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94节:第八章.另一个中国(4)      陈季冰 Chen Jibing

  从我们现代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两次不寻常的远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人行事的常规,并给我们的文化传统增添了丰富性。然而,同样是不寻常的,两次远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有天壤之别。
  没有人能够否认,佛教的传入对于古代中国人的心智结构乃至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曾经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普通不信佛的中国人的许多思维习惯、处世方式甚至常用语言都还留有明显的佛教痕迹。当然,玄奘西行并非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肇始,甚至也谈不上顶峰。佛教传入中国始于公元初的东汉时期,到公元三世纪已经在中原大地产生广泛影响。玄奘的历史地位在于,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对印度佛教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翻译的汉地学者,虽然在他之前并不乏佛教实践者。玄奘之后的中国佛教真正从古代印度佛教那里"毕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汉地佛教时代"。当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渐消亡以后,汉地佛教却更加兴盛发展,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夏天,我在上海接待过一位印度裔美国学者。在谈到中印两国的交往时,我非常诚恳地对他说,在近代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对世界从来都是单向慷慨施与:我们教会了世界很多东西,而很少从世界学到什么东西。惟独与印度的关系不然,我们祖先从你们祖先那里学来了佛教,对我们的文明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曾是全世界的老师,但印度却曾是中国的老师"。
  相比与玄奘,郑和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完成了七次轰轰烈烈的远洋航行以后,由于朝廷对外政策的骤变,郑和的传奇壮举突然销声匿迹了,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几乎连一丝涟漪都没有泛起过。甚至连郑和本人的事迹在明清两代官方历史记载中也降到了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直到清末民初因社会精神风向的转变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现在有很多国人惋惜郑和没有能够像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那样,帮助中国早于西方实现"地理大发现",我倒觉得,更加应该令人惋惜的是,郑和没有能够从他所游历的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带回有价值的外部知识和思想。要知道,早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里的数学和医药学就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逐步摆脱神权束缚,重新开始大量研究古希腊学术,其中大部分经典已经在希腊本地失传,有很多就是从阿拉伯人保存的阿拉伯语版本重新翻译回去的。而在印度,哲学和玄学一直是高度发达的。很遗憾,这些外来的知识和思想似乎都没能入郑和的"法眼",更不要说经由他传入中国。不然的话,中国人也不至于直到20世纪才学会使用阿拉伯数字。
  对于玄奘和郑和的不同历史命运可以有许多不同解释,我想,除了鼎盛的唐代对于异域文化的开放胸襟远非明代可比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解释应该是:玄奘西行取经尽管得到了唐朝皇帝的关心和支持,但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郑和下西洋则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西行取经的主体是玄奘个人,唐朝皇帝只是个资助者;而下西洋的主体是明成祖朱棣,郑和只是一个执行者。由于行为性质和主体的不同,两者的内在动力也是截然不同的。个体行为可以自由地从个人的兴趣和求知欲出发,往往容易取得思想方面的突破;而国家行为则受制于固有政治结构的条条框框,虽然财力雄厚、条件优良,反而经常事倍功半。
  中国古代的这两次不同寻常的远行及其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留下的思想遗产是极其值得探究的。在我们这样一种实用理性居压倒地位的民族性中,不具有功利色彩的纯粹精神性的探索是很难获得承认的,除非出现在开放性和包容性空前绝后的大唐盛世,或是在因弑侄篡位而不见容于传统政治道德的一代枭雄明成祖朱棣手中才有可能。即便是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张力仍然有可能扼杀这种探索。
  文化传统是一个社会永远不可能摆脱的土壤,对于仍然生活在这种强调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中国人来说,如何处理"经世致用"与"为知识而知识"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恐怕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打算在本书后半部分重点讨论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