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宋詞鑒賞辭典   》 李持正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李持正」字季秉,莆田(今屬福建)人。生平未詳少與叔伯輩的李宗師馳名太學,號大小李。政和進士,歷知德慶、南劍、潮陽。事跡見《莆陽文獻傳》捲一五。吳曾《能改齋漫錄》捲一六:“樂府有《明月逐人來》詞,李太師撰譜,李持正製詞……。持正又作《人月圓》令,尤膾炙人口。近時以為王都尉作,非也。”
  ●人月圓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
  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
  更闌人散,千門笑語,聲簾幃。
  李持正詞作鑒賞
  汴京元宵佳節,宋人非常為之心醉。元宵,是春節之後、一年之中第一個農歷十五的月夜。元宵節充滿着歡樂、希望與團圓的意味。汴京的元宵佳節,還意味着北宋那個高度繁榮的盛世。無怪乎周邦彥荊州時所作的《解語花》中深情地寫道:“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李清照南渡後,她晚年《永遇樂》中也追懷道:“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不過,這些詞都是出自回憶之筆。衹有李持正的這首《人月圓》,真實是當時汴京元宵的直接真實寫照。
  “小桃枝上春風早”,起筆便以花期點明節令。陸遊《老學庵筆記》捲四雲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其形狀如垂絲海棠;韓元吉《六州歌頭》也有“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之句。緊接着下句就寫自己對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試薄羅衣。”這句大意是說脫卻鼕裝,新着春衫,感到渾身的輕快,滿心的喜悅。此刻,詞人所喜悅的何止於此,下邊縱筆直出本意。“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寥寥幾筆,不但華燈似海、夜明如晝、遊人如雲、皓月當空,境界全出,而且極高妙地表現了詞人自己喜悅之滿懷。詞人如此喜悅的心懷,也衹有遇到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現。
  “人月圓時”,這句話完整地描寫出人間天上的美滿景象,當然其中也包含着詞人自己與所愛之人歡會的一份莫大喜悅。雖然“年年樂事”,透露出自己此樂衹是一年一度,但將自己此樂融入了全人間的歡樂,詞境便闊大,意趣也高遠。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上片通過描繪華燈似海極從視覺角度寫元宵之盛。下片此處簫鼓沸騰則突出元宵聽覺感受之盛,皆能抓住汴京元宵的特徵。熱烈的節日氣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
  歡鬧的人群,沉浸於金吾不禁的良宵。詞人筆調,幾乎帶有點浪漫色彩了。這樣美好的環境裏,自己與所愛戀的美人重逢,手攜手漫遊歡樂的海洋裏。這三句從滿街簫鼓寫到纖手重攜,詞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歡樂融入人間的歡樂來寫的。“更闌人散”說的是夜色將盡,遊人漸散,似乎元宵歡樂也到了盡頭。然而不然。“千門笑語,聲簾幃”,這兩句最後再度把元宵之歡樂推嚮新境。結筆三句用的是“掃處即生”的手法。掃處即生法,一般是用詞的開端,如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即是顯例。此詞用之於結筆,更見別緻。這三句一收一縱、一闔一開,深刻有力地表現了人們包括詞人自己此夕歡樂之無極。歡聲笑語流溢的千門萬戶,其中也有詞人與情人約會的那一處。所以,結筆是把一己之歡樂融入了人間歡樂。
  以小融大,這種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間之歡樂打成一片的寫法,也是此詞最顯著的藝術特色。詞人表現自己經年所盼的元宵歡會,雖然用墨無多,可是,全詞所寫的人間歡樂之中,顯然又寫出了自己的一份歡樂。唯其將一己之歡樂與人間之歡樂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遠。從另一方面說,唯其人間歡樂中又不忘寫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詞又具有個性。若比較詞人另一首同寫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來》,全寫人間歡樂,幾乎不涉及自己,則此詞更見充實,更有特色。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捲十六雲:“樂府有《明月逐人來》詞,李太師撰譜,李持正製詞雲:”星河明淡,春來深淺。紅蓮正、滿城開遍。禁街行樂,暗塵香拂面。皓月隨人近遠。天半鰲山,光動鳳樓兩觀。東風靜、珠簾不捲。玉輦將歸,雲外聞弦管。認得宮花影轉。‘東坡曰:“好個皓月隨人近遠!’持正又作《人月圓令》,尤膾炙人口。”此詞之所以更為人們所喜愛,確非偶然。
  此詞通過描寫汴京元宵,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上曾經存的北宋盛世。誦讀此詞,最好誦讀上文所引述過的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如今憔悴,風鬢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對照之下,我們纔可以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南渡前後宋朝盛衰變化,宋人心態上所産生的深刻影響。這也應是此詞形象之外所給予我們的一點認識。
  ●明月逐人來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來深淺。
  紅蓮正、滿城開遍。
  禁街行樂,暗塵香拂面。
  皓月隨人近遠。
  天半鰲山,光動鳳樓兩觀。
  東風靜、珠簾不捲。
  玉輦將歸,雲外聞弦管。
  認得宮花影轉。
  李持正詞作鑒賞
  李持正是兩宋之交的人。此詞錄存吳曾《能改齋漫錄》捲十六,博得蘇東坡嘆賞,故此詞當作於徽宗朝以前。
  詞寫的是汴京上元之夜燈節的情景。北宋時代,“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時節相次,各有觀賞”,元宵自然也就成為隆重的節日之一,尤其是京師汴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北宋的著名詞人柳永、歐陽修、周邦彥等都寫過詞來歌詠上元宵佳節盛況。
  詞采取由遠而近的寫法,從天空景象和季節入手。
  “星河明淡”二句,上句寫夜空,下句寫季節。上元之夜,明月正圓,故“星河”(銀河)顯得明淡。此時春雖至,但餘寒猶存,時有反復,故春意忽深忽淺。這二句寫出了元夕的自然季候特徵。
  “紅蓮”這一句轉入寫燈。“紅蓮”即藉指紮成蓮花狀的燈。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上元燈槊之製,以竹一本,其上破之為二十條,或十六條;每二條以麻合係其銷,而彎屈其中,以紙糊之,則成蓮花一葉;每二葉相壓,則成蓮花盛開之狀。燈其中,旁插蒲捧荷剪刀草於花之下。”這就是紅蓮燈的形狀和製作方法。“紅蓮滿城開遍”,這一句“開”字又從蓮花自身生出,花與燈兩種意思相關,這種手法寫給人以快樂的美感。
  “禁街行樂”二句,寫京城觀燈者之衆,場面之熱鬧。“禁街”指京城街道。元宵夜,老百姓幾乎全部走到街頭,去行樂看熱鬧,以致於弄得到處灰塵滾滾;而仕女們的蘭麝細香,卻不時撲入鼻中,使人欲醉。“暗塵香拂面”句,兼從蘇味道詩與周邦彥詞化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云:“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周邦彥《解語花。上元》詞雲:“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作者把蘇詩與周詞意思糅為一句,這樣一來加大了句子的容量,也正因如此詞意的酣暢則有所遜色。“皓月隨人近遠”句。即化自蘇詩的“明月逐人來”。此時作者把視綫移嚮天上,衹見一輪皓月,似多情的伴侶,“隨人近遠”。明月隨人這種現象,常人亦有所感覺,但經作者灌入主觀感情,飾以新巧之筆,便見不凡。蘇東坡讀到這句時曾說:“好個‘皓月隨人近遠’!”大概就是欣賞它筆意之妙。它與上句“暗塵香佛面”結合起來,寫出兼有人間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上片用此句結束,使詞境有所開拓、對比,確是成功的一筆。
  下片又筆鋒一轉寫燈節的熱鬧。而筆墨着重於描寫君王的遊賞。“天半鰲山”三句,旨寫皇帝坐禦樓上看燈。“鰲山”是元宵燈景的一種。這種燈具是把成千上萬的彩燈,堆疊成一座像傳說中的巨鰲那樣的大山(“天半”形容其高),也叫“山棚”、“采山”。
  譬如《東京夢華尋》載:“大內前自歲前鼕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鳳樓兩觀”即指宣德樓建築,那是大內(皇宮)的正門樓。《東京夢華錄》“大內”一節雲:“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鎸樓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角層榱;覆以琉璃瓦,麯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從此書的記載來看,“鳳樓”就是宣德樓,“兩觀”就是它的東西兩“闕亭”。皇帝坐樓上看到,鰲山上千萬盞的彩燈,璀璨輝煌,使他感到十分悅目賞心,故曰“光動鳳樓兩觀”。宋代皇帝一般是垂下簾子來觀燈的,例如《東京夢華錄》又云:“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御座。用黃羅設一彩棚,禦竜直執黃蓋掌扇,列於簾外。”“東風靜、朱簾不捲”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而有了“東風靜”三字,則自然與人事相交融的境界全部體現出來了。
  “玉輦將歸”三句,寫皇帝御驾回宮。《東京夢華錄》又云:“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球緣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車駕返內矣。”這時候,樓上樂隊高聲吹奏管弦。鼎沸樂聲,仿佛從雲外傳來。這就是“玉輦將歸,雲外聞弦管”的意思。“認得宮花影轉”,這句話是說臣僚跟着皇帝回去。正像《東京夢華錄》“駕回儀衛”節說:“駕回則禦裹小帽,簪花乘馬,前後從駕臣僚,百司儀馬,悉賜花。”蔡偹《鐵圍山叢談》捲一中也說:“國朝宴集,賜臣僚花有三品:……
  凡大禮後恭謝,上元節遊春,或幸金明池、瓊林苑,從臣皆扈蹕而隨車駕,有小宴謂之對禦(賜群臣宴),凡對禦則用滴粉縷金花,極其珍巧矣。“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皇帝回宮時,臣僚們帽上簪着宮花,因而彩燈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轉動了。這樣寫臣僚跟着歸去,是很生動的。此風至南宋猶存。如《武林舊事》捲一”恭謝“節描述說:”禦筵華,百官侍衛吏卒等並賜簪花從駕,縷翠滴金,各競華麗,望之如錦綉。……薑白石有詩云:“萬數簪花滿禦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這些記載可與此詞互相驗證。
  這是一首描繪時節風物的詞。這類詞比較難寫,南宋的張炎曾慨嘆:“昔人詠節序,不唯不多,付之歌喉者,類是率俗。”(《詞源》這首詞也難說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因為它留有蘇味道詩和周邦彥較多的痕跡。但這首詞提供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元宵風俗情景,特別是皇帝觀燈的場面,可以與史籍相印證,有認識歷史價值。本詞繼前人處亦能有所變化,描寫也比較生動。還應該指出,用此調填詞是作者的首創)見《能改齋漫錄》(,平仄聲韻,都很妥貼,創調之功,不應埋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王禹稱寇準錢惟演
陳堯佐潘閬林逋楊億
陳亞夏竦范仲淹柳永
張先晏殊張昪石延年
李冠宋祁梅堯臣葉清臣
歐陽修王琪解昉韓琦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