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心靈體操   》 第95節:“知本傢”的勁風      劉心武 Liu Xinwu

  近一年多來,中國報刊上掀起了一股鼓吹"知本傢"的勁風,樹立起來一個價值標準,就是必須成為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吃香的科技與管理知識的人才算"當代英雄"。搞經濟似乎就必須搞"知識經濟",不懂電腦簡直無異於文盲,不上網成為"網民"差不多也就成了"愚氓"。許多報刊熱衷於刊登世界或中國的富人榜,"首富"、"富姐"、"富婆"都絶非譏稱而是美贊。電視上的許多廣告都直言不諱地宣稱他們的那個品牌是"成功人士,自當擁有"。對真文憑的崇拜達於極緻,弄得假文憑的生意也便興旺起來。還有記者報導,說是北京大學一位考古專業的博士,去到一所小學應聘,因為試講拼音課失敗,慘被刷下,寫這消息的用意大概是用"一粒米"來照亮"不掌握最先進的科技管理知識成為'知本傢'者,那就雖有博士學位也可能被淘汰"的"大千世界"。但很快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就發表正式聲明,說他們那裏絶無任何已獲博士學位或正攻學位的博士生有過這類的遭遇。
  宣傳知識的重要性,突出尖端科技與管理科學的重要性,鼓勵年輕的學人在實踐中學習,像比爾·蓋茨那樣創建高科技公司,以及尊重在守法前提下的個人財富,重視學歷,在內地開闢發展美國硅𠔌那樣的新、高、尖的科技開發區,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鼓呼……這當然都是對的。然而,我以為要適可而止,要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要把奔小康演化成了奔大富,這有使富者更富、而使未達小康的俗衆敗興、乃至其中很大一部分反而變窮的危險,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另樣的聲音出來製衡。
  《傢居男人》這塊"他山石",就對"成功人士"的價值標準予以了置疑,而把黃金般的價值判斷,給予了平凡的人士、庸常的"小日子",發出了與《美國麗人》完全不同的聲音--《美國麗人》固然對美國中産階級的虛偽生存與內心危機做出了鞭闢入裏的剖析,但它隱含的價值觀,還是普通人應該更有"出息",能努力再嚮上登攀達到"成功"纔好--《傢居男人》對"美國生活方式"的頌贊裏也許有並不適合我們的成分,但它對疏離了所謂"成功"的平凡人生裏那些優美人性的肯定,卻是具有普適性的營養,值得我們吮吸。
  1998年我第二次去美國,2000年第二次去法國,又去了英國,在那邊,我發現--其實也算不得什麽發現,那本是依靠合理想象也可以明白的--那些西方國傢並不是到處是"硅𠔌",也有許許多多從事非高科技的俗衆,過着遠非天天要上網漫遊聊天的凡庸生活。那邊的一般人,包括大學生,崇拜比爾·蓋茨的似乎並沒有中國這麽多,有的提起他來甚至覺得是個很無聊的人,不過是賺了大錢,發了財罷了,哪裏算得什麽民族英雄、青年楷模、人類精英!一個法國知名的文科教授坦言他的電腦衹不過用來做文字處理,對上網毫無興趣,更不覺得應該去學會編程什麽的;一位美國詩人更是堅持手寫,他沒有電腦,而絶無"文盲"的自卑感。大學生輟學去開公司,他們覺得那衹是輟學者個人的私事,哪裏夠得上什麽"新生事物"?一般人都還是覺得學業應該堅持修完再去創業纔好。
  那邊固然重視文憑,卻並沒有達到矯情的地步,還是以實際的能力為第一位的捨取標準。經濟管理固然是相當熱門的學科,但也沒有人人爭而學之的氛圍。想想也是,倘若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全民都是善於"科學管理"的人士,那麽,誰又來充當被管理的一綫工作人員呢?我在西方到處看到普通的加油站工人、集裝箱卡車司機、旅館清潔工、商店店員、公園裏的花木修剪工……也並非都是些少數民族、外來移民,還是白種青年人居多,大都面無慍色羞赧,神色自若地從事他們的職業,安度他們的人生,哪裏是世界人類進入"納米時代",當不成"資本傢"也當不成"知本傢"就"必然落伍"的痛不欲生景象?他們許多家庭之所以還在使用錄放機放錄像帶看,並不另換影碟機去看光盤,除了其他因素以外,觀念上並不以使用的東西的高新科技成果含量為取捨標準;而相反的,返樸歸真,過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倒成為了一種時尚。
  因此,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在目前的時勢下,應該有多種聲音供人們選擇,或綜合加以思考,其中的一種聲音,就應該是--給平凡以價值。這樣的"聲源",既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裏挖掘,也可以從西方的文化(古典的、當代的、前衛的、通俗的)裏藉鑒。這回我從美國兩部好萊塢電影談開,算是一次嘗試,這樣的聲音,我還將進一步使其渾厚、洪亮,並企盼得到合鳴與回應。
  你有淡淡的哀愁嗎?
  那天,與一位白領女士聊天,她職位穩定,收入頗豐,夫君更稱得上"成功人士",早已過上"一套房子一輛車,一個孩子一條狗"的優裕生活。而且,她頗得意地告訴我,上面那句概括小康人士的俗語裏的四個"一",於她傢而言都已屬於"前史",他們正在着手買第二套更大更好的房子、第二輛小轎車,並且因為他們都是獨生子女,又都是高學歷,根據相關政策也還可生第二胎,目前她已有喜,而寵物,他們也計劃在第二個寶寶會跑動時,增養一隻名貴的斑點犬。我聽了很為她高興。
  這位跟我沾親帶故的白領女士,算得打小看着她長大,時光流逝,她猶如小小嫩芽,挺拔為一棵秀麗的白楊。她似乎所有該有的都擁有了。她發現我搖椅邊總放着一本豐子愷漫畫選,隨手翻看,嗤嗤地笑。問她是否覺得有趣?她坦言:"笑的是您,總抱着這樣的東西懷舊,如今世界都是什麽樣子了,漫畫也不是這麽個畫法啦!"我知道她和她夫君平時常看的是臺灣的幾位漫畫傢的連環畫,那確實跟豐子愷的畫兒完全異趣。時代的變化促成着畫風的更新,但藝術這東西既然是人性的滲出或噴涌,那麽衹要人性還是那樣,古典的、老舊的、時過境遷的藝術作品裏,總會有一些把人性某方面表達得準確生動的,也就一定能具有長久而充沛的生命力,能跟新增添的藝術作品一起,成為現世欣賞者多元選擇中穩定的一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我的心理保健操第2節:皺皮蘋果第3節:譬如朝露第4節:春水浴心
第5節:心靈百葉窗第6節:一把米有多少粒第7節:這朵花兒叫喜歡第8節:雲錦滿心湖
第9節:鏇出自己的小木梨第10節:長吻蜂第11節:別臨時擺動舌尖第12節:香檳玫瑰
第13節:淡黃的銀杏第14節:親近牛筋草第15節:康熙開心果第16節:碰頭食
第17節:勇對平淡第18節:從今不怵這衹杯第19節:顧影自賞第20節:栽棵自己的樹
第21節:裝滿自己的碗第22節:半拉西瓜第23節:邁過本命年的“坎兒”第24節:我的緑寶石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