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两千年中国历史中的风云变局:喋血的权杖(精选)   》 四 人人都在重蹈覆辙(2)      王觉溟 Wang Jiaoming

  通向帝座的道路全都扫清了,司马伦和孙秀一刻也不愿再等待。
  永宁元年(301)正月,司马伦派义阳王司马威入宫夺取了皇帝玺绶,签署了禅位诏书。把惠帝押送到金墉城。
  初九,司马伦登皇帝位,改元建始。
  初十,尊惠帝为“太上皇”,改金墉城为永昌宫。
  孙秀、司马威等人都加官晋爵,其余党羽,皆为卿将,超阶越次,不可胜记。下至奴仆、兵卒,也封加爵位。每次朝会时,满座都是貂尾蝉羽装饰的帽子。时人为此造了一句谚语:“貂不足,狗尾续。”(这就是“狗尾续貂”典故的由来)。侯爵封得太多,印章来不及铸造镌刻,时常用白板应付了事。
  司马伦当上了皇帝,可他篡夺的只是一个名号。而孙秀才真正篡夺了一个皇帝的实权。
  孙秀专执朝政,司马伦所出的诏令经常被他随意更改,有时干脆作废,由孙秀自书诏令。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百官像走马灯似的轮换。
  天下似乎成了孙秀一个人的。
  然而,那些拥兵自重、坐镇一方的亲王还是让他心存忌惮。尤其是坐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坐镇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坐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为了控制并安抚他们,孙秀一方面将亲信不断地安插在他们左右,进行严密监控;另一方面加封他们大将军名号,加紧笼络。
  可亲王们不吃这一套。
  这一年的三月,司马伦刚刚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齐王司马冏便突然传檄天下,发兵讨伐赵王伦。檄文称“逆臣孙秀,迷误赵王,当共诛讨。有不从命者,诛及三族”。一时间,天下诸王纷纷响应。齐王司马冏自许昌发兵北上,成都王司马颖自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引兵南下,呈两面夹攻之势。司马伦大为恐慌,急忙分兵抵抗,交战伊始两路皆有小胜,尤其是北路军,在黄桥歼灭了司马颖的军队一万多人。捷报传来,司马伦和孙秀大喜,立即为北路的士猗、许超与孙会三个将军庆功,让他们都秉持符节。
  然而骄兵必败。三个将领各自居功,谁也不服谁,号令不一,再加上麻痹轻敌,遂被整兵再战的司马颖打得大败而逃。司马颖乘胜追击,大军渡过黄河,直逼洛阳。
  前线失利,洛阳守军又群情汹涌,准备诛杀司马伦和孙秀。孙秀惶惶不可终日,躲在中书省,不敢出门半步,与败将士猗、许超、孙会等人日夜商讨对策。有人说要聚集残部决一死战,有人说要焚烧宫室、挟持司马伦逃亡南方,还有人干脆劝孙秀乘船东逃入海……
  正在众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之际,一场兵变就突然降临了。
  这一年的闰三月初七,左卫将军王舆率禁军七百多人从南掖门进入皇宫,直接杀进中书剩孙秀、许超、士猗等人猝不及防,被乱刀砍杀。王舆逼迫司马伦发布退位诏书:“吾为孙秀所误,以怒三王。今已诛秀,其迎太上皇复位,吾归老于农亩。”
  初九,惠帝司马衷复辟,改元永宁。十三日,下诏赐死司马伦及四个儿子。凡司马伦和孙秀任命的官员绝大多数被罢免。此后,三王相继进入洛阳。齐王司马冏最后一个到来,身后是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军队,京师大为震动。
  这次政变引发的战役历时仅六十余日,伤亡就将近十万人。
  在八王之乱中丧命的,赵王司马伦是第三个。
  复辟成功,诸王大受封赏。齐王司马冏获封大司马,加九锡,辅政;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加九锡,都督中外一切军务;河间王司马为太尉、侍中,加九锡;长沙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兼领左军;进封新野公司马歆为王,都督荆州一切军务,加镇南大将军。
  一个骄横的王爷倒下去了,可更多的王爷站了起来。
  而且是三个“加九锡”的少壮派军人。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锡”意味着什么。从西汉末年的王莽,到东汉末年的董卓,再到篡汉的曹操、篡魏的司马昭,直至最近的赵王司马伦,一旦“九锡”加身,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篡位称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絮言(1)序言·絮言(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1)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2)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3)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4)三 丧钟为谁而鸣(1)
三 丧钟为谁而鸣(2)三 丧钟为谁而鸣(3)
四 一语成谶(1)四 一语成谶(2)
四 一语成谶(3)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1)
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2)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1)
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2)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1)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2)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3)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4)三 赵王府的上空晦气盘桓(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