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三、溫庭筠(3)      閔澤平 Min Zeping

  但這種解釋似乎過於牽強,雖然溫庭筠寫過一些關懷時事的詩作,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不象一個政治投機商,即使是嗅覺不怎麽靈敏的那種失敗者。《唐才子傳》記載,有段時間,溫庭筠同令狐綯相國的交往很密切,經常出入他的府中。當時宣宗皇帝喜歡唱《菩薩蠻》,為討皇帝的歡心,令狐相國請溫庭筠填寫《菩薩蠻》詞,然後以自己的名義進獻給皇上,並反復叮囑溫庭筠不要把這件事泄漏出去。如果溫庭筠稍有政治頭腦,他應該會抓住這良好的機遇,與令狐相國建立更為牢固的友誼,但偏偏溫庭筠四處招搖,把自己代令狐相國填詞的事情宣揚出去,使令狐相國分外尷尬。這組《菩薩蠻》中,有我們所熟知的一首: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詞中所寫的是一位獨處閨中的女子生活細節。初升的陽光映照在畫屏上,畫屏上的小山重重疊疊,光芒閃爍。太陽升得老高了,小女子猶未起床,一抹烏雲般黑亮的秀發,覆蓋在雪白重豔的腮上。小女子顯然沒有什麽好心情,在床上賴了半天,最後不得不懶洋洋地起來,慢騰騰地梳洗,妝扮,描畫蛾眉。經過一番整理,雙鬢簪上鮮花,容顔頓時靚麗起來,她對着妝臺上的座鏡從正面照,又拿着帶柄的手鏡從背後照,頗有些顧影自憐的味道,既端詳簪花是否妥恰,亦在顧盼自己的美豔。前後兩鏡交相輝映,花光與人面亦相互映襯。妝扮完畢後,她剛要着衣時入眼的是衣上的彩繪——金綫綉的一雙雙的鷓鴣。看着成雙成對的金鷓鴣,她不禁癡了。
  歷來讀者都把這首詞視為溫庭筠的代表作,因為它體現出溫庭筠詞的主要特色:藻飾濃豔綺麗,結構工整細密,情感含蓄深邈。頗具權威的《白雨齋詞話》還說這首詞“無限傷心,溢於言表”。可能是陳廷焯別具衹眼,或許是他與溫庭筠有着相通的文化背景,今天我們再讀溫庭筠的這些詞,似乎體驗不到他(她)的“無限傷心”,看到的衹是一幅精麗清幽的圖畫以及無數堆砌在一起的香豔的意象,圖畫中往往是對女子的體態、衣飾及外在舉止的描述,至於內在的情感或許是太含蓄了,很難察覺出來。或許這也正是溫詞的特色,因為歷來詞評傢都是從這個角度來肯定其長處的,如王拯《竜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說“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則載張惠言語說:“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藴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不過,今天的讀者可能缺乏細細探研的耐心,也沒有那樣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喜歡的還是那些詞語言淺顯而情思幽長詞作,如《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這類首詞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語言清新自然,結構疏朗連貫。又如《更漏子》下半闋: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室外,雨聲點點滴滴,落在梧桐上,也打在室內人的心上,從而讓綿綿不絶的凄寒之意滲入室內,註入人的心頭,使為離情所苦的人徹夜難眠,是歷代詠愁的絶唱。
  3.傲慢
  既然《菩薩蠻》是溫庭筠的代表作,把它轉讓給令狐相國確實是強人所難,更何況溫庭筠對令狐相國的傲慢由來已久。有次宣宗皇帝賦詩,上句有“金步搖”,下句一時對不出來,差人找進士們幫忙,大傢抓耳撓腮,溫庭筠脫口而出“玉條脫”。宣宗皇帝很高興,賞賜給他許多好東西。令狐綯很羨慕,也很謙虛好學,就嚮溫庭筠打聽“玉條脫”的出處,想弄明白這對聯的巧妙之處。溫庭筠眼皮一擡,很不屑地說,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也就是《莊子》。說完之後,溫庭筠意猶未盡,還語重心長地告誡令狐相國說,《莊子》是最常見的讀物,你居然都不知道。相國你在日理萬機之餘,也應該抽空多讀點書,即“燮理之暇,時宜覽古”(《唐詩紀事》),不要讓別人覺得你不學無術。溫庭筠不僅當面教訓令狐相國,還在背後嘲笑他是“中書堂內坐將軍”,意思是一莽夫坐在了宰相的位置,有失大唐顔面。令狐綯權傾天下,遠近的族人都來奉承他,令狐綯也不遺餘力地幫襯他們,結果有姓“鬍”的人也來冒充“令狐”之姓,溫庭筠於是又寫下“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鬍悉帶令”的詩句進行嘲諷。宰相肚裏雖然能撐船,但令狐相國也不會容忍這種丟人現眼的事情一再發生,所以後來令狐相國惱怒成羞,在審查溫庭筠進士資格的時候,說他有纔無行,不宜與第。溫庭筠因為自己的那份傲慢,而使一個地位高、權勢大的親密朋友,成為了自己的敵人,這顯然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傢的選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