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汉书   》 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班固 Ban Gu    班彪 Ban Biao

  孝宣皇帝五男。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婕妤生淮阳宪王钦,卫婕妤生楚孝王嚣,〔一〕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一〕师古曰:「嚣音敖。」
  淮阳宪王钦,元康三年立,母张婕妤有宠于宣帝。霍皇后废后,上欲立张婕妤为后。久之,惩艾霍氏欲害皇太子,〔一〕乃更选后宫无子而谨慎者,乃立长陵王婕妤为后,令母养太子。后无宠,希御见,唯张婕妤最幸。而宪王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太子宽仁,喜儒术,〔二〕上数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9常有意欲立张婕妤与宪王,然用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三〕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四〕久之,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于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宪王之国。
  〔一〕师古曰:「艾读曰乂。乂,创也。」
  〔二〕师古曰:「喜,好也,音许吏反。」
  〔三〕师古曰:「倚音于起反。」
  〔四〕师古曰:「蚤,古早字也。」
  时张婕妤已卒,宪王有外祖母,舅张博兄弟三人岁至淮阳见亲,〔一〕辄受王赐。后王上书:请徙外家张氏于国,博上书:愿留守坟墓,独不徙。王恨之。后博至淮阳,王赐之少。博言:「负责数百万,〔二〕愿王为偿。」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王)云王遇大人益解,〔三〕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王乃遣人持黄金五十斤送博。博喜,还书谢,〔四〕为谄语盛称誉王,因言:「当今朝廷无贤臣,灾变数见,足为寒心。万姓咸归望于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五〕不求入朝见,辅助主上乎?」使弟光数说王宜听博计,令于京师说用事贵人为王求朝。王不纳其言。
  〔一〕师古曰:「宪王外祖母随王在淮阳,博等每来谒见其母。」
  〔二〕师古曰:「责谓假贷人财物未偿者也。责音侧懈反。」
  〔三〕师古曰:「恐谓怖动也。大人,博自称其母也。解读曰懈。」
  〔四〕师古曰:「还书,报书。」
  〔五〕师古曰:「恬然,安静貌也。恬音大兼反。」
  后光欲至长安,辞王,复言「愿尽力与博共为王求朝。王即日至长安,可因平阳侯。」光得王欲求朝语,驰使人语博。博知王意动,复遗王书曰:「博幸得肺腑,〔一〕数进愚策,未见省察。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二〕今边境不安,天下动,微此人其莫能安也。〔三〕又闻北海之濒有贤人焉,〔四〕累世不可逮,然难致也。〔五〕得此二人而荐之,功亦不细矣。博愿驰西以此赴助汉急,无财币以通显之。赵王使谒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博不受;〔六〕复使人愿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七〕会得光书云大王已遣光西,与博并力求朝。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八〕愿杀身报德。朝事何足言!大王诚赐咳唾,使得尽死,汤禹所以成大功也。驷先生蓄积道术,书无不有,〔九〕愿知大王所好,请得辄上。」王得书喜说,〔一〇〕报博书曰:「子高乃幸左顾存恤,发心恻隐,〔一一〕显至诚,纳以嘉谋,语以至事,〔一二〕虽亦不敏,敢不谕意!〔一三〕今遣有司为子高偿责二百万。」
  〔一〕师古曰:「自云于王有亲也。」
  〔二〕师古曰:「卓尔,高远貌也。自言见驷先生问以要道,知其高远也。」
  〔三〕师古曰:「微,无也。」
  〔四〕师古曰:「濒,涯也,音频,又音宾。」
  〔五〕师古曰:「逮,及也,言其材智不可及也。致,至也。难得召而至也。」
  〔六〕师古曰:「劳谓问遗之,音来到反。」
  〔七〕师古曰:「尚女者,王欲取博女以自配也。」
  〔八〕师古曰:「还犹回也。」
  〔九〕师古曰:「言凡是书籍皆有之。」
  〔一〇〕如淳曰:「上与王也。」
  〔一一〕师古曰:「左顾犹言枉顾也。」
  〔一二〕师古曰:「以至极之事告语我。」
  〔一三〕师古曰:「谕,晓也。」
  是时,博女婿京房以明易阴阳得幸于上,数召见言事。自谓为石显、五鹿充宗所排,谋不得用,数为博道之。博常欲诳耀淮阳王,即具记房诸所说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淮阳王以为信验,诈言「已见中书令石君求朝,许以金五百斤。贤圣制事,盖虑功而不计费。〔一〕昔禹治鸿水,百姓罢劳,〔二〕成功既立,万世赖之。今闻陛下春秋未满四十,发齿堕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阴阳不调,百姓疾疫饥馑死者且半,鸿水之害殆不过此。〔三〕大王绪欲救世,〔四〕将比功德,何可以忽?〔五〕博已与大儒知道者为大王为便宜奏,〔六〕陈安危,指灾异,大王朝见,先口陈其意而后奏之,上必大说。〔七〕事成功立,大王即有周、邵之名,邪臣散亡,公卿变节,功德亡比,而梁、赵之宠必归大王,〔八〕外家亦将富贵,何复望大王之金钱?」王喜说,〔九〕报博书曰:「乃者诏下,止诸侯朝者,寡人憯然不知所出。〔一〇〕子高素有颜冉之资,臧武之智,〔一一〕子贡之辩,〔一二〕卞庄子之勇,〔一三〕兼此四者,世之所鲜。〔一四〕既开端绪,愿卒成之。〔一五〕求朝,义事也,奈何行金钱乎9博报曰:「已许石君,须以成事。」〔一六〕王以金五百斤予博。
  〔一〕师古曰:「志在成功,不惜财费也。」
  〔二〕师古曰:「罢读曰疲。」
  〔三〕师古曰:「谓尧时水灾不大于今。」
  〔四〕师古曰:「绪,业也,一曰始为端绪。」
  〔五〕师古曰:「言比功德于古帝王也。忽,怠忘也。」
  〔六〕师古曰:「大儒知道,谓京房也。道,道术也。」
  〔七〕师古曰:「说读曰悦。」
  〔八〕如淳曰:「梁王,景帝弟,欲为嗣。赵王如意几代惠帝也。」
  〔九〕师古曰:「说读曰悦。」
  〔一〇〕师古曰:「憯,痛也。不知计策何所出也。憯音才感反。」
  〔一一〕师古曰:「颜,颜回也。冉耕也,字伯牛。皆孔子弟子。论语称孔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臧武者,鲁大夫臧武仲也,名纥。论语称孔子曰『若臧武仲之智』,故王引之为言也。」
  〔一二〕师古曰:「论语称孔子云『言语,宰我、子贡』。」
  〔一三〕师古曰:「卞庄子,古之勇士。」
  〔一四〕师古曰:「鲜,少也,音先践反。」
  〔一五〕师古曰:「卒,终也。」
  〔一六〕师古曰:「须,待也。」
  会房出为郡守,离左右,显具得此事告之。房漏泄省中语,博兄弟诖误诸侯王,诽谤政治,狡猾不道,皆下狱。有司奏请逮捕钦,上不忍致法,遣谏大夫王骏赐钦玺书曰:「皇帝问淮阳王。有司奏王,王舅张博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讪天子,褒举诸侯,称引周、汤。以谄惑王,〔一〕所言尤恶,悖逆无道。王不举奏而多与金钱,报以好言,罪至不赦,朕恻焉不忍闻,〔二〕为王伤之。推原厥本,不祥自博,〔三〕惟王之心,匪同于凶。已诏有司勿治王事,遣谏大夫骏申谕朕意。〔四〕诗不云乎?『靖恭尔位,正直是与。』〔五〕王其勉之9
  〔一〕师古曰:「,古谄字也。」
  〔二〕师古曰:「恻,痛也。」
  〔三〕师古曰:「祥,善也。自,从也。不善之事,从博起也。」
  〔四〕师古曰:「申谓约束之。」
  〔五〕师古曰:「大雅小明之诗也。与,偕也。言人能安静而恭以守其位,偕于正直,则明神听之,用锡福善。」
  骏谕指曰:〔一〕「礼为诸侯制相朝聘之义,盖以考礼壹德,尊事天子也。〔二〕且王不学诗乎?诗云:『俾侯于鲁,为周室辅。』〔三〕今王舅博数遗王书,所言悖逆。王幸受诏策,通经术,〔四〕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五〕天子普覆,德布于朝,而恬有博言〔六〕,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故事,诸侯王获罪京师,罪恶轻重,纵不伏诛,必蒙迁削贬黜之罪,〔七〕未有但已者也。〔八〕今圣主赦王之罪,又怜王失计忘本,为博所惑,加赐玺书,使谏大夫申谕至意,殷勤之恩,岂有量哉!博等所犯(罪)恶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自今以来,王毋复以博等累心,〔九〕务与众弃之。春秋之义,大能变改。〔一〇〕易曰『藉用白茅,?咎』,〔一一〕言臣子之道,改过自新,絜己以承上,然后免于咎也。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过易行,塞重责,称厚恩者。〔一二〕如此,则长有富贵,社稷安矣。」
  〔一〕师古曰:「玺书之外,天子又有指意,并令骏晓告于王也。」
  〔二〕师古曰:「考,成也。壹德谓不二其心也。」
  〔三〕师古曰:「鲁颂閟宫之诗也。言立周公子伯禽,使为诸侯于鲁国而作周家之藩辅。」
  〔四〕如淳曰:「诏策,若广陵王策曰『无迩宵人,毋作匪德』也。经术之义,不得内交。」
  〔五〕师古曰:「竟读曰境。」
  〔六〕师古曰:「恬,安也。闻博邪言,安而受之。」
  〔七〕师古曰:「故事者,言旧制如此也。」
  〔八〕师古曰:「但,徒也,空也。已,止也。未有空然而止者也。」
  〔九〕师古曰:「累音力瑞反。」
  〔一〇〕师古曰:「以有过而能变改者为大。」
  〔一一〕师古曰:「此大过初六爻辞也。茅者,絜白之物,取其自然,故用藉致享于神,慎之至也。」
  〔一二〕师古曰:「塞犹补也。称,副也。」
  于是淮阳王钦免冠稽首谢曰:「奉藩无状,〔一〕过恶暴列〔二〕,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谕道术守藩之义。伏念博罪恶尤深,当伏重诛。臣钦愿悉心自新,奉承诏策。〔三〕顿首死罪。」
  〔一〕师古曰:「无善状。」
  〔二〕师古曰:「暴谓章显也。」
  〔三〕师古曰:「悉,尽也。」
  京房及博兄弟三人皆弃市,妻子徙边。
  至成帝即位,以淮阳王属为叔父,敬宠之,异于它国。王上书自陈舅张博时事,颇为石显等所侵,因为博家属徙者求还。丞相御史复劾钦:「前与博相遗私书,指意非诸侯王所宜,蒙恩勿治,事在赦前。不悔过而复称引,自以为直,失藩臣体,不敬。」上加恩,许王还徙者。
  三十六年薨。子文王玄嗣,二十六年薨。子演嗣,〔一〕王莽时绝。
  〔一〕孟康曰:「演音引。」师古曰:「音弋善反。」
  楚孝王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成帝河平中入朝,时被疾,天子闵之,下诏曰:「盖闻『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一〕楚王嚣素行孝顺仁慈,之国以来二十余年,孅介之过未尝闻,朕甚嘉之。今乃遭命,离于恶疾,〔二〕夫子所痛,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三〕朕甚闵焉。夫行纯茂而不显异,则有国者将何勖哉?〔四〕书不云乎?『用德章厥善。〔五〕』今王朝正月,诏与子男一人俱,〔六〕其以广戚县户四千三百封其子勋为广戚侯。」明年,嚣薨。子怀王文嗣,一年薨,无子,绝。明年,成帝复立文弟平陆侯衍,是为思王。二十一年薨,子纡嗣,王莽时绝。
  〔一〕师古曰:「孝经载孔子之言。」
  〔二〕师古曰:「离亦遭也。」
  〔三〕师古曰:「夫子,孔子也。论语云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蔑,无也。言命之所遭,无有善恶。如斯善人而有如此恶疾,深痛之也。」
  〔四〕师古曰:「纯,大也。一曰善也。茂,美也。勖,勉厉也。」
  〔五〕师古曰:「商书盘庚之辞也。言褒赏有德以明其善行。」
  〔六〕师古曰:「从王入朝也。」
  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勋薨,谥曰炀侯,子显嗣。平帝崩,无子,王莽立显子婴为孺子,奉平帝后。莽篡位,以婴为定安公。汉既诛莽,更始时婴在长安,平陵方望等颇知天文,以为更始必败,婴本统当立者也,〔一〕共起兵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松击破杀婴云。
  〔一〕师古曰:「言其旧已继平帝后当正统。」
  东平思王宇,甘露二年立。元帝即位,就国。壮大,通奸犯法,〔一〕上以至亲贳弗罪,傅相连坐。〔二〕
  〔一〕师古曰:「与奸猾交通,好犯法。」
  〔二〕师古曰:「频坐王获罪。」
  久之,事太后,内不相得,太后上书言之,求守杜陵园。〔一〕上于是遣太中大夫张子蟜〔二〕奉玺书敕谕之,〔三〕曰:「皇帝问东平王。盖闻亲亲之恩莫重于孝,尊尊之义莫大于忠,故诸侯在位不骄以致孝道,制节谨度以翼天子,〔四〕然后富贵不离于身,而社稷可保。今闻王自修有阙,本朝不和,〔五〕流言纷纷,谤自内兴,朕甚憯焉,为王惧之。〔六〕诗不云乎?『毋念尔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褔。』〔七〕朕惟王之春秋方刚,〔八〕忽于道德〔九〕,意有所移,忠言未纳,〔一〇〕故临遣太中大夫子蟜谕王朕意。〔一一〕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二〕王其深惟孰思之,无违朕意。」
  〔一〕张晏曰:「宣帝陵也。宫人无子,乃守园陵也。」
  〔二〕师古曰:「蟜字或作侨,并音巨昭反。」
  〔三〕师古曰:「约敕而晓告之也。」
  〔四〕师古曰:「翼,佐也。」
  〔五〕师古曰:「谓东平国之朝也。」
  〔六〕师古曰:「憯,痛也,音千感反。」
  〔七〕师古曰:「大雅文王之诗也。无念,念也。言当念尔先祖之道,修其德,则长配天命,此乃所以自求多褔。」
  〔八〕师古曰:「言其年少血气盛。」
  〔九〕师古曰:「忽,遗忘也。」
  〔一〇〕师古曰:「谓渐染其恶人而移其性,未受忠言也。」
  〔一一〕师古曰:「亲临遣之,令以朕意晓告王。」
  〔一二〕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也。谓人有失行,许以自新。」
  又特以玺书赐王太后,曰:「皇帝使诸吏宦者令承问东平王太后。朕有闻,〔一〕王太后少加意焉。夫褔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今东平王出襁褓之中而托于南面之位,加以年齿方刚,涉学日寡,骜忽臣下,〔二〕不自它于太后,〔三〕以是之间,能无失礼义者,其唯圣人乎!传曰:『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四〕王太后明察此意,不可不详。闺门之内,母子之间,同气异息,骨肉之恩,岂可忽哉!岂可忽哉!昔周公戒伯禽曰:『故旧无大故,则不可弃也,毋求备于一人。』〔五〕夫以故旧之恩,犹忍小恶,而况此乎!已遣使者谕王,王既悔过服罪,太后宽忍以贳之,〔六〕后宜不敢。〔七〕王太后强餐,止思念,慎疾自爱。」
  〔一〕师古曰:「言母子不和也。不欲指斥言之,故云有闻也。」
  〔二〕师古曰:「骜读(曰)〔与〕傲同。」
  〔三〕李奇曰:「不自它者,亲之辞也。」师古曰:「言不自同它人。」
  〔四〕师古曰:「论语云叶公谓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故引之也。」
  〔五〕师古曰:「事见论语。言人有小恶,当思其善,不可责以备行而即弃之耳。」
  〔六〕师古曰:「贳犹缓。」
  〔七〕师古曰:「言王于后当不敢更为非也。」
  宇惭惧,因使者顿首谢死罪,愿洒心自改。〔一〕诏书又敕傅相曰:「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长,耳目牵于耆欲,〔二〕故五常销而邪心作,情乱其性,利胜其义,〔三〕而不失厥家者,未之有也。今王富于春秋,气力勇武,获师傅之教浅,加以少所闻见,自今以来,非五经之正术,敢以游猎非礼道王者,辄以名闻。」〔四〕
  〔一〕师古曰:「洒音先弟反。」
  〔二〕师古曰:「耆读曰嗜。」
  〔三〕张晏曰:「性者,所受而生也。情者,见物而动者也。」
  〔四〕师古曰:「道读曰导。」
  宇立二十年,元帝崩。宇谓中谒者信等曰:「汉大臣议天子少弱,未能治天下,以为我知文法,建欲使我辅佐天子。〔一〕我见尚书晨夜极苦,使我为之,不能也。今暑热,县官年少,〔二〕持服恐无处所,〔三〕我危得之9〔四〕比至下,宇凡三哭,〔五〕饮酒食肉,妻妾不离侧。又姬朐臑故亲幸,后疏远,〔六〕数叹息呼天。宇闻,斥朐臑为家人子,〔七〕扫除永巷,数笞击之。朐臑私疏宇过失,数令家告之。宇觉知,绞杀朐臑。有(诏)〔司〕奏请逮捕,有诏削樊、亢父二县。〔八〕后三岁,天子诏有司曰:「盖闻仁以亲亲,古之道也。前东平王有阙,〔九〕有司请废,朕不忍。又请削,朕不敢专。惟王之至亲,未尝忘于心。今闻王改行自新,尊修经术,亲近仁人,非法之求,不以奸吏,〔一〇〕朕甚嘉焉。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其复前所削县如故。」〔一一〕
  〔一〕师古曰:「建谓立其议。」
  〔二〕张晏曰:「不敢指斥成帝,谓之县官也。」
  〔三〕如淳曰:「言不从道,冀如昌邑王也。」
  〔四〕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师古曰:「危者,犹今之言险不得之也。」
  〔五〕张晏曰:「下,下棺也。」师古曰:「比音必寐反。下音胡稼反。」
  〔六〕服虔曰:「朐音劬。臑音奴沟反,又音奴皋反。」
  〔七〕师古曰:「黜其秩位。」
  〔八〕师古曰:「音抗甫。」
  〔九〕师古曰:「阙谓过失也。」
  〔一〇〕师古曰:「奸音干。」
  〔一一〕师古曰:「复音扶目反。」
  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一〕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二〕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三〕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四〕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五〕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一〕师古曰:「危失谓失道而倾危也。」
  〔二〕师古曰:「物亦鬼。」
  〔三〕师古曰:「虞与娱同也。」
  〔四〕师古曰:「论语称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泥谓陷滞不通也,音乃细反。」
  〔五〕师古曰:「爱,惜也,于王无所惜。」
  立三十三年薨,〔一〕子炀王云嗣。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二〕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三〕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四〕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共因幸臣董贤告之。是时,哀帝被疾,多所恶,事下有司,逮王、后谒下狱验治,言使巫傅恭、婢合欢等祠祭诅祝上,〔五〕为云求为天子。云又与知灾异者高尚等指星宿,言上疾必不愈,云当得天下。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有司请诛王,有诏废徙房陵。云自杀,谒弃市。立十七年,国除。
  〔一〕师古曰:「皇览云东平思王冢在无盐,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
  〔二〕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师古曰:「报山,山名也。古作瓠字,为其形似瓠耳。晋说是也。」
  〔三〕苏林曰:「于宫中作山象。」
  〔四〕师古曰:「倍草,黄倍草也,音步贿反。」
  〔五〕如淳曰:「傅恭,巫姓字。」
  元始元年,王莽欲反哀帝政,〔一〕白太皇太后,立云太子开明为东平王,又立思王孙成都为中山王。开明立三年,薨,无子。复立开明兄严乡侯信子匡为东平王,奉开明后。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义与严乡侯信谋举兵诛莽,立信为天子。兵败,皆为莽所灭。
  〔一〕师古曰:「改其所为也。」
  中山哀王竟,初元二年立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以幼少未之国。建昭四年,薨邸,葬杜陵,无子,绝。太后归居外家戎氏。
  孝元皇帝三男。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康,〔一〕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兴。
  〔一〕师古曰:「共读曰恭。」
  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八年,徙为山阳王。八年,徙定陶。王少而爱,〔一〕长多材艺,习知音声,上奇器之。母昭仪又幸,几代皇后太子。〔二〕语在元后及史丹传。
  〔一〕师古曰:「言少小即为帝所爱。」
  〔二〕师古曰:「几音巨衣反。」
  成帝即位,缘先帝意,厚遇异于它王。十九年薨,子欣嗣。十五年,成帝无子,征入为皇太子。上以太子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乃立楚思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哀帝。即位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置寝庙京师,序昭穆,仪如孝元帝。〔一〕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云。〔二〕
  〔一〕如淳曰:「恭王,元帝子也。为庙京师,列昭穆之次。如元帝,言如天子之仪。」
  〔二〕如淳曰:「不复为定陶王立后者,哀帝自以己为后故。」
  中山孝王兴,建昭二年(王)〔立〕为信都王。十四年,徙中山。成帝之议立太子也,御史大夫孔光以为尚书有殷及王,兄终弟及,〔一〕中山王元帝之子,宜为后。成帝以中山王不材,又兄弟,不得相入庙。外家王氏与赵昭仪皆欲用哀帝为太子,故遂立焉。上乃封孝王舅冯参为宜乡侯,而益封孝王万户,以尉其意。三十年,薨,子衎嗣。〔二〕七年,哀帝崩,无子,征中山王衎入即位,是为平帝。太皇太后以帝为成帝后,故立东平思王孙桃乡顷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王莽时绝。
  〔一〕师古曰:「谓兄死以弟代立,非父子相继,故言及。」
  〔二〕师古曰:「诸侯王表云『中山孝王薨,绥和二年王箕子嗣』。而〔平纪〕元始二年诏云:『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是则嗣位之时名为箕子,未讳衎也。今此传云子衎嗣,盖史家追书之也。」
  赞曰:孝元之后,遍有天下,〔一〕然而世绝于孙,岂非天哉!淮阳宪王于时诸侯为聪察矣,张博诱之,几陷无道。〔二〕诗云「贪人败类」,〔三〕古今一也。
  〔一〕师古曰:「孝元之子孙遍得为天子也。遍即古遍字。」
  〔二〕师古曰:「几音巨依反。」
  〔三〕师古曰:「大雅荡之诗也。类,善也。言贪恶之人不可习近,则败善也。」
  校勘记
  三三一二页八行令弟光恐(王)云王遇大人益解,宋祁说「恐」字下疑有「王」字。按景佑、殿本都无「王」字。
  三三一七页八行博等所犯(罪)恶大,宋祁说,「犯」字下当有「罪」字。按景佑、殿本都无「罪」字。
  三三二二页一〇行骜读(曰)〔与〕傲同。景佑、殿本都作「与」。
  三三二三页一三行有(诏)〔司〕奏请逮捕。钱大昭说,「诏」当作「司」。按景佑、殿本都作「司」。
  三三二七页一二行建昭二年(王)〔立〕为信都王。刘敞说上「王」字当作「立」字。
  三三二八页五行而〔平纪〕元始二年诏云:宋祁说浙本有「平纪」二字。按景佑本有「平纪」二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汉书叙例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
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汉书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