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94节:岳麓书院经世济用(2)      Wang Jiqing

  胡安国逝世后,胡宏独立治学,以振兴道学、醇化风俗为己任,写成了《知言》、《皇王大纪》等著作。其中,《知言》是胡宏的代表作,被湖湘学派奉为经典。当时,一批批志学求道的青年纷纷来到衡山追随胡宏研经读史。这样一来,湖湘学派形成了思想体系和人才群体,完全奠定了作为南宋一个重要理学派别的基础。在胡宏教授的学生中,张轼、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人,后来都是著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轼,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 四川绵竹人张轼,宇敬夫,号南轩。他的父亲张浚是南宋名相,曾任枢密使,封魏国公。张轼少年时随父亲迁居湖湘,从此湖南成为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张轼奉父亲之命到衡山拜胡宏为师,学习二程理学,经过潜心苦读和四方讲学交友,学业日进。胡宏曾称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张轼推动了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理学家强调义和利的对立,张轼更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立实质上是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利就是人们违背天理的心理活动,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内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论、行动都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为社会政治道德就是纲常伦理,因此人们必须接受纲常伦理的规范。
  张轼还注重“力行”,反对空谈,强调道德实践,行至言随。此外,在宇宙论、人性论等方面,张的议论也有其特点。因而,他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
  当时,朱熹两度来到长沙,吕祖谦也寓居潭州所属醴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东莱书院。“东南三贤”都来潭州讲学,可见湖湘学派盛况空前。
  1165年,张轼在长沙城南寓所授徒传业,后又主讲岳麓书院,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名声远播,湖湘学派规模得到很大扩展。如果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那么是张轼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有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这一现象,深深影响到以后千余年的湖南文化历史。 张轼去世后,他的学生许多改从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又致力于振兴岳麓书院,经常和生徒讲论问答。于是,程朱理学在湖湘占据了学术的主导地位。湖湘学派之所以能够融入湖湘文化,因为它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对不同的学派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互为取舍。宋代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学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学者群体。这个学派重视经世务实和包容众家之长的学风,和湖湘文化的基因相吻合,因此得以流传下来,促使湖南人奋发成材。
  喜欢干大事、能够成大局的湖南人,确实身体力行了湖湘学派关于知行合一的理念,他们只要认定了某个主义、某条道路,就会持之不疑,行之不悔,如左宗棠所说的“一意干将去”。湖南人“霸蛮”而又“灵泛”,其不胜不归的硬汉精神和死士精神,比野山椒更辛辣,比牛皮筋更柔韧。此外,湖南人有很强的种族观念和国家观念,连闾巷细民也关心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湖南人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特别足,这是湖湘文化的熏陶使然。
  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章炳麟这些“王牌”人物,无不与湖南的俊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师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劲敌,或是仇雠。由当初“无湘不成军”到后来“无湘不成事”,从当初“蛮荒之地,人才鲜少”到后来“湖南人才半国中”,近现代百余年间,湖湘雄杰的奇能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从晚清到民国,天漏日残,湖湘雄杰每每迎着险恶去建功立业,充当“补天者”和“追日者”。他们一环扣一环,形成紧密坚固的人才链,屡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曾国藩一手缔造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统领湖湘子弟,保住了西部边陲的金瓯完整;谭嗣同头颅一掷,激起了革命回声;陈天华蹈海而死,使同盟会空前凝聚;黄兴指挥各地起义,使中华民国有了明显的胎息;宋教仁组织政党内阁,使民主宪政射出第一缕晨曦;蔡锷打响护国战争,彻底铲断了封建帝制的根系……从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到杨昌济、毛泽东;自嘉庆道光年间的湖南经世致用派、咸丰同治年间的湘军集团、戊戌维新群体、辛亥革命志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身上,都或明或隐、或多或少地闪现出湖湘文化基因的影响。由此可见,湖湘学派对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深远的。
  清代以来,湖南地面好像是春天向阳山坡长蘑菇,人才出了一茬又一茬。不单是政坛军界,就连文艺、学术方面的人才,也能排成长队,王夫之、何绍基、王闿运、王先谦、欧阳中鹄、叶德辉、易培基、易顺鼎、齐白石、欧阳予倩、贺绿汀、沈从文、田汉和丁玲,哪一位不是大师和巨匠?哪一位不是在其领域内执大旗扛大鼎的人物?
  在明朝中叶,岳麓书院接待了浙江余姚人王阳明。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反对强迫灌输的教育观,受到了学界的欢迎。1507年,王阳明因触犯太监刘理而被谪贬到贵州龙场,途经对贬官文化十分欢迎的湖南,先在醴陵靖兴寺和泗州寺讲学,再到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他居住在岳麓山,为朋友和门徒谆谆讲解良知的学问。当时,湖湘学派被人淡忘,需要振兴,而阳明先生的教化,使湖南又兴起了许多有志之士。从此,王阳明的学问开始在长沙传播。 1539年,王阳明的弟子季本来到长沙。他又是一位贬官。他当到了南京礼部郎中,不料出了事,被贬谪到湖南辰州,又升任长沙知府。在此期间,他修葺岳麓书院,并亲自开讲,吸引了大批士生前来听讲。季本进一步传播王阳明的学说,直到被罢官回乡。 在这期间,王阳明的弟子罗洪先也在岳麓书院讲学。罗洪先是江西吉水人。他特别强调“良知”要义,认为“良知”二字,是阳明先生一生经验的心得。但他没有盲从王阳明,对王阳明认为良知完全出于自然表示了不同看法,指出良知也与后天学养有关。他这种不盲从的品质,对岳麓书院的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张无忭也到岳麓书院主讲,对王阳明学说在整个湖南地区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元忭是浙江绍兴人。1582年,他因使事入长沙,应兵备道李天植的敦请,主教岳麓书院。明代初年,张居正执掌宰相权柄后,一度调毁书院,禁止自由讲学,但岳麓书院虽因其独特的文化地位而未被毁弃,但讲学之风早已停止。张元忭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一些著名的王门弟子相继在此讲授良知之学,湖湘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岳麓山下,湘江河畔,一时又书声朗朗。岳麓书院又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书海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湖南少年歌第3节:欢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节:湖南人的尊严(1)第5节:湖南人的尊严(2)第6节:湖南人的尊严(3)
第7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1)第8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2)第9节:什么是血性?(1)
第10节:什么是血性?(2)第11节:什么是血性?(3)第12节:风水育人才(1)
第13节:风水育人才(2)第14节:风水育人才(3)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节: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节: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1)
第19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2)第20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第21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2)
第22节:霸蛮和灵泛(1)第23节:霸蛮和灵泛(2)第24节:霸蛮和灵泛(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