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梅毅 Mei Yi

  平定王敦之亂後,晉明帝司馬紹不久即病死,年僅二十七歲。雖然衹當了三年左右的皇帝,史臣對他還是有很高的評價:“帝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於時兵兇歲饑,死疫過半,虛弊既甚,事極堅虞。屬王敦挾震主之威,將移神器。帝騎驅遵養,以弱製強,潛謀獨斷,廊清大昆。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皇太子司馬衍即位,年僅五歲,是為東晉成帝。
  孩皇帝即位,明帝皇后庾氏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製,雖然明帝遺詔太保王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一同輔政,但真正的權力都集中在庾亮一人手裏——當朝皇太後庾氏是他親姐,孩皇帝司馬衍是他外甥。
  庾亮,字元規,出身世族,大名鼎鼎。此人“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是魏晉風度中的一個楷模人物,《世說新語》中常常提及此人。但在政治上,庾亮是個十足剛愎自用、心胸狹窄的庸纔。
  明帝病重時,其舅虞胤為右衛將軍,與左衛將軍南頓王司馬宗同掌禁衛軍權。由於這兩人私人關係也不錯,惹起庾亮的猜忌與不滿。王導出於公心,與庾亮一起曾嚮明帝提醒,怕司馬宗會與虞胤在明帝死後擁立司馬宗的哥哥西陽王司馬羕為帝。明帝不信,反而更加信任虞胤、司馬宗。
  司馬宗、司馬羕兄弟是汝南王司馬亮的兒子(汝南王是“八王之亂”中第一個被殺的老王爺,他自己從未為亂,也被編入“八王”之中,確實冤得可以)。從輩份上講,司馬宗、司馬羕是明帝的叔祖輩,也都是五十歲左右的半老頭子,與元帝一係又為疏宗,應該沒什麽篡位的野心。庾亮衹想着明帝死後自己外甥登基的絶對安全,十分疑忌這兩個司馬王爺。
  明帝病重時,庾亮半夜想入見,被南頓王司馬宗呵止,吆喝道:“皇傢宮廷大門是你們傢自己的傢門嗎,想進就進?”庾亮為此,更是對司馬宗恨之入骨。
  明帝彌留之際,庾亮聲淚俱下,指稱司馬宗、司馬羕與虞胤三人有逆謀,希望明帝馬上“處理”他們。明帝不納,反而讓人把時任太宰的司馬羕、太保王導、尚書令卞壺、車騎將軍郗鑒、丹陽尹溫嶠以及庾亮等人叫在一起,共受遺詔輔政。
  雖然如此,明帝死後,庾太後稱製,孩皇帝衝幼,大權自然集於庾亮一人手中。王導主持朝政時,寬和馭下,深得衆心;庾亮掌權,苛刻任法,頗失人心。同時,他對擁軍在外的陶侃、祖約、蘇峻等人深加猜忌,整日盤算如何提防這三個人。
  陶侃時為荊州刺史,擁有荊、湘、雍、梁四州之衆。祖約任豫州刺史,統管其兄祖逖北伐後占領的大片地盤。這兩個人見明帝遺詔中褒進大臣名單裏沒有自己,都懷疑是庾亮從中作鬼,刪除了他們兩人的名字。此外,歷陽內史蘇峻,在平討瀋充、錢鳳過程中居功甚大,手中又擁強兵數萬,也存驕盈之心。
  為了防備這三個外臣,庾亮派和自己關係不錯的老友溫嶠任江州刺史,鎮武昌,任王舒為會稽內史,以為聲援。同時,他又派人大修石頭城,以防萬一。
  母後臨朝,皇帝衝幼,外戚專政,如此,禍亂之萌,已見端倪。
  成帝鹹和元年(326)十一月,庾亮執政纔半年多,就藉口南頓王司馬宗謀反,派禁兵去上門逮捕。司馬宗老王爺性格固執,拒戰反抗,被殺。其兄西陽王司馬羕也被降封為縣王,已被封為虛官大宗正的前右衛將軍虞胤也被貶為桂陽太守外任。庾亮此舉,一點不是出自公心,大失天下之望,都認為他是剪除宗室,鞏固自己的威權。
  司馬宗、司馬羕兄弟一直與蘇峻關係很好。事發後,司馬宗手下有個親信跑到蘇峻處匿藏,庾亮派人去抓捕,蘇峻隱匿不交,惹得這位皇上大舅更是惡從心起。
  六歲的晉成帝對外面發生了什麽一無所知。有一天,學習功課完畢,忽然想起了什麽,便問庾亮,“從前常常在殿中看見的那位白頭髮老爺子去哪裏了?”司馬羕、司馬宗兩個王爺,對成帝來講是曾叔祖輩,宗室元老,都在朝會大殿上專門設有床位(坐床,以示尊寵)。
  庾亮告訴外甥:“那個人謀反,已經被殺掉了。”
  小皇帝一聽,哭了。平日裏司馬宗對他很好,常常抱着他在宮內遊玩,白頭白須的慈祥相貌,更使小孩子覺得親切。
  “舅舅你說別人做賊,便殺之,如果別人說舅舅你做賊,又當如何?”小孩子抽泣着說。
  庾亮聞言大懼,色為之變,也不知如何回答這位六歲小皇帝的問話。
  庾太後很生氣,用牙尺敲打成帝的腦袋,怒斥:“小孩子怎麽說這種話?”顯然是看見哥哥被兒子說得一臉驚惶,心中不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三分一統晉業興
大好江山誰承繼(1)大好江山誰承繼(2)大好江山誰承繼(3)
“牝雞司晨”朝綱紊(1)“牝雞司晨”朝綱紊(2)“牝雞司晨”朝綱紊(3)
樹欲靜而風不止(1)樹欲靜而風不止(2)樹欲靜而風不止(3)
血肉橫飛殺戮始(1)血肉橫飛殺戮始(2)血肉橫飛殺戮始(3)
血肉橫飛殺戮始(4)攻伐大亂滿京城(1)攻伐大亂滿京城(2)
攻伐大亂滿京城(3)你方唱罷我登場(1)你方唱罷我登場(2)
你方唱罷我登場(3)你方唱罷我登場(4)你方唱罷我登場(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