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94節:嶽麓書院經世濟用(2)      王紀卿 Wang Jiqing

  鬍安國逝世後,鬍宏獨立治學,以振興道學、醇化風俗為己任,寫成了《知言》、《皇王大紀》等著作。其中,《知言》是鬍宏的代表作,被湖湘學派奉為經典。當時,一批批志學求道的青年紛紛來到衡山追隨鬍宏研經讀史。這樣一來,湖湘學派形成了思想體係和人才群體,完全奠定了作為南宋一個重要理學派別的基礎。在鬍宏教授的學生中,張軾、彪居正、吳翌、趙師孟等人,後來都是著名學者和湖湘學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張軾,更成為湖湘學派的一代宗師。? 四川綿竹人張軾,宇敬夫,號南軒。他的父親張瀎是南宋名相,曾任樞密使,封魏國公。張軾少年時隨父親遷居湖湘,從此湖南成為他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張軾奉父親之命到衡山拜鬍宏為師,學習二程理學,經過潛心苦讀和四方講學交友,學業日進。鬍宏曾稱他“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張軾推動了宋代理學的發展。宋代理學家強調義和利的對立,張軾更進一步指出,這種對立實質上是天理與人欲的對立,利就是人們違背天理的心理活動,所以人們必須進行內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論、行動都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為社會政治道德就是綱常倫理,因此人們必須接受綱常倫理的規範。
  張軾還註重“力行”,反對空談,強調道德實踐,行至言隨。此外,在宇宙論、人性論等方面,張的議論也有其特點。因而,他成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
  當時,朱熹兩度來到長沙,呂祖謙也寓居潭州所屬醴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東萊書院。“東南三賢”都來潭州講學,可見湖湘學派盛況空前。
  1165年,張軾在長沙城南寓所授徒傳業,後又主講嶽麓書院,從學者廣及江西、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名聲遠播,湖湘學派規模得到很大擴展。如果說鬍安國、鬍宏父子是湖湘學派的開創奠基者,那麽是張軾使湖湘學派達到了極盛。當時學者就有評價:“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這一現象,深深影響到以後千餘年的湖南文化歷史。 張軾去世後,他的學生許多改從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撫使期間,又致力於振興嶽麓書院,經常和生徒講論問答。於是,程朱理學在湖湘占據了學術的主導地位。湖湘學派之所以能夠融入湖湘文化,因為它不存門戶之見,抱兼容並蓄態度,對不同的學派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互為取捨。宋代以長沙為中心的湖湘學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個學者群體。這個學派重視經世務實和包容衆傢之長的學風,和湖湘文化的基因相吻合,因此得以流傳下來,促使湖南人奮發成材。
  喜歡幹大事、能夠成大局的湖南人,確實身體力行了湖湘學派關於知行合一的理念,他們衹要認定了某個主義、某條道路,就會持之不疑,行之不悔,如左宗棠所說的“一意幹將去”。湖南人“霸蠻”而又“靈泛”,其不勝不歸的硬漢精神和死士精神,比野山椒更辛辣,比牛皮筋更柔韌。此外,湖南人有很強的種族觀念和國傢觀念,連閭巷細民也關心政治,先天下之憂而憂。湖南人建功、立業、揚名的心勁特別足,這是湖湘文化的熏陶使然。
  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翁同龢、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和章炳麟這些“王牌”人物,無不與湖南的俊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或是師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勁敵,或是仇讎。由當初“無湘不成軍”到後來“無湘不成事”,從當初“蠻荒之地,人才鮮少”到後來“湖南人才半國中”,近現代百餘年間,湖湘雄傑的奇能偉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從晚清到民國,天漏日殘,湖湘雄傑每每迎着險惡去建功立業,充當“補天者”和“追日者”。他們一環扣一環,形成緊密堅固的人才鏈,屢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廈之將傾、輓狂瀾於既倒的作用。曾國藩一手締造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左宗棠統領湖湘子弟,保住了西部邊陲的金甌完整;譚嗣同頭顱一擲,激起了革命回聲;陳天華蹈海而死,使同盟會空前凝聚;黃興指揮各地起義,使中華民國有了明顯的胎息;宋教仁組織政黨內閣,使民主憲政射出第一縷晨曦;蔡鍔打響護國戰爭,徹底鏟斷了封建帝製的根係……從魏源、曾國藩、譚嗣同、黃興到楊昌濟、毛澤東;自嘉慶道光年間的湖南經世致用派、鹹豐同治年間的湘軍集團、戊戌維新群體、辛亥革命志士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身上,都或明或隱、或多或少地閃現出湖湘文化基因的影響。由此可見,湖湘學派對近代湖湘文化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極為深遠的。
  清代以來,湖南地面好像是春天嚮陽山坡長蘑菇,人才出了一茬又一茬。不單是政壇軍界,就連文藝、學術方面的人才,也能排成長隊,王夫之、何紹基、王闓運、王先謙、歐陽中鵠、葉德輝、易培基、易順鼎、齊白石、歐陽予倩、賀緑汀、瀋從文、田漢和丁玲,哪一位不是大師和巨匠?哪一位不是在其領域內執大旗扛大鼎的人物?
  在明朝中葉,嶽麓書院接待了浙江余姚人王陽明。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當時社會矛盾尖銳激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反對強迫灌輸的教育觀,受到了學界的歡迎。1507年,王陽明因觸犯太監劉理而被謫貶到貴州竜場,途經對貶官文化十分歡迎的湖南,先在醴陵靖興寺和泗州寺講學,再到長沙講學於嶽麓書院。他居住在嶽麓山,為朋友和門徒諄諄講解良知的學問。當時,湖湘學派被人淡忘,需要振興,而陽明先生的教化,使湖南又興起了許多有志之士。從此,王陽明的學問開始在長沙傳播。 1539年,王陽明的弟子季本來到長沙。他又是一位貶官。他當到了南京禮部郎中,不料出了事,被貶謫到湖南辰州,又升任長沙知府。在此期間,他修葺嶽麓書院,並親自開講,吸引了大批士生前來聽講。季本進一步傳播王陽明的學說,直到被罷官回鄉。 在這期間,王陽明的弟子羅洪先也在嶽麓書院講學。羅洪先是江西吉水人。他特別強調“良知”要義,認為“良知”二字,是陽明先生一生經驗的心得。但他沒有盲從王陽明,對王陽明認為良知完全出於自然表示了不同看法,指出良知也與後天學養有關。他這種不盲從的品質,對嶽麓書院的學生産生了一定影響。 明朝萬歷年間,王陽明再傳弟子張無忭也到嶽麓書院主講,對王陽明學說在整個湖南地區的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張元忭是浙江紹興人。1582年,他因使事入長沙,應兵備道李天植的敦請,主教嶽麓書院。明代初年,張居正執掌宰相權柄後,一度調毀書院,禁止自由講學,但嶽麓書院雖因其獨特的文化地位而未被毀棄,但講學之風早已停止。張元忭致力於重振書院學風,一些著名的王門弟子相繼在此講授良知之學,湖湘四方士生紛紛慕名而來。嶽麓山下,湘江河畔,一時又書聲朗朗。嶽麓書院又進入一個學術繁榮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湖南少年歌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第11節:什麽是血性?(3)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第14節:風水育人才(3)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第23節:霸蠻和靈泛(2)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