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93节:雪上加霜,宗室操戈徒叹息(8)
刘绪义 Liu Xuyi
第二阶段:昭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王子朝与众王族、单氏、刘氏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杀。以晋国出兵干预,王子朝效当年周公奔楚故事,亦奉周之典籍逃亡到楚国而告一段落。可见,王子朝之乱爆发后,王室中绝大多数人包括王子还、灵、景之族群公子,都支持王子朝。昭公二十二年,"群王子追之,单子杀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杜注,"八子,灵、景之族"。而王子猛正是景王之子、灵王之孙。可见,王子朝深得王族支持。卿大夫中还有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原伯等一大批追随者。
第三阶段,昭公二十七年到定公八年。其中,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载:"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原伯鲁之子。"别有深意。这里《左传》作者不指明是谁杀了这三个人,只是含糊地点明"京师"二字,正是为尊者讳。三人被杀后,《左传》又补充尹固回去复位时的一段插曲,说是一个女人在成周的郊外碰到了尹固,责备他,说:"待在位子上就不要怂恿别人惹祸,出去了几天就回来,你这个人啊还能活三年吗?"
这里的"别人"无疑是指王子朝,女人对王子朝的同情显而易见,在她看来是尹固之流怂恿王子朝所为。
定公五年王人杀子朝于楚。定公六年,周儋翩率领一批忠于王子朝的人联合郑国再次起兵,显然,王子朝虽死,但人心并未服。也说明王子朝的同情者大有人在。
最后,这一场内乱,晋国出力犹多。可以说,晋国自始至终参与了这场内乱。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三月庚戌,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故。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晋人乃辞王子朝,不纳其使。"杜预注曰:"众曰子朝曲故。"晋人派士伯前去成周了解这段内乱的幕后真相,谁知士伯仅仅只是于大门口(乾祭)就此事询问大家(介众),并没有深入了解,只听了一面之辞,就作出了结论,晋国才决定不拥护王子朝。
有人据此说王子朝的德行并不怎么样,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说他的坏话呢?又据《左传》在这件事之后还记载了一件事:"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圭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这是说王子朝在得不到诸侯的拥护之后,又想祈求神灵的护佑。然而"津人得诸河上",张守节注解说:"河神不敢受故。"这件事能否成为王子朝无德的证据呢?显然鬼神之说不足为信,即便河神敢受,又能说明什么?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一件大事,春秋时期的贤人君子竟然没有半点评论,也看不到秦、楚、齐、鲁等国的态度。这件事看来只有晋国格外积极。
晋国站在王子猛一边,其实与晋国国内的政局有关密切关系。此时的晋国正是六卿专权时期,也是三空分晋的酝酿期,晋国公室已经衰弱到了毫无作用的地步,政权被诸家卿大夫瓜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王室之乱中的刘氏,与晋国范氏有着姻亲关系。晋国卿大夫那么迫切地插手王室动乱,说到底就是为了扶植自己的势力,根本不会顾及到公理、道义在谁的手上。
事后也表明,晋国大夫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立即宣布承认了韩、魏、赵为诸侯的事实。此时离王子朝之乱只相隔了不到一百年。
综上所述,春秋末期所谓的"王子朝之乱",只不过是此前周之大夫动乱的延续与升级而已,其背后真相是"单穆公之乱"。因此有学者认为,"王子朝之乱"是春秋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假错案!它的大背景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相吻合的,它们共同构织了春秋史上"陪臣执国命"的乱象。
自由链接:
斗谷于菟之祖曰斗若敖,娶郧子之女,生斗伯比。若敖卒,伯比尚幼,随母居于郧国,往来宫中,郧夫人爱之如子。郧夫人有女与伯比为表兄妹之亲,自小宫中作伴游耍,长亦不禁,遂成私情。郧女有孕,郧夫人方才知觉,乃禁绝伯比不许入宫,使其女诈称有病,屏居一室。及诞期已满,产下一子,郧夫人潜使侍人用衣服包裹,将出宫外,弃于楚泽之中,意欲瞒过郧子,且不欲扬其女之丑名也。伯比羞惭,与其母归于楚国去讫。
其时陨子适往梦泽田猎,见泽中有猛虎蹲踞,使左右放箭,箭从旁落,一矢不中,其虎全不动掸。郧子心疑,使人至泽察之,回报:"虎方抱一婴儿,喂之以乳,见人亦不畏避。"郧子曰:"是神物,不可惊之!"猎毕而归,谓夫人曰:"适至梦泽,见一奇事。"夫人问曰:"何事?"郧子遂将猛虎乳儿之事,述了一遍。夫人曰:"夫君不知,此儿乃妾所弃也。"郧子骇然曰:"夫人安得此儿而弃之?"夫人曰:"夫君勿罪。此儿实吾女与斗甥所生,妾恐污吾女之名,故命侍者弃于梦泽。妾闻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子,弃之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收养成人,名之曰弃,官为后稷,遂为周代之祖。此儿既有虎乳之异,必是大贵人也!"郧子从之,使人收回,命其女抚养。
逾年,送其女于楚,与斗伯比成亲。楚人乡谈,呼乳曰"谷",呼虎曰"于菟",取乳虎为义,名其子曰谷于菟。表字子文。今云梦县有于菟乡,即子文生处也。谷于菟既长,有安民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父伯比,仕楚为大夫。伯比死,谷于菟嗣为大夫。
及子元之死,令尹官缺,楚王欲用斗廉。斗廉辞曰:"方今与楚为敌者,齐也。齐用管仲、宁戚,国富兵强,臣才非管、宁之流明矣,王欲改纪楚政,与中原抗衡,非斗谷于菟不可。"百官齐声保奏:"必须此人,方称其职。"楚王准奏,遂拜斗谷于菟为令尹,楚王曰:"齐用管仲,号为仲父,今谷于菟尊显于楚,亦当字之。"乃呼为子文而不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