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公孫醜章句下 93、天時不如地利:一句被誤讀的名言      熊逸 Xiong Yi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的這一節真是名文中的名文,可謂盡人皆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些名言差不多每個中國人全都知道。
  我念初中的時候,這一節是被放進語文課本裏的,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當時學的時候,讀也讀了,背也背了,老師講也講了,自己稀裏糊塗也就糊弄過去了,不過絶大多數人恐怕都跟我一樣。不信的話,我把孟子這節的頭兩個字拿出來問問:到底什麽叫"天時"?
  別急着回答,再往下看,這是在說攻城的事,攻啊攻,結果"環而攻之而不勝"。什麽叫"環而攻之"?就是把城包圍起來,從四面八方一起進攻--這倒容易理解,可不好理解的是,孟老師為什麽說"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難道衹攻打北門,或者衹攻打南門就不得天時了嗎?又為什麽"環而攻之"沒攻下來就可以論證出"天時不如地利"?--難道在同樣的時間,自然也是同樣天氣的條件下,沒有"環而攻之"而是分而攻之,或者圍城打援,最終沒能得手,就不足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嗎?
  --能把這個問題解開了,一條賺錢之道也就隨之打開了。
  大傢先想想我在上一本書裏講到的"為長者折枝"那個例子,在這個層面上,"天時"和"折枝"具有相同的意義:無非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詞語罷了,讀書的時候眼睛稍微一轉就溜過去了,其實卻遠沒有那麽簡單。
  一般我們理解"天時",無非這樣幾個意思:正值農閑季節,糧食也都收完了,大傢閑着也是閑着,不如收拾收拾一起打仗去吧;或者遊牧民族趁着秋高馬肥,南下欺負欺負漢人;或者趁着天幹物燥,對敵人采用火攻;兩個流氓打架,懂得利用天時的流氓會知道站在上風口的位置,還要背嚮太陽;兩個女人不對付,懂得利用天時的女人會知道要趁對方來例假的時候上前撕打……
  我們還是先看看朱熹在《四書集註》裏為"天時"作的解釋吧。
  朱熹的解釋非常簡單,寥寥幾個字而已:"天時,謂時日支幹、孤虛、王相之屬也。"
  另一位古代的孟子問題專傢趙歧也是和朱熹差不多的解釋:"天時,謂時日、支幹、五行、王相、孤虛之屬也。"
  咦,怎麽沒人提農閑,也沒人提秋高馬肥和女人例假啊?
  他們這些解釋看上去都很神秘,到底是什麽意思啊?
  我們慢慢來看:
  所謂"時日支幹","時"是指時辰,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裝戲裏一男一女約會,男的在墻根底下轉來轉去,嘟囔着:"都等了兩個時辰了,怎麽還不來!"我們就知道他已經等了四個小時了。
  最讓那些喜歡讀讀歷史書的現代人覺得討厭的是,古人不用數字來標記時辰,要是十二個時辰按順序從一排到十二,這多簡單,可古人好像唯恐不麻煩,非要用十二個怪字來標志十二個時辰,這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怪字,古人稱之為"地支"。
  說完"時"再說"日",這裏的"日"可未必就是指"一天",而是指"十天"。十二個時辰是"地支"數,而十天則是"天幹"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幹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這就是朱熹和趙歧所謂的"支幹"--我們現在一般倒過來說,叫"幹支"。古人用幹支係統來標記時間,現在一般人都知道幹支紀年,像"戊戌變法"就是發生在戊戌年的變法,"辛亥革命"就是發生在辛亥年的革命,天幹和地支兩兩相配,到六十年走完一個周期,然後從頭再來。其實古人用這套幹支係統不僅僅是紀年的,而是從年到月、日、時無一不包。比如,說一個人的生日,是"戊戌(年),辛亥(月),甲子(日),丁未(時)",如果數一數,一共是八個字,這就是所謂的"生辰八字"。
  現在還有不少人喜歡找個算命先生給自己批批生辰八字,算過的人都知道,算命先生把你的八字批下來之後,是會像報紙、雜志分欄似的分成年、月、日、時四欄,這四欄就是所謂的"四柱"--現在不少算命網站上常有什麽"四柱"、"八字"的,看上去很神秘,其實它的基礎就是幹支係統的一套排列組合方式。
  --本來是講《孟子》的,講着講着怎麽像是要練攤算卦了?
  再看看什麽叫"孤虛"。
  要說"孤虛"這兩個字,聽說過的人恐怕不多,可要說起"奇門遁甲",中國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不錯,"孤虛"就是奇門遁甲的祖師爺。
  "孤虛"這套東西的全名應該叫"六甲孤虛法",如果想把它搞得更神秘一點兒,也可以叫"六甲孤虛秘法"。據說這東西是黃帝他老人傢傳下來的,第一代傳人叫風後,是黃帝手下的一個小弟,後來姜太公學了它纔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張良學了它纔輔佐劉邦打下漢傢江山,看看,這可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絶世秘技,是歷代高人的不傳之秘,而現在,各位簡直太幸運了,因為我這就要把這門蓋世絶學無私地傳授給大傢。
  六甲孤虛法是建立在天幹地支的基礎上的,"孤"和"虛"各有其意。
  這套法門分為兩個體係,一是"年孤"和"月孤",一是"日孤"和"時孤"--看看,前面剛講的關於"時日"的內容這裏馬上就用上了。"年孤"和"月孤"的實用意義不大,我就節約篇幅不講了,衹談談"日孤"和"時孤"。
  什麽叫"孤"?天幹和地支兩兩相配,十個天幹分別配了十個地支,還剩下兩個地支沒地方擺,這剩下的兩個地支就叫做"孤"。
  為了說明方便,最好弄一塊表來,得是那種傳統式的鐘錶,十二小時的刻度齊全的,現在有些鐘錶設計得很時尚,沒有刻度,或者衹有四個刻度,這都不行。
  好了,手錶拿在手裏,該算地支了:表盤上表示十二點的那個刻度就是"子",然後順時針來看,一點的位置就是"",兩點是"寅",照這個順序排列下去。排完了你會發現:十二點是"子",六點是"午",一個在最頂端,一個在最底端,兩端之間拉上一根直綫,這就是所謂的"子午綫"--幹支係統既表示時間,也表示方位,宋朝李彌遜有一句詩,叫"辛壬癸甲常為客,南北東西衹問山",寫得很有趣,對句裏的"南北東西"和起句裏的"辛壬癸甲"其實全是一回事。那麽,如果把幹支畫在地圖上的話,"子"就是正北,"午"就是正南,北京故宮的建築群就是按照這個子午綫來佈局的,北京發展到現在,原來的子午綫就成了中軸路。
  現在你要和敵人打仗,日子已經定好了,這時候就要算出你的"日孤"。十天是一旬,這十天當中的每一天在幹支體係裏都用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配對來表示。十個天幹分配在十天裏,恰好一天一個天幹,可十二個地支分配在十天裏卻剩下兩個,這兩個就是"孤"。
  現在假定你已經算出了你的"孤"是"子"和"",這時候就該去找"虛"了。
  把你那塊手錶拿出來,我們已經知道,"子"是十二點的那個刻度,""是一點的那個刻度,如果這兩個刻度是"孤",那他們對面的兩個刻度就是"虛"。在這個例子裏,"虛"就是六點和七點的刻度所在,按古人地支的說法,就是"午"和"未"。
  知道了"孤"和"虛",有什麽實際作用麽?
  --作用大大的!
  六甲孤虛法的原則就是四個字:"背孤擊虛",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的軍隊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處於"虛"的方位上的敵人。用上面那個例子來說,你和敵人在方位上的關係應該是:你在子、醜(正北和正北稍稍偏東),敵人在午、未(正南和正南稍稍偏西),這樣你的勝算就會大大增加。
  大傢別以為像什麽諸葛亮排八陣圖、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神奇陣法都是小說傢言,古代不少將軍是真研究過這一套的,管用不管用不好說,不過倒有那種將計就計打勝了仗的:有人算計,敵人明天要是按照"背孤擊虛"的法子來打我,一定會從東北方的那條小路打過來,我得趕緊在那條小路兩邊安排好伏兵!
  大傢也別以為這套東西衹在古代行軍打仗時有用,其實現代社會依然有人用它。
  一旬有一旬的孤虛,一天有一天的孤虛,一個時辰也有一個時辰的孤虛,你如果約了人在明天下午兩點鐘談判,就可以事先把明天下午兩點的孤虛推算出來,如果地點是你們公司的會議室,那就更好辦了,把對方的座位安排在"虛位",把你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這樣你就可以"背孤擊虛",勝算大增。--假如你是一位大老闆,馬上要有一個重要談判,心裏沒底,請我熊半仙來了,我是姜太公的第一百二十代玄孫,祖上秘傳六甲孤虛法,有神鬼莫測之機、翻天覆地之法。可等我給你這麽一排完了,你倒起疑心了:"什麽六甲孤虛法?聽名字很神秘,怎麽算起來這麽簡單?這麽簡單的東西能可靠麽?"
  你的這種疑慮古人早就有過:這東西看來衹有搞復雜了,搞出技術壁壘了,才能取信於人。那,怎麽搞復雜呢?老辦法--加料!
  加進去陰陽和五行。
  我們現在看一些專業級的算命大師算起命來一套套什麽陰陽、五行、八卦,和四柱八字之類的攪和在一起,最後批給你一張紙,復雜無比,其實在古代,陰陽、五行、八卦本來全都各是各的,誰也不挨誰,是靠了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後纔全給捏在一起了。孤虛也不例外,幹支分了陰陽,然後又配上了五行。和上本書講的原理一樣,這些東西通常都是有脈絡可循的。幹支分陰陽是怎麽回事?《禮記》裏講占卜,說過一旬裏的十天,單數的日子是"剛日",雙數的日子是"柔日",這"剛柔"其實和陰陽沒什麽區別,無非說法不同而已。《易經》"十翼"之一的《說卦》講卦爻的來歷,說立天之道是陰和陽,立地之道是柔和剛,立人之道是仁和義,這就把陰陽、剛柔、仁義給摻和到一起了,聽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再說說摻和進來的"五行",前文裏朱熹和趙歧為"天時"作註,除了"孤虛"之外不是還有個"王相"嗎,這個"王相"就是五行的概念。
  說"王相",十個人裏恐怕有九個不明白,可要說"旺相",就會有一些人覺得眼熟了。"旺相"和"王相"是一樣的。那,這和五行有什麽關係呢?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麽?不錯,可除此之外還有五個字,叫做"旺、相、休、囚、死",找江湖大師算過四柱八字的人可能見過這幾個字,這五個字的頭兩個字不就是"旺相"麽?
  對這幾個字的解釋就連專傢都犯過錯誤。王力的《古漢語字典》裏解釋"旺相"為:疊韻連綿字,第一種意思是"得時,運氣好",例句是王充《論衡》裏的"春夏囚死,秋鼕旺相"。--"得時,運氣好"這個解釋大意不錯,可這兩個字其實是分別的兩個詞,而不是"纏綿"一類的疊韻連綿字,所以,例句《論衡》裏的"春夏囚死,秋鼕旺相"正確斷句應該為"春夏囚、死,秋鼕旺、相",這裏的"囚、死、旺、相"正是"旺、相、休、囚、死"這一套五個字裏的四個。王老前輩沒學過算命,所以智者千慮也在這裏出了個小小的疏漏。(我給自己聲明一下:侏儒雖然看見了巨人的一粒頭皮屑,可巨人依然是巨人,侏儒依然是侏儒,我可沒有對老前輩不敬的意思。)
  "旺相"這套東西是和五行配起來用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從最好到最差的五個分數。比如,春天來了,五行裏的"木"就是最得時的,也就是"木旺",火的狀態稍微差一些,這就叫"火相"、然後是"水休"、"金囚"、"土死",到了夏天再換一換。這套東西配上前邊講過的孤虛,再配上八卦什麽的,就變得無比的復雜,變得衹有專傢才能掌握--當然,也衹有傻瓜纔會上當。
  --就到這裏了,我就不再詳細解釋了,這套東西要真想講清楚了一整本書都講不完,我可不想把話扯得離主題太遠了。嗯,話說回來,"天時不如地利"(說到這兒我都快忘記要講的是《孟子》了),什麽叫"天時"?
  答案是:六甲孤虛法這類東西纔是"天時"。
  大傢仔細讀讀原文,看看為什麽要"環而攻之"?為什麽不是"使勁而攻之"?不是"拼命而攻之"?這是因為:如果"環而攻之",你的部隊把敵人圍起來,四面八方一起打,無論在任何時間也總會有一處攻打的方位是合乎孤虛、旺相等等的要求的。你就算不會算幹支、不會排孤虛、不會演旺相,可你就是蒙,也一定能有蒙對的時候。如果"環而攻之"都沒攻下來,那就足以說明"天時"的作用是有限的,人傢城高池深,你再得"天時"之利也拿人傢沒辦法,所以纔證明出"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費了這麽多口舌,解釋這個"天時",嗯,好像說得很有道理哦。
  可我說的就一定對嗎?呵呵,也不一定!
  清代有位樸學家周柄中,捉摸這個問題,把重點放在了"環而攻之"的"環"字上。他老人傢從《周禮》裏找出佐證,認為所謂"環"並不是把敵人包圍起來,而是指一種占卜活動--打仗之前先占卜,神靈要說你能贏那你再打。所以呢,"環而攻之而不勝"意思就是占卜占了個大吉大利,可真一發動進攻,卻發現老天爺剛纔是跟你開玩笑!
  那,周柄中就說得對嗎?呵呵,也不一定。不過呢,"天時"跟一些虛頭八腦的東西脫不了幹係,這看來是錯不了的。
  看看,什麽叫"天時",看似很簡單,其實很復雜;看似不是問題,其實很是問題。讀歷史會發現很多類似的情況,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概念如果深究一下的話會發現其實滿不是那麽回事。我在上一本書裏已經提到過"禮儀之邦"、"炎黃子孫"、"封建社會"等等,其實還多着呢,你若不信,不妨自己查查什麽"四大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之類,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似是而非的歷史概念如果一一考證的話,足以寫一本厚書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