是能夠將大傢整合在一起的因素";"在這個受到東西方文明緊張關係威脅的世界上,中國是一個實驗室,各種文化可以通過相互交流而受益……"
中國既不應當被看成博物館,也不應當被當成課堂,它應當是實驗室。對西方人來說,這的確是個十分有益的比喻。中國至今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傢,面對着一大堆難以應付的國際國內問題。"然而,如果考慮到中國在結束帝國統治後所進行的轉型涉及的範圍,以及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轉型速度,說這個世界正在中國化就變得有一定道理。"相比之下,繼羅馬帝國於5世紀滅亡之後,西歐有至少300年的時間都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對於西方來說,適應中國的復興需要保持謙虛之心和好奇心。正如中國人準備從西方文明中學習知識一樣,西方人也應當做好從中國文明中學習知識的準備。這是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的前提,"認真地與中國接觸就是要接受中國化的可能性。"這樣的話,"大傢就應該愉快地看到中國成為21世紀新的世界規則的締造者之一,並愉快地生活在21世紀之初。"(同上。)
那麽,西方人準備好適應中國復興帶來的影響了嗎?
換句話說,西方準備好了迎接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世紀了嗎?
或者更基本地,西方人做好了從中國文明中學習知識的準備了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