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94、別把"人和"當團结
熊逸 Xiong Yi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真是一句令千古百代之人受用不盡的至理名言啊!瞧孟老師這話說的,多了不起!
--可是,這話真是孟子的原創嗎?
別說孟子那個年代,就連現代,很多名言都不是人傢原主兒親口說的。大傢想想前幾年很流行的像什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這類的"名言",到底版權應該歸誰,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這句話意思相同而字面稍有出入的話,孟子同時代的人也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但版權究竟在誰手裏,後人早已經弄不清了。我們不妨偷偷懶,就當是孟子說的吧。孟子接着說:"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怎麽又停下了?難道這句話也有問題麽?
如果抱着刨根究底的心態讀書,也許每句話都能讀出問題。
我們先看一篇晉朝人的奏疏,摟草打兔子,看看晉朝人是如何深入學習孟子思想,並用孟子思想指導實際的政治事務的。這是段灼寫給晉武帝的奏疏,語言不難懂,括號裏依舊是我的按語:
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五裏之郭,圜圍而攻之,有不剋者,此天時不如地利。城非不高,池非不深,𠔌非不多,兵非不利,委而去之,此地利不如人和。【開篇一段全是引用我們剛剛讀過的孟子這一節的內容,衹是文字稍有出處罷了。那時候的人還不流行寫文章要註明出處呢,要放在現在,如果是通俗讀物,前面至少要加"孟子曰",如果是嚴肅一些的書,就要註明引自《孟子》,某某出版社某年版第某某頁。】
然古之王者,非不先推恩德,結固人心。人心苟和,雖三裏之城,五裏之郭,不可攻也。人心不和,雖金城湯池,不能守也。【拿"古之王者"說事,這種作風我們已經見得多了,儒傢知識分子一貫如此。段灼繼續闡發孟子的"人和"思想。】
臣推此以廣其義,舜彈五弦之琴,詠《南風》之詩,而天下自理,由堯人可比屋而封也。【"推此以廣其義"--這是典型的孟子式邏輯:推己及人、推小及大、推近及遠,等等等等,這種邏輯已經在上本書講"梁惠王篇"的時候介紹過很多了。段灼往下樹典型,毫不意外,一個是堯、一個是舜。儒傢六大典型:堯、舜、禹、湯、文、武,翻來覆去被後人引用發揮。】
曩者多難,姦雄屢起,攪亂衆心,刀鋸相乘,流死之孤,哀聲未絶。故臣以為陛下當深思遠念,杜漸防萌,彈琴詠詩,垂拱而已。其要莫若推恩以協和黎庶,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告訴皇上要對大傢施加恩德以達到孟子所謂的"人和",這是政治的重中之重。最後兩句還是直接引用《孟子》:"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這兩句我們前面已經見到過了。】
是故唐堯以親睦九族為先,周文以刑於寡妻為急,明王聖主莫不先親後疏,自近及遠。【段灼再做論證,舉的例子是堯和周文王,還沒出儒傢六大聖人之列。段灼的意思是:前面雖然說了要廣泛施加恩德以達到"人和",但這施加恩德是有先後次序的,有好處應該先給親人(具體到眼下就是皇親國戚們),等把親人們都安撫好了,然後再推而廣之。換句話說,就是先讓皇親國戚吃肉,再給人民群衆喝湯。--乍一看很反動是不是?其實從孟子的一貫邏輯來看,推己及人、有尊卑、有先後,還真就是這個道理。要是把肉和湯全攪和勻了,然後平均分配給皇親國戚和人民群衆,這樣的革命性的主張可絶對不是儒傢的思想,也是為儒傢所反對的。但儒傢同時也反對另外一種極端:統治階層不但把肉自己都分光了,連湯也不願意給人民群衆留一點兒。】
臣以為太宰、司徒、衛將軍三王宜留洛中鎮守,其餘諸王自州徵足任者,年十五以上悉遣之國。為選中郎傅相,纔兼文武,以輔佐之。聽於其國繕修兵馬,廣布恩信。必撫下猶子,愛國如傢,君臣分定,百世不遷,連城開地,為晉、魯、衛。所謂盤石之宗,天下服其強矣。雖雲割地,譬猶囊漏貯中,亦一傢之有耳。若慮後世強大,自可豫為制度,使得推恩以分子弟。如此則枝分葉布,稍自削小,漸使轉至萬國,亦後世之利,非所患也。【這段開始論述針對當時具體問題的具體措施,建議皇帝既要好好分封,又要防止諸侯將來會尾大不掉,所以應該仿效漢武帝"推恩令"的做法。這段裏典型的儒傢思想是:"君臣分定,百世不遷",這就是"禮儀之邦"的最高追求。這個問題,《孟子》後文還會講到,我們也到時候再說。】
昔在漢世,諸呂自疑,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有諸侯九國之強,故不敢動搖。於今之宜,諸侯強大,是為太山之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魏法禁錮諸王,親戚隔絶,不祥莫大焉。間者無故又瓜分天下,立五等諸侯。上不象賢,下不議功,而是非雜糅,例受茅土。似權時之宜,非經久之製,將遂不改,此亦煩擾之人,漸亂之階也。夫國之興也,由於九族親睦,黎庶協和;其衰也,在於骨肉疏絶,百姓離心。故夏邦不安,伊尹歸殷;殷邦不和,呂氏入周。殷監在於夏後,去事之誡,誠來事之鑒也。【這段是列舉歷史的經驗,重點還是在"人和"二字。段灼認為:國傢的興盛,要靠皇親國戚親如一傢和黎民百姓的和諧共處,也就是說,衹有上上下下各個階層都達到和諧了,國傢才能好起來;而什麽情況會導致國傢的敗亡呢?那就是皇親國戚們十個人十二條心,老百姓也對統治者離心離德、毫無信任感。】
段灼這篇奏疏,在當時是以孟子的"人和"思想來指導政治方針,我們現在讀來,正可以把它當作對孟子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節的詳細闡釋。
同樣一個概念,古代也有,現代也有,我們就很容易拿現代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的概念。沒有人不知道"人和",可是,作為儒傢政治理想的"人和"卻不完全是我們平日裏對這個詞的理解。想瞭解孟子的"人和",就要結合《孟子》的上下文來看;想瞭解儒傢的"人和",就要結合歷代儒傢的思想主張來看。
"人和"不僅僅是團结,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要能夠各安其位,當官的好好當一輩子官,種地的好好種一輩子地,甚至,當官的好好當幾輩子的官,種地的好好種幾輩子的地,各個階層、各個等級和睦相處,當官的不欺負種地的,種地的也不眼紅當官的,分到肉的別吃着碗裏的還看着鍋裏的,分到湯的也別喝着稀的還惦記着幹的--這樣的社會,纔是儒傢"人和"觀念的最高境界,即便像孟子這樣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的人說到底也還是儒傢,脫不了儒傢思想的大框架去。
由此多說兩句:讀古書既然要盡量體會古人的原意,就既要提防現代觀念對古代觀念的不經意的麯解,也要提防一些形容詞。--需要重點讀形容詞的書一般是文學書和藝術書,需要重點讀名詞的書一般是歷史書和思想書。
曾讀過一本書,其中講到古代東西方建築材料的不同,說中國人用木頭,西方人用石頭。--嗯,我把這樣的話叫做名詞的語言。然後作者接着說:我們中國古人用的是"溫暖的木頭,而不是冰冷的石頭",看,事實沒有改變,但加了兩個形容詞,感覺就不一樣了,一種民族自豪感便在我心頭油然而生了。
但是,隨後我一捉摸:如果是一個歐洲人來表達同樣的內容,他會怎麽說呢?
--在不改變"中國人用木頭,西方人用石頭"這個基本事實的前提下,他可以這樣來說:"我們西方人用的是堅固的石頭,而不是容易朽爛的木頭。"這同樣也能激發出洋人的民族自豪感來啊!
這兩種說法有哪個是錯的嗎?哪個都沒錯!它們陳述的事實其實是完全一樣的,而各自所用的形容詞也全都是非常貼切的。
那麽,同樣的,如果有人想提倡泛神論,他也可以說:"中國人用的是曾經有過璀璨生命歷程的木頭,而西方人用的則是無知無覺的石頭。"
你還可以造出許多這樣的句子來,每個句子的傾嚮性和情感訴求各不一樣,但我覺得如果是讀歷史,遇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還是盡量把它們還原成原本的"名詞的語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