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九百二十九 ◎鱗介部一      李昉 Li Fang

  ○竜上
  《河圖》曰: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觀。黃竜五彩,負圖出置舜前,以黃玉為柙,白玉檢、黃金繩,黃芝為泥,章曰:"黃帝符璽"。(《春秋運鬥樞》同。)
  又曰:黃金千歲生黃竜,青金千歲生青竜,赤金千歲生赤竜,白金千歲生白竜,玄金千歲生玄竜。
  又曰:黃竜從雒水出,詣虞舜,鱗甲成字,舜令寫之。寫竟去。
  《星經》曰:東方七宿為蒼竜。(凡有鱗之類,皆屬於木,故竜為鱗蟲之長。)
  《歸藏·明夷》曰:昔夏後啓土乘竜飛以登於天睪,臯陶占之曰吉。
  《周易·乾卦》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時乘六竜。
  又《坤卦》曰:竜戰於野,其血玄黃。
  又《文言》曰:雲從竜。
  又《說卦》曰:震為竜。
  《易通卦驗》曰:立夏,清風至,而竜升天。
  《尚書中候》曰:黃竜負捲舒圖。
  又曰:青竜銜玄圖。
  《大戴禮·冠》曰:鱗蟲三百六十,而竜為之長。
  《禮記·禮運》曰:龜竜在宮沼,竜以為畜,故魚鮪不淰。(淰,潛藏也。)
  《禮含文嘉》曰:竜馬金玉,帝王之瑞也。
  《左傳·昭五》曰:鄭大水,竜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産不許,曰:"我鬥,竜不我睹也;竜鬥,我獨何睹焉?穰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竜,竜亦無求於我。"乃止。
  又《昭七》曰:秋,竜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智於竜,以其不生得也,謂擲昵,信乎?"對曰:"人實不智,非竜實智。(言人實不智而謂擲昵,非竜智也,乃不智也。)古者畜竜,故國有豢竜氏,有禦竜氏。"(豢,養也。)昔有飂叔安,(飂,古國也。安,其君名也。)有裔子曰董父,(裔,遠也。玄孫之後為裔也。)實甚好竜,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竜多歸之,乃擾畜竜,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竜。故帝舜氏世有畜竜氏。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竜,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竜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纍,學擾竜於豢竜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禦竜,以更豕韋之後。竜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嘉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竜,水物也。水官棄矣,故竜不生得。"
  《春秋玄命苞》曰:竜之言萌也,陰中之陽,故言竜舉而云興。
  《史記》曰:昔夏後氏之衰,有神竜二止於夏帝庭而言曰:"餘,褒之二君也。"夏帝卜殺之、徙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吉。
  又曰:黃帝得土德,黃竜見;夏得木德,青竜止於郊。
  《漢書》曰:惠帝二年正月,兩竜見蘭陵人傢糾晷。
  又曰:文帝時,公孫臣以為漢土德,黃竜見;張蒼以為水德。至十五年,黃竜見成紀下詔召臣為博士。
  《東觀漢記》曰:公孫述,有竜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稱尊號,改玄曰竜興。
  《後漢書》曰:哀牢夷,其先有婦人,捕魚死晷,觸沉木,有孕,生男子十人。沉木化為竜,出水上。九男驚走,一兒不去,背竜,因舐之。後諸兒推為哀牢主。
  《魏志》曰:華歆、邴原、管寧三人為友,號曰"一竜",歆為竜主,原為竜腹,寧為竜尾。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黃竜十三見。明帝鑄銅黃竜,高四丈,置殿前。
  《晉書》曰:劉毅為尚書左僕射。時竜見武庫糾晷,帝親觀之,有喜詩。百官將賀,毅獨曰:"昔竜降鄭時門之外,子産不賀;竜降夏庭,沫流不禁,卜藏其漦;至周幽王,禍釁乃發。《易》稱:'潛竜勿用,陽在下也。'證據舊典,無賀竜之禮。"
  又曰:陸機常餉張華鮓。於時賓客滿坐,華發器便曰:"桿竜肉也。"衆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既而五色光起。機還問鮓主,果雲:"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過美,故以相獻。"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晃十二年夏四月,黑竜一、白竜一見於竜山。晃親帥群僚觀竜,二百餘步,祭之以趟鬮。二竜交首嬉翔,解角而去。晃大悅。還宮殿,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竜宮"。
  《晉書》曰:符生初夢大魚食蒲。又,長安謠曰:"東海大魚化作竜,男便為王,女為公。問在何所?洛城東。"時符堅為竜驤將軍,第在洛門之東。其後果驗。
  又曰:呂光伐龜茲,軍其城南。營外夜有一黑物,大如斷堤,搖動,有頭角,目光若電。及明,而云霧四周,遂不復見。旦視其處,南北五裏,東西三千餘步,鱗甲隱地之所昭然猶在。光嘆曰:"黑竜也。"俄而云起西北,暴雨滅其跡。杜進言於光曰:"竜者,獸之君,大人利見之像。《易》曰:見竜在田,德施普也。斯誠明將軍道合靈和,德符幽契。願將軍勉之,以成大慶。"光有喜詩。
  又曰:馮跋弟素弗與從兄萬泥及諸少年遊於瞬吊。有一金竜浮水而下,素弗謂萬泥曰:"頗有見不?"萬泥等皆曰:"無所見也。"乃取竜而示之,鹹以為非常之瑞。
  又曰:雷奐子華度襄水,劍躍入水,化為竜。
  又曰:初,桓溫南州起齋,悉畫竜於其上,號曰:"盤竜齋"。及玄篡,而劉毅,字希樂,討玄,玄死於盤竜齋,而毅居之。
  沉約《宋書》曰:劉穆之,字道和。常夢與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風,驚懼,俯視舡下,見有二白竜挾舡。既而至一山,峰崿聳秀,林樹繁密,意甚悅之。
  《宋書》曰:徐羨之常從兄履之為臨海樂安縣。常行經山中,見黑竜,長丈餘,頭有角,前兩足皆具,無後足,曳尾而行,後文帝立,羨之竟以兇終。
  又曰:傅亮率行臺迎宜都王。王舟輿發自江陵,中流有黑竜躍出,負王舟,左右失色。王顧長史王曇首曰:"桿大禹所以受天命,吾何德以堪之?"
  《齊書》曰:建武中,荊大風雨,竜入柏齋中,柱壁上有爪足處。刺史蕭遙欣恐畏,不敢居也。
  又曰:初武帝夢金翅鳥下殿庭,搏食小竜無數,乃上天。明帝初,宗室多遇害。其夢竟驗。
  《梁書》曰:武帝郄後素妒忌,及終,化為竜,入於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竜輒激水騰涌。於是井上為殿,衣服委積。
  《南史》曰:梁江陵城壕中,有竜騰出,煥爛五色,竦躍入雲,六七小竜相隨飛去。群魚騰躍,墜死於道。竜出處為窟,若數百斛圌。(音遄。)
  《三國典略》曰:陸法和拒任約至安南,入赤亭湖。法和乘輕舟,不介胄,沿流而下,去約軍一裏乃還。謂將士曰:"彼竜睡不動,吾軍之竜其能踴躍?若待明日攻之,當不署客而自破賊。"
  《陳書》曰:隋師濟江,荊州呂肅敗後,別師廖世寵領大舫詐降,欲燒隋艦,糕攕死一戰。於是有五黃竜備色像,各長十餘丈,驤首連接,順流而東,風浪大起,雲霧晦暝。陳人震駭,不覺火自焚。故隋文下詔,以告郊廟。
  又曰:宣帝初在江陵,軍主李總與帝有舊,每同遊處。帝常夜被酒,張燈而寢。總適出,尋反,乃見帝是大竜,便驚走他室。
  《後魏書》曰:波知國有三池,傳云:大池有竜王,次者竜婦,小者竜子。行人設祭乃得過,不祭多遇風雪。
  又曰:正玄玄年,有黑竜如狗,南走宣陽門,躍穿門樓下而出。此魏衰之徵也。
  《後周書》曰:大像中,榮州有黑竜見,與赤竜鬥於汴死戤側,黑竜死。
  《隋書》曰:源師初在齊,遷在外兵郎中,又攝祠部屬。孟夏,以竜見,請雩。時高阿那肱為相,謂真竜出,大驚喜。問竜何在,師整容報曰:"桿是竜星初見,依禮當雩祭郊壇,非謂真竜也。"
  《唐書》曰:貞觀中,汾州言青竜、白竜見。白竜吐物,初在空中,有光如火,至地,陷入二尺。掘之,則玄金也,形圓,斜廣尺餘,高六七寸。
  又曰:先天中,玄宗以旱親往竜首池祈禱,有赤蛇自池中而出,雲霧四布,應時澍雨。
  又曰:褚無量,字弘度,杭州????官人。幼孤貧,勵志好學。傢近臨平湖,湖中有竜鬥,傾裏閭就觀之。無量時年十三,讀書晏然不動。及長,精三《禮》與《史記》。
  又曰:文宗大和二年,五竜會於密州裨産山之北,次第而至,五方之色具焉,自申及戌而沒。
  《後唐史》曰:莊宗時,畏戧僧誠惠自號"降竜師"。帝雅重之,每屈膝施敬,諸王嬪禦皆為之拜,誠惠悉倨坐而受之。初,自臺山謂帝,鎮州王鎔不為之禮,誠惠恚怒曰:"吾有毒竜五百,豈勞於命一竜揭片石,常山其為沼乎!"逾年,而滹川大溢,敗鎮之郛。或聞其言,益以為神。繇是帝敬之愈篤。
  《周史》曰:徐州豐縣民單興糾晷竜出,民有母子三人同睹之,即時皆卒。竜既出,澍雨漂沫,城內居民濟之以筏,登城以闢水。
  《管子》曰:竜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如蠶蠋,欲大則函天地,欲上則陵雲,欲沉則伏泉。
  又曰:蛟竜,水蟲之神者也。乘水則神立,失水則神廢。
  《墨子》曰: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曰:"帝於今日殺墨竜於北方,先生色黑,不可以北。"
  又曰:帝以甲乙殺青竜於東方,丙丁殺赤竜於南方,庚辛殺白竜於西方,壬癸殺黑竜於北方。若用子言,則禁天下之行也?
  《孫卿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川,蛟竜生焉。
  《莊子》曰:朱泙淪咖屠竜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傢。三年伎成,而無所用其巧也。
  又曰:子張見魯哀公,哀公不禮,托僕大夫而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竜也。葉公好竜,室屋雕文盡以寫竜。於是天竜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竜也,好夫似竜而非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者也。"(《新序》又載。)
  又曰: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得何規哉?"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竜,竜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養乎陰陽。餘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又曰:河上有傢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淵得千金擲覬,歸與其父。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破也!夫千金擲覬,必在九重之淵,而驪竜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如使驪竜悟,子尚奚徼之有哉!"
  《韓子》曰:夫竜之為蟲,有狎而騎也。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嬰之則殺人。人主亦有之,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淮南子》曰:人莫欲學禦竜,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禦竜、治鬼,不益世用,故以御馬治人為務矣。)
  又曰:伯益作井,而竜登玄雲,神棲昆侖。(伯益,夏禹之佐也。初鑿井泄地氣,以後必漉池而漁。故竜登玄雲,神棲昆侖。一曰,竜在黃泉下,恐害及,故去之。)知愈多,而德愈薄矣。
  又曰:夫騰蛇遊霧而騰,竜乘雲而舉。
  又曰:虎嘯而𠔌風生,(虎,陰中陽什蘙,與風同類。)竜舉而景雲屬。(竜,陽中陰蟲也,與雲同類。)
  又曰:人不見竜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之奉也。(奉,助也。)
  又曰:燭竜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竜身而無足。(不見日,故竜以目照之,蓋長千裏,視為晝,瞑為夜,吹為鼕,呼為夏。)
  《新言》曰:漢祖驂三竜而乘雲路,振長策而驅天下。三竜,人傑。
  又曰:竜潛之水,乘雲躍鱗。虎嘯之聲,因風奮烈。達則振纓朝堂,窮則身親南畝。
  《抱樸子》曰:山中辰日稱雨師者,竜也。
  又曰:西域方士能神祝者,臨淵,禹步吹氣,竜即出浮。其初出,乃長十數丈。於是方士更吹之,一吹則竜輒一術,至長數寸,方士乃掇取着壺中。或有四五竜,以少水養之,以疏物塞壺口。於是方士聞有旱處,便賫竜往賣之,一竜直數十斤金,舉國會斂以雇之。直畢,乃發壺,出一竜,著淵潭擲晷,因復禹步吹之,輒一吹一出,長數十丈。須臾,雲雨四集。
  又曰:有自然之竜,有蛇蠋化成之竜。
  又曰:夏時,竜生於太廟擲晷。
  《說苑》曰: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昔白竜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竜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白竜?'對曰:'我下清泠之淵,化為魚。'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罪,豫且何罪?'夫白竜,天帝貴畜也;豫且,宋國之賤臣也。白竜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呂氏春秋》曰:禹南濟江,黃竜負舟。人懼,五色無主。禹笑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奈何憂於竜?"竜弭耳而走。
  又曰:晉文返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駛猿曰:"有竜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竜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山下。文公聞之曰:"嘻!此必介子推。"
  《傢語》曰:鱗蟲三百六十,而竜為長。死戤怪竜岡像,夏食而鼕蟄。
  皇甫謐《帝王世紀》曰:太昊包犧氏,風姓,有景竜之瑞,故以竜紀官。
  又曰:黃帝彩首山銅,鑄鼎荊山下。有竜垂鬍髯而下迎黃帝。群臣欲從,持竜髯,髯拔,遂墮。
  《說文》曰:竜,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山海經》曰:夏後啓乘兩竜,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
  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竜,視為晝,瞑為夜。身長三千裏。
  《括地圖》曰:竜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裏,群竜居之。多五花樹,群竜食之。去會稽四千裏。
  《論衡》曰:竜少魚衆,少者為神。
  《列仙傳》曰:騎竜鴻者,於池中求得竜子,狀如守宮,十餘頭,結草廬而守養之,竜大稍稍去。後五十餘年,水壞其廬。一旦,騎竜來,語雲:"吾,馮伯昌孫也。此間人不去百裏當皆死。"信之者皆去,不信者以為妖言。至八月,水出,死者以萬計。
  又曰:陵陽子明者好釣。釣得白竜,子明解釣,拜謝放之。後數十年,得白魚,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遂上黃山彩五石脂、石肺服之。三年,白竜來迎,止陵陽山上百餘年。
  又曰:馬師皇者,黃帝馬醫。有竜下,垂耳張口,師皇針其唇,飲以甘草湯而愈。後一旦負之而去。
  又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數行火,一旦散上,紫色撤覦,安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竜。"至期,赤竜來,安公騎之,大雨東南,上而去。
  又曰: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也。老壽百餘年,臨去,呼酒傢老嫗曰:"急職!當與汝俱。"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呼子先,子先持一與嫗,嫗得而俱騎,騎乃竜也。上華陰山,常於山上大呼言:"子先、酒母在此耳!"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