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In 1978, the turn of the fate of China: Deng Xiaoping changed China   》 第94节:华国锋主持下的中共十一大(2)      She Yonglie

  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斗争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逐步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直到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
  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要求"一定要抓革命促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重申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正确决策。但是,华国锋又流露了在现代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情绪。
  华国锋的政治报告,可以说是正确和错误的混合物--
  他既宣告了结束"文革",却又充分肯定了"文革";
  他既号召批判"四人帮",却又仍然不批"四人帮"的极左;
  他既强调要安定团结,却又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他既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却又要"大干快上"、急于求成。
  所以,华国锋的政治报告,没有纠正"文革"的错误理论,没有在理论上和方针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叶剑英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邓小平在大会上致闭幕词。那时,邓小平恢复职务不久,大会由华国锋所左右。邓小平在闭幕词中说:
  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一定要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对华而不实和任何的虚夸,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1977年8月19日,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核心: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这样,邓小平仍排名第三。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韦国清 乌兰夫 方毅 邓小平 叶剑英 刘伯承 许世友 纪登奎 苏振华 李先念李德生 吴德 余秋里 汪东兴 张廷发 陈永贵 陈锡联 耿飚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冲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陈慕华(女)赵紫阳 赛福鼎
  在中共十一大结束后不久,197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公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成名单。军委主席为华国锋,副主席为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197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命张平化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张平化曾经是华国锋的"顶头上司"。华国锋当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时,张平化是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共中央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任务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掌管全国宣传、文化、出版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中宣部协助中央在业务上指导中央所属和国务院所属宣传、文化、出版单位的工作。中宣部对省、市、自治区的宣传部门有指导的责任。
  这样,"中共中央宣传口"从此结束了历史使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小引(1)第2节:小引(2)
第3节:"毛的遗孀被捕"震惊世界第4节:关于"毛的遗孀被捕"的种种传闻(1)
第5节:关于"毛的遗孀被捕"的种种传闻(2)第6节:张耀祠和汪东兴说出"拘江"内幕(1)
第7节:张耀祠和汪东兴说出"拘江"内幕(2)第8节: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决策"拘江"
第9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1)第10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2)
第11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3)第12节:吴德说出了内幕
第13节: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第14节:毛泽东逝世,结束了"毛泽东时代"
第15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1)第16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2)
第17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3)第18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1)
第19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2)第20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3)
第21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4)第22节:迟浩田奉命进驻人民日报社(1)
第23节:迟浩田奉命进驻人民日报社(2)第24节:中国新闻界最初遵命保持沉默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