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四 人人都在重蹈覆轍(2)      王覺溟 Wang Jiaoming

  通嚮帝座的道路全都掃清了,司馬倫和孫秀一刻也不願再等待。
  永寧元年(301)正月,司馬倫派義陽王司馬威入宮奪取了皇帝璽綬,簽署了禪位詔書。把惠帝押送到金墉城。
  初九,司馬倫登皇帝位,改元建始。
  初十,尊惠帝為“太上皇”,改金墉城為永昌宮。
  孫秀、司馬威等人都加官晉爵,其餘黨羽,皆為卿將,超階越次,不可勝記。下至奴僕、兵卒,也封加爵位。每次朝會時,滿座都是貂尾蟬羽裝飾的帽子。時人為此造了一句諺語:“貂不足,狗尾續。”(這就是“狗尾續貂”典故的由來)。侯爵封得太多,印章來不及鑄造鎸刻,時常用白板應付了事。
  司馬倫當上了皇帝,可他篡奪的衹是一個名號。而孫秀纔真正篡奪了一個皇帝的實權。
  孫秀專執朝政,司馬倫所出的詔令經常被他隨意更改,有時幹脆作廢,由孫秀自書詔令。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百官像走馬燈似的輪換。
  天下似乎成了孫秀一個人的。
  然而,那些擁兵自重、坐鎮一方的親王還是讓他心存忌憚。尤其是坐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坐鎮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和坐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為了控製並安撫他們,孫秀一方面將親信不斷地安插在他們左右,進行嚴密監控;另一方面加封他們大將軍名號,加緊籠絡。
  可親王們不吃這一套。
  這一年的三月,司馬倫剛剛做了兩個多月的皇帝,齊王司馬冏便突然傳檄天下,發兵討伐趙王倫。檄文稱“逆臣孫秀,迷誤趙王,當共誅討。有不從命者,誅及三族”。一時間,天下諸王紛紛響應。齊王司馬冏自許昌發兵北上,成都王司馬穎自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北)引兵南下,呈兩面夾攻之勢。司馬倫大為恐慌,急忙分兵抵抗,交戰伊始兩路皆有小勝,尤其是北路軍,在黃橋殲滅了司馬穎的軍隊一萬多人。捷報傳來,司馬倫和孫秀大喜,立即為北路的士猗、許超與孫會三個將軍慶功,讓他們都秉持符節。
  然而驕兵必敗。三個將領各自居功,誰也不服誰,號令不一,再加上麻痹輕敵,遂被整兵再戰的司馬穎打得大敗而逃。司馬穎乘勝追擊,大軍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前綫失利,洛陽守軍又群情洶涌,準備誅殺司馬倫和孫秀。孫秀惶惶不可終日,躲在中書省,不敢出門半步,與敗將士猗、許超、孫會等人日夜商討對策。有人說要聚集殘部决一死戰,有人說要焚燒宮室、挾持司馬倫逃亡南方,還有人幹脆勸孫秀乘船東逃入海……
  正在衆人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之際,一場兵變就突然降臨了。
  這一年的閏三月初七,左衛將軍王輿率禁軍七百多人從南掖門進入皇宮,直接殺進中書剩孫秀、許超、士猗等人猝不及防,被亂刀砍殺。王輿逼迫司馬倫發佈退位詔書:“吾為孫秀所誤,以怒三王。今已誅秀,其迎太上皇復位,吾歸老於農畝。”
  初九,惠帝司馬衷復闢,改元永寧。十三日,下詔賜死司馬倫及四個兒子。凡司馬倫和孫秀任命的官員絶大多數被罷免。此後,三王相繼進入洛陽。齊王司馬冏最後一個到來,身後是旌旗蔽日、浩浩蕩蕩的數十萬軍隊,京師大為震動。
  這次政變引發的戰役歷時僅六十餘日,傷亡就將近十萬人。
  在八王之亂中喪命的,趙王司馬倫是第三個。
  復闢成功,諸王大受封賞。齊王司馬冏獲封大司馬,加九錫,輔政;成都王司馬穎為大將軍,加九錫,都督中外一切軍務;河間王司馬為太尉、侍中,加九錫;長沙王司馬乂為撫軍大將軍,兼領左軍;進封新野公司馬歆為王,都督荊州一切軍務,加鎮南大將軍。
  一個驕橫的王爺倒下去了,可更多的王爺站了起來。
  而且是三個“加九錫”的少壯派軍人。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錫”意味着什麽。從西漢末年的王莽,到東漢末年的董卓,再到篡漢的曹操、篡魏的司馬昭,直至最近的趙王司馬倫,一旦“九錫”加身,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篡位稱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絮言(1)序言·絮言(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1)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2)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3)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4)三 喪鐘為誰而鳴(1)
三 喪鐘為誰而鳴(2)三 喪鐘為誰而鳴(3)
四 一語成讖(1)四 一語成讖(2)
四 一語成讖(3)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1)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2)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1)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2)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1)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2)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3)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4)三 趙王府的上空晦氣盤桓(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