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鑒賞辭典 》
張仲素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春閨思
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 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 昨夜夢漁陽。
風俗畫畫傢畫不出時間的延續,須尋包孕最豐富的片刻”畫之,使人從一點窺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一法門,對短小的文學樣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說高手常用“不瞭瞭之”的辦法,不到情事收場先行結束故事,任人尋味。而唐人五絶名篇也常有這種手法的運用,張仲素《春閨思》就是好例。
這詩的詩境很象畫,甚而有幾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籠(一種籃狀竹器),斜倚在樹旁,神情恍惚若有所憶……從這凝思的頃刻,藉助作品標題(可命名為“夢漁陽”),觀衆會悟到很多畫外之意。當然,詩畢竟是詩,終究有許多畫圖難足而衹有文字可以傳達的東西。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城邊、陌上、柳絲與桑林,已構成一幅春郊場景。“裊裊”寫出柳條依人的意態,“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顔色,這兩個疊詞又渲染出融和駘蕩的無邊春意。這就使讀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圖:“蠶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緑。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麯”(《采桑度》),真可謂“無字處皆具義”(王夫之)。於是,這兩句不僅是一般地寫景,還給女主人公的懷思提供了典型環境:城邊千萬絲楊柳,會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會使人聯想到“晝夜常懷絲(思)”的春蠶,則思婦眼中之景無非難堪之離情了。
後二句在蠶事漸忙、衆女采桑的背景上現出女主人公的特寫形象:她倚樹凝思,一動不動,手裏提着個空“籠”——這是一個極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籠忘采葉”,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兒何往?末句就此點出“漁陽”二字,意味深長。“漁陽”是唐時徵戍之地,當是這位閨中少婦所懷之人所在的地方。原來她是思念起從軍的丈夫,傷心怨望。詩寫到此已入正題,但它並未直說眼前少婦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說“昨夜夢漁陽”。寫來不僅更婉麯,且能見晝夜懷思、無時或已之意,比單寫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籠忘采葉”,這詩中精彩的一筆,許會使讀者覺得似曾相識。楊慎早有見得,道是:“從《捲耳》首章翻出。”《詩經·捲耳》是寫女子懷念徵夫之詩,其首章雲:“采采捲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難填滿,捲耳也不難得,老采不滿,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葉”之故,其情景確與此詩有神似處。但就詩的整體說,彼此又很不同。《捲耳》接着就寫了女子白日做夢,幻想丈夫上山、過岡、馬疲、人病及飲酒自寬種種情景,把懷思寫得非常具體。而此詩說到“夢漁陽”,似乎開了個頭,接下去該寫夢見什麽,夢見怎樣,但作者就此帶住,不瞭瞭之。提籠少婦昨夜之夢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給讀者,讓其從人物的具體處境回味和推斷,語約而意遠。這就以最簡的辦法,獲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閨思》不是《捲耳》的摹擬,它已從古詩人手心“翻出”了。
(周嘯天)
秋夜麯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徵衣未寄莫飛霜。
這首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抒情細膩,結構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裏響起“丁侗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着,數着,心裏着急地在想,夜怎麽這麽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嚮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長夜裏,暗處的秋蟲通宵一直在鳴叫着。聽着聽着,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徵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是在嚮老天爺求告呢,還是在徑直命令呢?求告也罷,命令也罷,總之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采用了畫竜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麽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使人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在《秋夜麯》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陳志明)
秋閨思二首
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 愁聽寒螿淚濕衣。
夢裏分明見關塞, 不知何路嚮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雲, 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徵衣問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軍。
第一首詩首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着寫她的夢境,是倒裝寫法。
她一覺醒來,衹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床前,境界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濕了衣襟。
剛纔在夢裏,不是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麽?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徵到那裏。心頭一喜,快,趕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駐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連路也找不着了。一急,就此醒來。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
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寫出了她的一片癡情。
第二首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靜無雲,她聽到鴻聲斷續。鴻雁,嚮來被認為是替人捎帶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徵衣,但寄到哪兒去呢?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誰想到,如今那兒又在移軍。怎麽辦?真叫人愁緒萬般,坐臥不寧。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裏洋溢着高昂、樂觀情調。中唐詩的基調開始轉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惑裏,使人看出了邊關動亂不寧的影子。
從風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麯折,以耐人尋味見長。象這二首中,“夢裏”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環麯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緻地表達出來。“居延城外”句亦是麯折的寫法,出於讀者意料之外。特別是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涵。
二首均有聲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講究。如用一“藹”字,表現月光深暗,創造氛圍。用一“靜”字,顯示夜空的冷寂,並襯托出下面的“鴻聲”清晰,女主人公則惟聞此聲,勾起天寒欲寄徵衣的滿腔心事。
(錢仲聯 徐永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虞世南 | 王績 | 王梵志 | 寒山 | 上官儀 | 盧照鄰 | 駱賓王 | 杜審言 | 蘇味道 | 王勃 | 楊炯 | 劉希夷 | 宋之問 | 瀋佺期 | 郭震 | 李適之 | 陳子昂 | 賀知章 | 瀋如筠 | 張若虛 | 張說 | 蘇頲 | 張敬忠 | 張九齡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