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南明史   》 第三节 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      顾诚 Gu Cheng

  自从李成栋、金声桓先后败亡以后,明朝廷为了防止清军侵入广东,在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三月,派武陟伯阎可义领兵镇守南雄。阎可义在李成栋部将中是比较忠勇敢战的。1649年七月,他曾再次统兵翻越梅岭进攻南安府(府治大余),军势还相当强盛。清南安守将刘伯禄、金震出等向赣州“泣血求救,一刻四报,危在旦夕”。清南赣巡抚刘武元派副将栗养志等率兵往援。七月初七日、十六日清军分两路直搏明军,阎可义部战败,总兵刘治国、陈杰等被俘,大、小梅岭都被清军占领①。
  梅岭战役之后不久,阎可义病死于南雄②。杜永和、李元胤等人商量决定派宝丰伯罗成耀去接替。罗成耀不愿意,发牢骚说:“尔等俱安享受用,独苦我邪!且国公(指李成栋)屡出,未能一逞,今以我去,能又何如?”在杜永和等反复劝说给以重贿下,他才勉强赴任,自己驻于韶州,只派中军江起龙守南雄③。
  这年旧历十二月初三日,尚可喜、耿继茂率部从江西临江府出发,十六日到赣州。南赣巡抚刘武元派协将栗养志军为前锋,二十七日清军主力进抵南安府。尚可喜一面派人侦探广东明军守备情况,一面散布消息说所部清军将在南安府内过年,休养士马。二十八日晚上趋明军无备,翻越梅岭进入广东省境。第二天抵达南雄,事先派了数十名间谍潜伏于城内,三十日除夕晚上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打开文明门,清军主力冲入城内;明总兵杨杰等仓猝应战,被清军击败,杨杰和副将萧启等十余名将领被杀,总兵董垣信被活捉①。明守军马兵二百余名、步兵六千余名战死,“城内居民,屠戮殆颈②。攻占南雄之后,清廷所派广东巡抚李栖凤即入城据守。顺治七年(1650)正月初三日,尚可喜、耿继茂率领清军由南雄出发,初六日抵韶州府。明宝丰伯罗成耀事先已带领兵将和道、府、县官南逃,清军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韶州,遣人招抚府属六县③。
  南雄、韶州相继失守的消息传到肇庆,永历朝廷又是一番惊惶失措。马吉翔以清军势大难敌为由,竭力主张向广西逃难。镇守广州的两广总督杜永和请求不要轻易移跸,以免导致广东各地人心瓦解。朱由榔犹豫不决,派刘远生和金堡去广州解释逃往广西的必要性。刘远生等乘轻舸从乱军之中到达广州,向杜永和等人说明朝廷意图。杜永和深知朱由榔胆小怕死,又不便阻止。刘远生回到肇庆向永历帝奏言:“永和奉诏,固不敢阻留陛下行止。但涕泣为臣言:‘上西去,则竟弃广东,付之还囗(虏),诸忠义士随成栋反正者,亦付之还囗(虏),令其杀戮。为皇上画此谋者,亦何其惨也/臣闻其言,恻然无以对。今或请两宫(指两位皇太后)暂移梧州,而车驾暂留,号召援兵。永和他日之必不敢阻驾,臣请以首领任之。”①优柔寡断的永历帝听了刘远生的婉转陈言,也想暂且留在肇庆观察一下形势的发展。可是,太监夏国祥却迫不及待地用步辇把慈圣皇太后抬到行宫门外,以太后懿旨名义催促朱由榔上船逃往广西梧州。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耜获悉朝廷逃离肇庆后,也大不以为然。他在永历四年(1650)二月十三日奏疏中说:“端州(即肇庆)为皇上发祥之地,忍弃而不顾乎?且东失则西孤,又万分不容不兼顾者乎?”②尽管清军离肇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广东、广西的实权大臣又都反对朱由榔的播迁,但无济于事,朱由榔仍在正月初八日登舟,“百官仓皇就道。粤东人皆奔回,惟辅臣士俊独坐阁中不去。上念其年且九十,不能从行,敕令回籍,俟乱定再召,乃去。”二月初一日,朱由榔到达梧州,“驻跸水殿”③。
  皇帝带头逃窜,给广东士民的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朱由榔命“马吉翔改兵部尚书,督守肇庆,曹煜升尚书,与李元胤并留督”④。此后又命广西的庆国公陈邦傅、忠贞营刘国俊等部东援。兵力虽多,却由于缺乏核心指挥,各部不仅观望不前,而且互相牵制,甚至自相残杀,致使入粤清军得以顺利地完成进攻广州的部署。
  正月二十七日,尚可喜、耿继茂统军由韶州南下,二十九日到达英德县。在该地分兵一支由总兵许尔显、副将江定国带领由水路攻取广州门户清远县。三月初四日尚、耿主力进至丛化县,明知县季奕声投降。初六日尚、耿所部即推进到广州郊外。明两广总督杜永和严词拒绝尚、耿的招降,据城坚守。初九日晨,清军抬着梯子进攻广州北城,在守军顽强抵抗下大败而回。尚可喜见广州守御坚固,城中明军实力尚强,如果一味硬攻势必损兵折将。于是,他同耿继茂等商议改变战略,决定采取扫清外围,加紧铸造大炮等措施,为最后拿下广州创造条件。尚可喜一面命官兵抓伕在广州城的北、东、西三面挖壕围困,一面招降广东沿海的所谓“积年大寇红旗水师”,控制南面海口。四月二十六日,“红旗水师”总兵梁标相、刘龙胜、徐国隆带领战船一百二十五只,焚劫杜永和部水师船艘,剃发投降清朝,停泊于广州城外的东、西二洲①。为了加强水上兵力,尚可喜还命总兵许尔显、中军盛登科等监督增造船只一百一十九艘,到九月十八日才完工,同时召募水兵二千二百名,会同“红旗水师”控扼广州水域,与陆上清军形成“犄角之势”。尚可喜、耿继茂还派出使者招降明惠州总兵黄应杰、潮州总兵郝尚久和守道李士琏、巡道沈时启,杀明朝滋阳、铜陵、兴化、永平等八郡王①,从而扩大了清军控制区。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在奏疏中说:“六月二十五日据潮州投诚总兵郝尚久”遣员赴漳州请援兵抵御郑成功围攻潮州之军,清漳州总兵王邦俊出兵解围,可知郝尚久降清必在六月以前。同件中说郝尚久交出“伪新泰伯银印一颗重七十八两”,“海寇郑成功恶其归顺,攻围潮城势甚危急,尚久遣官赴闽请援,职经移行漳州镇臣王邦俊统兵前往解围,恢复大捷”②。郑成功进攻潮州另有原因,这里不再重复。
  尚可喜深知广州城墙坚固,城中明军兵多志坚,“非用大炮断难收功”,因此他命投降知县季奕声在丛化加紧铸炮,造成四十六位,加上由江西赣州带来和途中缴获的大炮二十七位,合计七十三位;同时制造炮子、火药,达到“每炮一位备足火药、炮子四百出”③。此外,增援清军也陆续到达,其中有原驻南赣的高进库、先启玉部、广德镇总兵郭虎部。
  南明永历朝廷曾派总兵马宝、郭登弟等由肇庆攻清远,借以牵制清军,被击退。明大学士何吾驺组织总兵陈奇策率领战舰一百余艘会同张月部陆兵迎战于三水,也被清军击败,三水失守④。
  到十月下旬,清军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尚可喜、耿继茂下令全力进攻广州,总兵连得成、班志富、郭虎、高进库首先攻克广州西关。十一月初一日,清军集中炮火轰击西北角城垣。第二天该处城墙已被轰塌三十丈,尚可喜、耿继茂亲临前线督战,指挥清军从阙口攻入城内。在巷战中,明军官兵被杀六千多名,总兵范承恩被擒①。南明总督杜永和见大势已去,同“伪伯张月、李四、李五、水师伪总兵吴文献、殷志荣等俱由水路逃去,大小船只千余一时奔窜出海”②。清军占领广州全城后,疯狂地进行屠杀、奸淫、抢劫,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载:“大屠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进行到十二月五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③中国史籍也记载:顺治七年尚可喜、耿继茂“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赐,号紫衣僧者,募役购薪聚胔于东门外焚之,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番禺县人王鸣雷写了一篇声泪俱下的祭文,摘录一段以见当日情状: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项门未枯。欲夺其妻,先杀其夫;男多于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为奴;老多于少,野火辘轳。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①
  广东著名文人邝露就是在这次屠城中遇难的②。尚可喜、耿继茂以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①南赣巡抚刘武元“为飞报官兵奋勇夺关,大败广贼,三路进剿,擒渠扫穴,异常奇捷事”揭帖残件,见《明清档案》第十册,A10—177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五三页。
  ②鲁可藻《岭表纪年》卷三记:六月“武陟伯阎可义卒于南雄。”据上引清方档案可知系时有误。
  ③鲁可藻《岭表纪年》卷三、卷四。钱秉镫《藏山阁诗存》卷十二《行朝集》《梧州杂诗》注云:“初,罗承耀不肯出镇,当事重贿之,乃行。本与永和同出惠国部下,故不受节制。”
  ①顺治七年正月清南赣等处巡抚刘武元“为恭报大兵抵赣进广日期并恢复南雄大捷仰慰圣怀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一册,A11—82号。
  ②乾隆十八年《南雄府志》卷十六《杂志》。按,府志记清军破南雄为十二月三十日夜间;《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亦作“冬十二月晦攻南雄,克之”。上引南赣巡抚刘武元奏疏内云二十九日攻克南雄旧城,次日攻克新城。但府志记清军入城后大肆屠戮,除上引卷十六所记外,卷十七《编年》也说:“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元功垂范》却胡说什么“民间妇子查发其家,安堵无犯”,真是恬不知耻!
  ③《明清档案》第十二册,A12—59号。
  ①以上参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七《刘远生传》。
  ②《瞿式耜集》卷一,奏议《再救五臣疏》。
  ③钱秉镫《所知录》卷四、何是非《风倒梧桐记》卷二记:正月初九日永历登舟,十三日解维西行,二月初一日至梧州。
  ④鲁可藻《岭表纪年》卷四。曹煜即曹烨,此书在清代抄传时避康熙帝讳改。
  ①见《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鲁可藻《岭表纪年》卷四记:三月“肇庆水师梁标相、刘能胜叛入海,投囗(虏)营。原注:撑去李元胤座船,杀其守船旗鼓汪捷。船内所载甚伙,有空敕三百道、钦部劄千道。标相等原系红旗海贼,元胤招为水师,因更汪捷管理,凌虐之,忽叛去。”
  ①《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
  ②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福建巡抚张学圣“为进剿潮州各官伪敕印劄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二册,A12—60号。
  ③《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作“每炮一位备火药炮子五百出”。
  ④《元功垂范》卷上。
  ①《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
  ②顺治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子阿思哈哈番耿继茂“为恭报恢复广东事”题本,见《明清档案》第十二册,A12—59号。
  ③卫匡国《鞑靼战纪》,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西人见闻录》第五十三页。按:日期为阳历。
  ①九龙真逸《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王鸣雷传》。《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上记:“初三日,王与靖南王子入城,止屠戮,封府库,收版籍。”前引《明清档案》A12—59号云初二日占领广州,初三日尚、耿入城,未明言何日“止屠戮”,但屠戮出自尚可喜口述,可见难于掩盖。
  ②《邝雪海集笺》卷十二,附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内容简介序论
凡例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第二节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