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汉书   》 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Ban Gu    Ban Biao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一〕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奏攻上党,绝太行道,〔二〕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三〕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四〕战死于长平。宗族繇是分散,〔五〕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六〕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一〕师古曰:「潞音路。」
  〔二〕师古曰:「太行,山名,险道所经行也。行音胡郎反。」
  〔三〕师古曰:「据守上党城而以降赵。」
  〔四〕师古曰:「括,赵括,赵奢之子也。」
  〔五〕师古曰:「繇读与由同。」
  〔六〕师古曰:「帅音所类反,字或作师,其义两通。」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一〕。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二〕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三〕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四〕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五〕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六〕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宛。大宛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七〕上甚说,〔八〕下议封奉世。〔九〕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一〇〕奉世功效尤着,宜加爵土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一一〕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一二〕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一三〕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一〕师古曰:「苦谓困辱之。」
  〔二〕师古曰:「辑与集同。集,和也。」
  〔三〕师古曰:「伊修城在鄯善国,汉于其中置屯田吏士也。」
  〔四〕师古曰:「莎车,国名;万年,其(名王)〔王名〕也。莎音素和反。」
  〔五〕师古曰:「鄯音善。」
  〔六〕师古曰:「亟,急也,音居力反。」
  〔七〕师古曰:「言马形似龙者。」
  〔八〕师古曰:「说读曰悦。」
  〔九〕师古曰:「下其事令议之。」
  〔一〇〕师古曰:「颛与专同。」
  〔一一〕师古曰:「本为送诸国客。」
  〔一二〕师古曰:「比音必寐反。」
  〔一三〕师古曰:「逐,竞也。」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一〕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二〕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数岁,为光禄勋。
  〔一〕师古曰:「酋音才由反。」
  〔二〕师古曰:「言西河、上郡羌胡反畔,子明再追击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姐旁种反,〔一〕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是(岁时)〔时,岁〕比不登,〔二〕京师谷石二百余,〔三〕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四〕奉世曰:「羌虏近在竟内背畔,〔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六〕往者数不料敌,〔七〕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八〕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九〕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一〇〕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秏,〔一一〕守战之备久废不简,〔一二〕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一三〕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一四〕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一五〕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一六〕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一〕师古曰:「?音所廉反,又音先廉反。姐音紫。今西羌尚有此姓,而?音先冉反。」
  〔二〕师古曰:「比,(类)〔频〕也。登,成也。」
  〔三〕师古曰:「一石直二百余钱也。下皆类此。」
  〔四〕师古曰:「漠,无声也,音莫。」
  〔五〕师古曰:「竟读曰境。」
  〔六〕师古曰:「暴,露也。亟,急也,音居力反。」
  〔七〕师古曰:「料,量也,音聊。」
  〔八〕如淳曰:「軵,推也。淮南子曰『内郡軵车而饷』。音而陇反。」
  〔九〕师古曰:「无虑,举凡之言也,无小思虑而大计也。」
  〔一〇〕如淳曰:「今俗刀兵利为犀。」晋灼曰:「犀,坚也。」师古曰:「晋说是。」
  〔一一〕师古曰:「秏,减也,音呼到反。」
  〔一二〕师古曰:「简谓选拣。」
  〔一三〕师古曰:「言创首为寇难也。」
  〔一四〕师古曰:「和,应也,音胡卧反。」
  〔一五〕师古曰:「旷,空也,空费其日而无功也。」
  〔一六〕师古曰:「相比则为万倍也。」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一〕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典属国为右军,屯白石;护军都尉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二〕前军到降同阪,〔三〕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羌虏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复)烦大将。」因陈转输之费。
  〔一〕师古曰:「且云领兵屯田,不言讨贼。」
  〔二〕如淳曰:「西极,山名也。」
  〔三〕师古曰:「陂,平阪也。降同者,阪名也。阪音府板反。降音下江反。陂音普何反。」
  上于是以玺书劳奉世,且让之,〔一〕曰:「皇帝问将兵右将军,〔二〕甚苦暴露。羌虏侵边境,杀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将军帅士大夫行天诛。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今乃有畔敌之名,〔三〕大为中国羞。以昔不闲习之故邪?〔四〕以恩厚未洽,信约不明也?〔五〕朕甚怪之。上书言羌虏依深山,多径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须得后发营士,足以决事,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前为将军兵少,不足自守,故发近所骑,日夜诣,〔六〕非为击也。〔七〕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絫、嗕种,〔八〕方急遣。〔九〕且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故复遣奋武将军。兵法曰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夫爱吏士,得众心,举而无悔,禽敌必全,将军之职也。若乃转输之费,则有司存,将军勿忧。须奋武将军兵到,合击羌虏。」〔一〇〕
  〔一〕师古曰:「让,责也,责其不须大将。」
  〔二〕师古曰:「官为右将军而将兵在外,故谓之将兵右将军也。」
  〔三〕如淳曰:「不敢当敌攻战,为畔敌也。」
  〔四〕师古曰:「言未尝当羌虏,不测其形便。」
  〔五〕师古曰:「言将军恩惠未洽于士卒,又不能明其约誓,使在下信也。」
  〔六〕师古曰:「近所,随近之处也。日夜,言兼行不休息也。诣,诣军所。」
  〔七〕师古曰:「助其守。」
  〔八〕刘德曰:「嗕音辱,羌别种也。彀者,谓能张弩者也。彀音工豆反。絫音力追反。嗕音乃彀反。」
  〔九〕师古曰:「言令速至军所也。」
  〔一〇〕师古曰:「须,待也。」
  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一〕未进,闻羌破,还。上曰:「羌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二〕其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一〕师古曰:「自别有此安国,非武帝时人也。」
  〔二〕师古曰:「创艾谓惩惧也。创音初向反。艾读曰乂。」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一〕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一〕师古曰:「置谓置驿之所也。」
  后岁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奋武将军任千秋者,其父宫,昭帝时以丞相征事捕斩反者左将军上官桀,封侯,宣帝时为太常,薨。千秋嗣后,复为太常。成帝时,乐昌侯王商代奉世为左将军,而千秋为右将军,后亦为左将军。子孙传国,至王莽乃绝云。
  奉世死后二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以诛郅支单于封为列侯。时丞相匡衡亦用延寿矫制生事,据萧望之前议,以为不当封,而议者咸美其功,上从众而侯之。于是杜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曰:「前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畔。〔一〕左将军奉世以卫候便宜发兵诛莎车王,策定城郭,功施边境。〔二〕议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义亡遂事,汉家之法有矫制,〔三〕故不得侯。今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亡保康居,都护延寿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余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臣愚以为比罪则郅支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边境安,虑败则延寿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寿割地封,而奉世独不录。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四〕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措)〔错〕手足〔五〕。奉世图难忘死,信命殊俗,〔六〕威功白着,为世使表,〔七〕独抑厌而不扬,〔八〕非圣主所以塞疑厉节之意也。愿下有司议。」上以先帝时事,不复录。
  〔一〕师古曰:「约谓共为契约。」
  〔二〕师古曰:「城郭者,谓西域诸国为城郭而居者。」
  〔三〕师古曰:「无遂事者,谓临时制宜,前事不可必遂也。汉家之法,擅矫诏命,虽有功劳不加赏也。」
  〔四〕师古曰:「趋读曰趣。趣谓意所向。」
  〔五〕师古曰:「错,置也,音千故反。」
  〔六〕师古曰:「图难,谋除国难也。信读曰伸。」
  〔七〕师古曰:「白着谓显明也。表犹首。」
  〔八〕师古曰:「厌音一涉反。」
  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长女媛以选充后宫,为元帝昭仪,产中山孝王。元帝崩,媛为中山太后,随王就国。奉世长子谭,太常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一〕奉世击西羌,谭为校尉,随父从军有功,未拜病死。谭弟野王、逡、立、参至大官。〔二〕
  〔一〕如淳曰:「汉注边郡置都尉及千人、司马,皆不治民也。」
  〔二〕师古曰:「逡音千旬反。」
  野王字君卿,受业博士,通诗。少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书愿试守长安令。宣帝奇其志,问丞相魏相,相以为不可许。后以功次补当阳长,迁为栎阳令,徙夏阳令。元帝时,迁陇西太守,以治行高,入为左冯翊。岁余,而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野王部督邮掾祋祤赵都〔一〕案验,得其主守盗十金罪,收捕。并不首吏,〔二〕都格杀。并家上书陈冤,事下廷尉。都诣吏自杀以明野王,京师称其威信,迁为大鸿胪。
  〔一〕师古曰:「都,祋祤人而为掾也。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祤音许羽反。」
  〔二〕师古曰:「不首吏,谓不伏从收捕也。」
  数年,御史大夫李延寿病卒,在位多举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一〕而野王行能第一。上曰:「吾用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二〕乃下诏曰:「刚强坚固,确然亡欲,大鸿胪野王是也。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絜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上繇下第而用谭,〔三〕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仪兄故也。野王乃叹曰:「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9野王虽不为三公,甚见器重,有名当世。
  〔一〕师古曰:「定其高下之差也。」
  〔二〕师古曰:「比,例也,音必寐反。」
  〔三〕师古曰:「繇读与由同。」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出为上郡太守〔一〕,加赐黄金百斤。朔方剌史萧育奏封事,荐言「野王行能高妙,内足与图身,外足以虑化。〔二〕窃惜野王怀国之宝,而不得陪朝廷与朝者并。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贤复入,明国家乐进贤也。」上自为太子时闻知野王。会其病免,复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拜为琅邪太守。是时,成帝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八九年矣,时数有灾异,京兆尹王章讥凤颛权不可任用,荐野王代凤。上初纳其言,而后诛章,语在元后传。于是野王惧不自安,遂病,满三月赐告,与妻子归杜陵就医药。大将军凤风御史中丞劾奏野王〔三〕赐告养病而私自便,〔四〕持虎符出界归家,奉诏不敬。杜钦时在大将军莫府,钦素高野王父子行能,奏记于凤,为野王言曰:「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长安谒,〔五〕不分别予赐。〔六〕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七〕夫三最予告,令也〔八〕;病满三月赐告,诏恩也。令告则得,诏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又二千石病赐告得归有故事,不得去郡亡着令。〔九〕传曰:『赏疑从予,所以广恩劝功也;〔一〇〕罚疑从去,所以慎刑,阙难知也。』〔一一〕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一二〕甚违阙疑从去之意。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马之重,不宜去郡,将以制刑为后法者,则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也。刑赏大信,不可不慎。」凤不听,竟免野王。郡国二千石病赐告不得归家,自此始。
  〔一〕如淳曰:「以鸿胪秩为太守。」
  〔二〕师古曰:「图,谋;虑,思也。」
  〔三〕师古曰:「风读曰讽。」
  〔四〕师古曰:「便,安也,音频面反。」
  〔五〕如淳曰:「谒者,自白得告也。律,吏二千石以上告归归宁,道不过行在所者,便道之官无辞。」
  〔六〕如淳曰:「予,予告也。赐,赐告也。」
  〔七〕师古曰:「省,减也,音所领反。」
  〔八〕师古曰:「在官连有三最,则得予告也。」
  〔九〕如淳曰:「律施行无不得去郡之文也。」
  〔一〇〕师古曰:「疑当赏不当赏则与之,疑厚薄则从厚。」
  〔一一〕师古曰:「疑当罚不当罚则赦之,疑轻重则从轻。」
  〔一二〕师古曰:「释,废弃也。假谓假托法律而致其罪。」
  初,野王嗣父爵为关内侯,免归。数年,年老,终于家。子座嗣爵,〔一〕至孙坐中山太后事绝。
  〔一〕师古曰:「座音才戈反。」
  逡字子产,通易。太常察孝廉为郎,补谒者。建昭中,选为复土校尉。光禄勋于永举茂材,为美阳令。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治行廉平,年四十余卒。为都尉时,言河堤方略,在沟洫志。
  立字圣卿,通春秋。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竟宁中,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数年,迁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贷,〔一〕好为条教。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二〕后迁为东海太守,下湿病痹。〔三〕天子闻之,徙立为太原太守。更历五郡,〔四〕所居有迹。年老卒官。
  〔一〕师古曰:「贷音吐戴反。」
  〔二〕师古曰:「论语称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言周公、康叔亲则兄弟,治国之政又相似。」
  〔三〕师古曰:「东海土地下湿,故立病痹也。痹音必寐反。」
  〔四〕师古曰:「更音工衡反。」
  参字叔平,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甚可观也。〔一〕参,昭仪少弟,行又敕备,以严见惮,终不得亲近侍帷幄。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二〕以数病徙为寝中郎,〔三〕有诏勿事。〔四〕阳朔中,中山王来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五〕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永始中,超迁代郡太守。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绥和中,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中山王见废,〔六〕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参之国,上书愿至中山见王、太后。行未到而王薨。王病时,上奏愿贬参爵以关内侯食邑留长安。上怜之,下诏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朕甚愍之。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五侯皆敬惮之。〔七〕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数谓参:「物禁太甚。〔八〕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节卑体,视有所宗。〔九〕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一〇〕参性好礼仪,终不改其恒操。顷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参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诅大逆大罪,语在外戚传。参以同产当相坐,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参自杀。且死,仰天叹曰:「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9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宗族徙归故郡。
  〔一〕师古曰:「恂恂,谨信之貌,音荀。」
  〔二〕如淳曰:「给陵上祭祀之事。」
  〔三〕师古曰:「亦渭陵之寝郎也。」
  〔四〕张晏曰:「不与劳役,职事扰之。」师古曰:「虽居其官,不亲职也。」
  〔五〕师古曰:「上河在西河富平,于此为农都尉。」
  〔六〕师古曰:「见废,谓不得为汉嗣也。」
  〔七〕师古曰:「王氏五侯也。」
  〔八〕师古曰:「言万物之禁,在于太甚,人道亦当随时,不宜独异。」
  〔九〕师古曰:「视读曰示。宗,尊也。」
  〔一〇〕师古曰:「下音胡亚反。」
  赞曰: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一〕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三〕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四〕孟子宫刑,〔五〕申生雉经,〔六〕屈原赴湘,〔七〕小弁之诗作,离之辞兴。〔八〕经曰:「心之忧矣,涕既陨之。」〔九〕冯参姊弟,亦云悲矣!
  〔一〕师古曰:「大雅抑之诗也。抑抑,密也。隅,廉也。言有密静之德,审于威仪,则其持心有廉隅。」
  〔二〕师古曰:「鞠躬,谨敬貌。履方,践方直之道也。鞠音居六反。」
  〔三〕师古曰:「卒,终也。」
  〔四〕师古曰:「说苑云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谮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
  〔五〕张晏曰:「寺人孟子,贤者,被谗见宫刑,作巷伯之诗也。」
  〔六〕师古曰:「国语云晋献公黜太子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盖为俯颈闭气而死,若雉之为。」
  〔七〕师古曰:「楚辞渔父之篇云屈原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
  〔八〕师古曰:「小弁,小雅篇名也,太子之傅作焉,刺幽王信谗,黜申后而放太子宜咎也。离经,屈原所作也。离,遭也。,忧也。遭忧而作辞。弁音盘。」
  〔九〕师古曰:「即小弁之诗也。陨,坠也。」
  校勘记
  三二九五页五行万年,其(名王)〔王名〕也。景佑、殿本都作「王名」。王先谦说作「王名」是。
  三二九六页五行是(岁时)〔时,岁〕比不登,景佑、殿本都作「时岁」,此误倒。
  三二九七页二行比,(类)〔频〕也。景佑、殿本都作「频」,此误。
  三二九八页五行不须(复)烦大将。景佑、殿本都无「复」字。
  三二九九页一五行羌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景佑、殿本都有「逃」字。
  三三〇一页五行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措)〔错〕手足。殿本作「错」。王先谦说,据注,正文「措」当作「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二十四史
汉书叙例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
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汉书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