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好些人提出,《续金瓶梅》里有很多糟粕性的东西。的确有些东西是糟粕,比如黄色的色情描写,虽然成年人可以看,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这类东西。像《废都》里大量的露骨描写,是不是美呢?我对这个持不同意见。咱们的定位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古人的东西有史料价值就可以研究,像《金瓶梅》。现当代的东西就不行了,就成了色情描写。
许多研究者重点强调的是丁耀亢的反清描写,但也指出情节结构松散杂乱的毛病。我不知道在座的是不是看过《续金瓶梅》。读的时候也不是太枯燥,能看下去,可是得跳着看,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也不是太有个性。但是写坏人坏事的时候还是很鲜活到位的,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我把大致的情节复述一下。刚才说了是两条线,吴月娘是其中一条。
《金瓶梅》研究界对吴月娘这个形象的评价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吴月娘很好很善良,但也有人认为吴月娘很坏很阴险,说像西门庆那样胡作非为,她作为嫡妻,应该好好管他。有人立刻提出, 她管得了么,她一个家庭妇女,西门庆有权有势。
一个文学形象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可是在《续金瓶梅》里,丁耀亢把吴月娘写得非常好,他对吴月娘和孝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甚至把大量自己的经历都放到了吴月娘身上。就是说,书中吴月娘的经历,都是丁耀亢自己家庭的故事。其中的孝哥落难也是,丁耀亢的弟弟当年被杀以后,他的另一个异母哥哥想谋夺他弟弟的财产,他弟弟的一个小孩被奶妈抱着连夜逃走,逃到五连的小王町——族谱我就是在那里找到的。因为丁耀亢自身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写到吴月娘、孝哥在战乱中痛苦和磨难很到位。
我们知道续一本书,要挂上前面的情节,丁耀亢在杭州写书时,没带《金瓶梅》,只能凭印象来续写。而续写又不是为了以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取胜,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所以脱节的现象很严重。
如果大家看他的《出劫纪略》,他的诗文,都被融入他的小说里了。但是《出劫纪略》就可靠么?一般学者认为,这本杂文集可以作为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很好的,但里边有些内容值得怀疑。里边说他的师父是个神仙,当年他师父请他吃饭,有个参孩子——成人形的参,吃了就可以成仙,可他肉眼凡胎,没那个缘分。他看着就觉得是个孩子,不敢吃,结果他的书童丁胜吃了,成了神仙。这个记载可能么?是不可能的。
《出劫纪略》里记了一个刘学官,在丁家遭难的时候给予救济。在《续金瓶梅》中也一再出现一个刘学官。吴月娘遭到诬告陷害,这个刘学官救了她,并帮助她。这种代入意识把吴月娘变成了丁耀亢自己的化身了。
看《续金瓶梅》要了解作者,要是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可能看不懂。咱们古人不是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强调的是读某人的书,就要了解某人。可是咱们对很多小说的作者是不了解的,像《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作者,咱们了解并不多。但是,现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又强调“杀死作者”,说看的就是这本书,不管作者是谁,欣赏的只是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这正好是相反的两种观点。
我认为看《续金瓶梅》是有必要了解作者的家世生平的,尤其是他的那些集子。
有的学者说,《续金瓶梅》的情节结构写得很失败,全书以宋王朝南渡前后宋金战争为背景,以西门庆一家已死未死之人为描写对象,一条线是吴月娘等生者在阳间的经历,一条线是西门庆等死者在阴间的遭遇,再转生回来。总的是错乱不堪。我看过这小说后,都记不清谁转生为谁,后来慢慢能找到一点规律了。比如李瓶儿死后托生为银瓶,都有个“瓶”字,春梅托生为孔梅玉,都有个“梅”。这样还能找到点联系。
情节失败的第一点是缺少能贯穿首尾的一个故事。一般的小说必须确立一个主要人物,或者是两个,比如一男一女,这两个人的故事往前发展,其他的人物都是配合这条线索。不可能再拉出另外几条线来,那会显得杂乱无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