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读史方舆纪要   》 卷七十六      顾祖禹 Gu Zuyu

  ◎湖广二
  ◇武昌府东至江西九江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里,西南至岳州府五百六十里,西至汉阳府隔江七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汉志》:郡治西陵。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建安中,黄祖始治沙羡。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以为行都。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晋江夏郡移治安陆县。宋又分武昌更置江夏郡治汝南,即故沙羡也,兼置郢州。齐因之。梁分置北新州寻又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而江夏郡如故。隋平陈,郡废,改置鄂州。炀帝初,改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仍为鄂州元和初,置鄂岳观察使治此。宝历初,又为武昌军节度,后改废不一。详州域形势。五代唐遥改武清军。南唐因之《志》云:南唐亦置武昌军于此。《宋志》曰:宋初仍名武清军。至道二年,始改鄂州。是南唐亦曰武清也。宋仍曰鄂州亦曰江夏郡、武昌军。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为武昌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
  府扼束江、汉,襟带吴、楚。春秋时,吴、楚相攻,即有事于夏。李吉甫曰:鄂州,春秋之夏也。又谓之夏州。楚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楚之故地,几尽入于秦矣。后汉末,始谓之夏口。盖其地通接荆、岘,江、汉合流,自古以来,为兵冲要地。刘表使黄祖守此,孙策破之,霸功始立。孙权因之,筑城夏口,建都武昌,屹为重镇。及晋人南下,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夏口。岂非以地居形胜欤?自东晋以后,谈形势者,未尝不以夏口、武昌为要会武昌,今武昌县。咸康八年,庾翼都督江荆诸州,欲自武昌移镇乐乡见松滋县。王述曰: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窬之心,不知所向。乃止。宋末,刘怀珍言于萧道成曰:夏口,兵冲要地。及齐之季,张弘策谓萧懿曰:郢州控扼荆、湘,西注汉沔。是也详见前重险夏口。盖六朝之际,上流有事,夏口为必争之所。陈末,隋秦王俊以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之师屯汉口。陈将周罗与豫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相持逾月,卒不得进也。唐之中叶,以淮、汝多虞,荆江隔远,因立军府于此,为控御之备。自是鄂渚为雄镇。南宋初,吕氏曰:武昌,江湖之冲也。西捍郢宋之郢州,今安陆府,南拒岳,西南据江陵,东南蔽九江,表里捍蔽,最为强固。又薛氏曰:武昌之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南北二涂,有如绳直。胡人南牧,尝出此以袭豫章,境壤易越也。张浚曰:鄂州城东通武昌樊口。昔孙权欲都武昌以拒魏者,盖以渡江而西,接连川、陕,中原声援,络绎可通耳。淳中,史卿言:鄂渚形势之地,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咸淳中,汪立信议增置重兵于此,为上流之卫。既而蒙古破宋阳逻堡,遂渡江,议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曰:若趣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汉,可以万全。伯颜从之。既又以鄂城襟山带江,江南要区,亟议城之。明初克平伪汉,既下武昌,荆湖南北,无敢旅拒者。地利顾不重欤?
  江夏县附郭。在府治西。汉沙羡县,属江夏郡。羡,音夷。孙吴初,为郡治,后属武昌郡,寻省。晋太康初,复置,仍属武昌郡。太元二年,省入沙阳县,寻改置汝南县。刘宋以汝南为江夏郡治。梁、陈因之。隋改置江夏县,鄂州治焉。大业初,又为江夏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十三里。
  ○沙羡城在府治西南。汉县也。晋末,废入汝南县。《晋志》:沙羡有夏口。今夏口城,在城之西、黄鹄山之东北,对岸则入沔津,即沙羡旧地矣。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黄祖,军至沙羡,大破祖兵。十四年,孙权筑夏口城,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晋太元八年,桓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刘宋孝建初,立郢州治此,因曰郢城。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至夏口,以郢城弱小,不足攻。其党宗俨之劝攻之,臧寅谓郢城兵虽少而地险,攻守势异,非旬日可拔。若不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捷。既倾根本,郢城岂能自固?攸之将从其计。会柳世隆守郢城,多方挑战。攸之改计攻城,不能克,至于丧败。姚思廉曰:郢城北门曰仓门,带江阻险,隋鄂州亦治此。又置江夏县于郭内,今郡城,相传即孙吴故址,本在黄鹤山上,唐宝历初,牛僧孺帅武昌,始改筑之。宋皇中,亦尝修筑。洪武四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增修。嘉靖十四年,又复修治,环城为濠,西即大江也。有门九:东二门,曰大东、小东;西二门,曰竹、平湖;南三门:曰汉阳、保安、新南;北二门:曰望泽、早埠。嘉靖中,更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竹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泽曰望山,早埠曰武胜。城周二十里有奇。
  曹公城府东北二里。梁武起义兵,遣曹景宗筑曲水城,又使王世兴顿故曲水城以攻郢城。胡氏曰:曲水故城,盖宋齐时郢府官僚祓禊之地。○万人敌城,在黄鹄山上,宋建炎间,草寇犯城,郡守命万人登其上,以强弩射却之,因名。又子城,在府治东南,上有焦度楼。宋末,沈攸之举兵,至夏口,度据城拒却之,故以名楼。
  汝南城在府西南六十里之涂口。沈约曰:晋末,汝南郡流民流寓夏口,因立为县,非实土也。沙羡县废,遂为汝南实土。《志》云:汝南,晋咸和中置。《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矣。萧梁末,西魏置戍守于此。邵陵王纶为侯景将任约所败,欲西入定州,不果。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故吏也,开门纳之。既而纶将自汝南图安陆,魏遣杨忠驰救安陆,袭陷汝南,杀纶。隋初,县废。定州,见麻城县蒙笼城。
  ○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城西南,峭峙江口,与大别对。祝穆曰:黄鹤山,在江夏县东九里。近县西北二里,有黄鹤矶。《水经注》:黄鹤山东北对夏口城,黄鹄矶直鹦鹉州之下尾,今山起城东而达于西南隅,山形蜿蜒,俗名蛇山。山阴有费洞。任曰:荀环,字叔玮,升仙于此。非费文也。昔因山为城,即今万人敌城及子城矣。《志》曰: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鹄矶也。又高冠山,在城东南。明初,太祖围武昌,城东有高冠山,俯瞰城中,伪汉兵屯戍于此。傅友德一鼓拔之,武昌遂下。《郡志》今县治东南五里有高观山,或曰即黄鹤山之东垂也。又凤凰山,在郡治北二里。吴黄龙初,有凤凰见此,因名。城南五里有梅亭山,太祖征楚,尝驻节其上。
  洪山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唐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又夜泊山,在城南三十里。明初,太祖围武昌,其党张必先以潭岳兵来援。至夜婆山,常遇春击败之,即夜泊山也。又南二十里为九峰山,有九峰并峙。
  梁城山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又烽火山,在府东北四十里。萧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拒之,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因名。《志》云:上有烽火城。
  冶唐山府东南三十里。相传晋、宋时因山置冶处。又东南十里为八分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建康录》云: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图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谓此山也。○大观山,在府东南五十里。有千岩万壑之胜,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又江夏山,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山峦重叠,本名峡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赤壁山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详见嘉鱼县。又惊矶山,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其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因名。○金城山,在城东南二百里。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
  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咸淳十年,蒙古将阿术犯鄂州,由青山矶渡江。今有青山巡司。《志》云:青山对岸为五通口,水道通黄陂、孝感县。
  ○大江在府城西。其上流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嘉鱼县西境,东北流历大、小二军山,至城西而与沔水会,又北折而东,经武昌县北而入兴国州界。《志》云:大江经江夏县城西,一名夏口浦。齐永元二年,萧衍等举兵荆雍,东昏侯使薛元嗣等将兵运粮百四十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元嗣等疑冲不进,屯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率入郢城。梁大宝二年,侯景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相持于西阳。时绎子方诸镇江夏,以文盛军在近,不设备。景闻江夏空虚,遣其将宋子仙等帅精骑由江内趣郢州,陷之。景遂因便风中江举帆,越文盛等军入江夏。文盛等皆溃走。胡氏曰:西阳至江夏百五十余里,景盖遣兵由芦州上流渡江来袭也。《郡志》:大江经县境,凡二百九十里而入武昌县界,又二百余里而入兴国州界。西阳,见黄州府。余详大川及川渎异同。
  涂水府南九十里。一名金水。西北流入于大江,亦曰涂口,亦名金口。张舜民曰:金口在鄂州西南六十里。今有金口镇巡司,兼设水驿于此。又南九十里至嘉鱼县之洲镇,江行者必经之地也。
  明月湖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都统郭果筑此以防泛溢。又南湖,在城南望山门外,旧名赤栏湖,通大江。又南十余里有汤孙湖,亦流入大江。又俞家湖,在县东北五里,南抵县东南四十里之郭郑湖,西通大江。○鲁湖,在府西南八十里。南接釜头湖,西抵金口。《郡志》:釜头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又府东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东湖。湖东北距武昌县百二十里,为分界处,周百十里,春深冬涸,东西相距止二里许云。《志》云:府境诸湖皆掌于河泊所,府东四十里有殷家浦河泊所,西北三里为长江罾纲局河泊所,与釜头诸湖皆有河泊所。
  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辨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辨引军至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金沙洲,在城西南江滨,旧恃此以障大江之冲啮。今洲移江溢,堤防切焉。《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刘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引军至夏口,泊黄金浦,将东下,柳世隆时守郢城,遣兵于西渚挑战。西渚,即鹦鹉洲西渚也。亦曰南堂西渚。盖时建射堂于渚上。齐永元末,萧衍攻郢州,遣荆州将邓元起自夏口进据南堂西渚。胡氏曰:渚在射堂之南,江渚之东。是也。又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括地志》:船官浦东对黄鹄山,是也。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其水出东南五十二里之景首山,西入大江。《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今冬涸夏盈,商贾聚泊,一名新开港。
  白杨浦在府北。《志》云: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杨垒。齐永元末,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于此。梁大宝二年,王僧辨攻侯景将宋子仙于郢城,贼困,且战且走,至白杨浦,擒之,即此。或以为即今府南八十里之白杨渡,非也。○管家套,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今亦名陈公套。
  ○九里顿在城南。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襄阳,至竟陵,前军王茂等至汉口,郢州兵拒守。衍议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王茂、曹景宗帅众济江,与荆州萧颖胄所遣军合,以逼郢城。茂等遂济江,军于九里顿。胡氏曰:其地去郢城九里,因名。○西园,旧在鄂城西。又有东园,在城东四里东湖上。梁湘东王绎使王僧辨袭邵陵王纶于郢州,纶集麾下于西园,自仓门登舟,北出以避之。仓门,郢城北门也。涂口市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有巡司及金口驿。又金口河泊所及金口税课局、金口礚念茶引所,并置于此。
  浒黄洲镇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戍守。又府南五里有鲇鱼口镇巡司。○将台驿,在府东八里。又府东南六十里为东湖马驿。又六十里为山陂马驿,路出咸宁县,陆走湖南之通道也。《志》云:府城西平湖门外为夏口水驿。又南六十里即金口驿。
  武昌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大冶县七十里,西北渡江至黄州府十里。春秋时楚封鄂王于此。秦为鄂县,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武帝封长公主于鄂邑,是也。后汉仍属江夏郡。三国吴改武昌县,置武昌郡治焉。晋太康初,别立鄂县,并隶武昌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郡,又省鄂县入武昌。唐亦为武昌县,属鄂州。宋仍旧。南渡后,升为武昌军。后又更名寿昌军。元改武昌县。今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九里。
  ○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按:孙权于黄初元年,自公安徙鄂,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明年,城武昌,又于武昌筑临钓台。至黄龙元年,权还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焉。孙皓甘露元年,徙都此。丞相陆凯言:武昌土地,危险脊角,非王者之都。后皓还东,留滕牧守之。晋惠帝元康初,始置江州,傅宗为刺史,治武昌。东晋初,王敦领荆州,移镇武昌。后谢尚、庾亮、庾翼、陶侃、温峤、桓温并镇此。武昌,盖江表之重地矣。○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宫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晋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种柳于此。又东门有夷市,亦侃所设也。《土俗编》云:晋西阳有豫州五水蛮,侃镇武昌,作夷市于吴城东,以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
  黄石城在县东二十里,仙堂山下,相传后汉末刘勋所筑。《江表传》:刘勋走入樊口,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处也。《城邑考》云:县西五十里有梅城,居平川中,相传吴黄武中所筑。又西二十里有仵城,今皆废。○城塘废城,在县西七十里神人山下,白鹿矶上,隋末县令义大暄所置。县西有水塘,因名。
  ○樊山在县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冈,下为樊口。旧名袁山。《水经注》吴孙权徙鄂于袁山东,是也。又名来山。吴孙皓都武昌,出登来山是也。又名寿昌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下有寒溪,中有龙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即孙权与群臣会饮处。又有万松岭,山南有九曲岭,九曲岭下为吴造岘,亦曰吴王岘。昔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山盖缘江为险。吴、晋间有樊山戍,唐设樊山府,南唐亦置樊山寨,盖皆以山名。又郎亭山,在樊山南,山周十里,与樊山相接而中断,其间谓之退谷。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是也。又有避暑宫,在樊山寒溪上,相传孙吴所置。○虎头山,在县东三里,旧名凤穴山,吴黄龙初,有凤凰集此。又东二里曰石门山,有两石,对峙如门。
  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下有白鹿矶,与黄州新生矶相对。宋开庆初,忽必烈南侵,自黄州杨逻洑横桥梁,贯铁锁,至白鹿矶,进薄鄂州,围城数月,然后解去。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灵溪山县南百二十里。周五十里,中有寺观,皆以灵溪而名。又府南百三十里有三角山,山有数峰,皆奇秀。○虬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后人于山下筑塘,名曰虬塘。又有马碛山,在县南百八十里,周五十里。又武昌山,在县南百九十里,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故以名山。其相近者曰清溪山,周四十里,涌溪出焉。
  西塞山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在大冶县东北九十里。盖地介两县间,状如关塞。《图经》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既险且峻,横枕江,危峰对岸,长江东注,高浪飞翻。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是也。《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破黄祖子射处也。刘宋升明二年,柳世隆守郢城,拒沈攸之,萧赜自湓城遣军至桓敬等八军,据西塞山,为世隆声援。近山有流沂城,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于彭泽,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即此。《寰宇记》: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隋初,省入武昌。
  安乐矶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遣其子登出兵,次于安乐,以全琮谏而止。又黄子矶在县西三江口,相传黄巢尝结寨于此滨江险要处也。又南冈,在县东之南湖上。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斩之于南冈,即此。
  ○大江在县北。自江夏县流入境,与黄州府分江为界。《志》云: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碛矶,至大洲,为三江口。又径阳逻赤壁而至樊口。又过县北,至白田洲、杨叶洲,过兰溪,至西塞山侧之散花滩。又东即兴国州界矣。
  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志》云:在县西北五里。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当阳,用鲁肃计,自夏口进屯鄂县之樊口,是也。口北有湾,孙权尝破舟于此,名败舶湾,亦曰败舶矶。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攻淮南将翟章于黄州,章南保武昌寨,友恭为浮梁于樊港,攻拔之。盖跨江为浮梁,抵樊口以拔武昌也。宋景炎二年,张德兴等举义兵,复黄州寿昌军,元将郑鼎引鄂兵拒之。至樊口,败死。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一统志》: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同为樊口,入于江。亦曰:长港江套有河泊所。又县西南十里有螺虾港,西六里有水门港,皆湖流通江处。
  南湖县东八里。一名五丈湖。北流通江,夏则溢,冬则涸。晋陶侃镇武昌,尝作堤障之。水常不竭,鱼、蒲始繁。宋孝建初,臧质败,亡入南湖,见杀处也。今名羊栏湖,湖口亦曰五丈口。又西窒湖,在县东五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碛矶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江滨险要处。○浮石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周八十里,中有石,常高出水面,因名。《志》云: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而百出,经虬山下,汇流为浮石湖。又舟湖,在县西九十里。县西北百里又有炭门湖,西南百里又有马饮浆湖,又西南十五里有鸟翎湖。俱有菱、芡、蒲、鱼之利,设河泊司掌之。
  峥嵘洲县西北六十里江中。晋元兴三年,刘毅等自浔阳西上,败桓玄于峥嵘洲。《水经注》:江水东过武口,又东右得李老浦,北对峥嵘洲。胡氏曰:刘毅破桓玄处,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今洲半属黄州,亦名得胜州。武口,见黄州府黄陂县。○芦州,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一名罗洲,亦曰逻洲,又名伍洲。《舆地志》:子胥逃楚,于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子胥,即覆舟而死。芦洲、伍洲,皆以此名。梁大宝三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文盛克武昌,军于芦洲,即此。《水经注》:汉邾县,故城南对芦洲。又县东三里江中有节度石三,亦作接渡石。相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邾县,见黄州府。
  杨叶洲在县东。旧《志》云:陈侯琐败周将独孤盛于此,即白田洲。又刘即洑,在县东江上。本曰流浪洑,俗讹为刘郎也。
  ○三江口镇县西四十里。《志》云:镇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明初,设巡司于此。嘉靖中革。万历二年,以盗贼出没,乃设三江口营哨守,为武昌蕲黄之保障。○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其地有金牛堆,亦曰金牛冈,镇因以名。旧置公馆及巡司于此,万历初,移治县西北二十里,与三江镇相为应援。又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与江夏县接界,滨江。《志》云:县东一里有金子矶巡司,又东三十里有赤土矶巡司,今革。
  华容镇在县西五十里。旧置镇于此。唐为禅林寺。县东南六十里为武昌镇,又县有鸡鸣关。《志》曰:即孙吴之东宫门。○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刘六等聚乱处。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孙权尝驻兵于此。又县有大小回,乃大江回曲处。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唐元结歌曰: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丛石横大江,人云是钓台。水石相冲击,此中为小回。是也。
  嘉鱼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百八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为沙阳县地,梁又置沙州,州旋废。隋以沙阳并入蒲圻县,后于其地置鲇渎镇。唐因之。南唐改镇为场。保大中,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南有嘉鱼之义云。县无城,编户十二里。
  ○沙阳城在县北。沈约曰:晋太康初,改沙羡曰沙阳,寻复曰沙羡,而改置沙阳县。刘宋元嘉中,属巴陵郡。孝建中,仍属江夏郡。齐因之。梁置沙州治焉,州寻废。隋废沙阳入蒲圻。又有吕蒙城,在县西南八十里石头口,孙权遣蒙征零陵时所筑。《郡县志》云:蒙定荆州,于此镇守。又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鱼岳山在县治西北二里。一名江岛山,下有扬子洲。《水经注》以为山在大江中,误。其西北曰灌矶山,旧临大江,水灌矶石,因名。今去江一里。又百匹山,在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匹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或谓之蒲矶山,又蜀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先主会吴拒操,曾驻跸于此,因名。
  九陇山县南六十里。其山有九陇四合。其西南为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古洞深。又有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接蒲圻县界。○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又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林木常青,亦接蒲圻县界。
  赤壁山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
  ○大江在县西北七里。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县境,又北入江夏县界。今城东北有通江堤,明弘治、嘉靖间筑。县北又有新堤,宋政和、乾道中筑。又有成公堤,一名长堤,元皇庆初,县令成宣筑。盖县北自鱼山驿至洲下夹口,地皆卑下,上流泛涨,辄与蒲圻、咸宁、江夏,均罹水患,堤防至切。明天顺以后,成公堤屡患决圮,不时修筑云。《志》曰:县北有沙阳洲,故沙阳县治也。又有龙穴洲,在沙阳洲下。刘宋景平三年,迎立文帝于江陵,黑龙跃出于此,因名。
  陆水在县西七十里。亦名隽水。出岳州府巴陵县界,径通城、崇阳、蒲圻三县,至县西,入于江。其入江处谓之陆口,亦谓之蒲圻口,俗名陆溪口。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二十年,遣吕蒙等争长沙、零、桂三郡,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二十二年,鲁肃卒,蒙代为汉昌太守,亦屯陆口。二十四年,陆逊代蒙屯陆口,规取荆州之地。后吕岱亦屯于此。蜀汉章武元年,先主东征,陆逊拒之于西陵,孙权复自将屯陆口,节度诸军,是也。《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巴陵,本下隽地也。或谓之渌溪。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余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得渌溪口,盖即陆口矣。汉昌,见岳州府平江县。○石头水,即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大江。《志》云:石头水自岳州临湘县界发源,历蒲圻县北,经莼湖,注大江。今为石头口镇,有巡司,并设水驿于此。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志》云:有河泊所,置于罐仉山下。县东八十里又有五重湖河泊所。又致思湖在县东北八十里,黄冈湖在县西八十里,皆有河泊所司之。又黄石潭湖,在县东二十五里。{艹}湖,《志》云在县西怀仁乡。又蒲圻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艹}湖。○头陀港,在县东三十里,与东南诸湖相灌注,亦设河泊所。
  ○洲镇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洲。今洲水驿,南去县治一百五十里。又县北五里有鱼山水驿。○麻屯口,在陆口东。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其地盖相近。《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志》云:县东有东岭关,滨江,曰务门关。
  蒲圻县府东南三百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百七十里,东至咸宁县百四十里。汉沙羡县地。孙吴赤乌九年,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置蒲圻县,以湖畔多蒲,故名也。晋属长沙郡。刘宋元嘉中,改属巴陵郡。孝建初,改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今县城卑小,编户三十里。
  ○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县白面山前。唐武德中,湖水溢,县圯,徙治凤山监,即今治也。又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志》云:孙权遣鲁肃征零陵时所筑。
  ○蒲首山在县西三十里。《志》曰:蒲圻之首山也。又县南二十五里有白石山,居众山中,独律,距山里许有岩,名白石,泉出岩中,流为白石港。《志》云:白石山北有金紫峰,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峰之冠。○茗山,在县北十五里,产茶。又障山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屏障,接嘉鱼县界。
  南山县南十里。顶方平,谓之大湖坪。其前一峰突出。南去五里为荆泉洞,洞颇深邃,门有六泉,其最名者曰荆泉。又丰财山,在县东二里,形如覆釜。山后有洞,曰迓鼓洞,洞口阔三四尺,入洞口,构梯而下,平坦如沙洲,可容千余人,盖昔人避兵处也。又行将山,在县东北七里,下有行将洞,外窄内宽,相传黄巢乱时,土人曾避兵于此。县东北三十里,又有洪口山,两山对峙,中贯洪沟,即隽水所经也。○竹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西泉山,产竹,下有洞泉出其中,幽深莫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蒲圻河在县治南。发源江西宁州之修水,合通城县之隽水,北流至崇阳,会桃溪水,折而东,又折而西,过荆港北,径治南,又东北流,复折而西北,至陆口入大江。《志》云:荆港即荆泉下流,北入钟潭。县境诸泉,亦多汇北,流入蒲圻河。今县北九十里有蒲圻长河河泊所。○新店河,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溪河,发源临湘县界,入县境,经新店市,入嘉鱼之黄冈湖,至石头口注大江。《志》云:新店镇有将军滩,中有巨石,世传孙权尝磨刀其上。
  蒲圻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由金口入江。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又有盘石湖,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大罗湖,与龙坑、马蹄诸湖、皂潭、黄土潭诸水,互相灌注,入于新店河。县地卑下,西境为尤甚云。○龟坑港,在县西北八十里,县境之水,多由此通大江。
  ○羊楼镇县西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官塘马驿。北一里曰凤山驿。
  咸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兴国州二百五十里。隋为江夏县南境。唐大历二年,置永安镇。杨吴曰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县。宋景德四年,改今名。县未有城,编户十六里。
  ○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又南三里有五轮山,上有腴田,可耕种,利甚博,一名黄茅山。又铜鼓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壁立,昔人避兵处也。○辋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圆曲,如车辋。其相近者又有石门山,矗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县南五十里有峻水岭,与通山县分界。○寓仙洞,在县南三十五里。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洞门高广,中甚深杳。
  ○梓潭湖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有西河,源出峻水岭,其别源出县潜山,至双汊,合流而注梓潭湖。又有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又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株树港,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成山寨在县西五里。周回十余里,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铜盘堤,在县南六十里,有四门,各广二丈,蛮獠尝保聚于此。《志》云:县治西有咸宁驿,明初置。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萧梁置上隽郡,陈置隽州。隋废,以其地入蒲圻。唐天宝二年,开山洞,置唐年县。杨吴改曰崇阳,朱梁改曰临夏,石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为崇阳县。今因之。县治有小石城,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唐年城在县东二里。唐县治此。朱梁初,楚将许德勋破唐将李饶等,掠上高、唐年而归,即此。上高,见江西瑞州府。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又壶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如壶口,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志》云:后汉马援征五溪蛮,至下隽,殁于壶头滩,盖即此。恐误。又东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中有龙岩龙洞。○雨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又灵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亦接通山县境,上有泉。又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
  方山县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悬流,岩壑甚胜,跨蒲圻、临湘二县界。其相近者曰岩头山,有二岩,一曰宝陀,一曰罗汉,俱极幽胜。山周百余里,亦北抵临湘县界。○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咏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龙泉山县西南四十里。周围百余里,山有洞,可容千百人。石渠清映,名曰鲁溪,乡人号为鲁溪岩。岩前产茶甚佳,曰龙泉茶。又茱萸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层峦叠障,势若连云。○弩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吴城港水绕岩下。
  龙头岩县东三十里。中有流泉,萦纡三十里,可供灌溉。又青山岩,在县南二十里,深邃莫测,有泉出石渠间。又南有紫龟岩,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郡志》云:紫龟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回头岭,在县东二十三里,道出通山县。县东九十里有连河岭,道出咸宁县。又有田东洞,在县东三十里,甚深广。又东二十里为白羊洞,跨通山县界,深不可穷。《志》云:县西南六十里。又有赤壁,相传周瑜战处。误也。
  ○隽水在县西四十里,即陆水也。自通城县流入,经县北而入蒲圻县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高视河,在县南五十里,汇山溪诸水,下流入于隽水。又太原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出江西宁州界首山,亦汇诸山溪之水,流合高视河,出青石河而入于隽水。
  崇阳洪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又县西三十里有肥田港,亦曰肥田湖,其西有白泉河、龙坊河流合焉,亦注于隽水。
  龙头河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又有荻洲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许仙岩河,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仙岩下。又柘亭河,在县北二十里,铁束河,在县西八十里,俱汇诸小水入于隽水。又长江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南十五里,又有戴家湖,通吴城港,入于隽水。《志》云:县东五里有小港。又东十里有白石港及罗兜湾,俱汇流入小港,合于隽水。○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浚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县东二十里曰远陂,溉田千余亩。县南二十五里曰华陂,前为史家,亦溉田数百亩。
  ○东关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通城县府西南五百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下隽县地。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镇。宋熙宁中,始升为县。绍兴中,废为镇,旋复为县。今县有土城,编户十五里。
  ○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五百余里,东跨江西宁州,南跨平江县界,有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因名。○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又九峰山,在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南三里又有南山,形如屏障。
  大盘山县东四十里。山岭萦纡广远,因名。又万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又东南二十里有黄龙山,山脉与幕阜相接。○虎岩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深杳,虎穴其中。又县西十五里有白面山。
  ○隽水在县治北。自岳州府巴陵县流入界,经县西南,有修水自江西宁州流合焉。又东北入崇阳县界。○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港,县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又黄沙港,在县西十里,亦合诸溪涧水,至县北十里铁束山下,入于隽水。《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分水泉,亦出黄龙山下,分二流,南流入江西武宁县界,西流入于隽水。
  ○长山寨在县南。南唐置此,以备潭朗。周显德二年,湖南王逵拔鄂州长山寨,是也。
  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浦女}湖,兴之巨壑也。州东南境之水皆汇入焉,而统注于长河。
  富池湖州东六十里。《志》云:自州西之西碎石至三溪,汇上流诸水,经州治南。至此,众流益集潴而为湖,北注于江。《水经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是也。今置河泊所司之。又于湖北置富池驿及富池镇巡司,为滨江往来之通道。○海口湖,在州东北六十里,州北诸山溪之水,汇流所成也,东注于大江。又源湖,在州西北七十里。武昌、大冶二县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入大江。今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州境诸湖得名者凡二十余,而最大者为富池、海口、源三湖。
  长乐堰州北五十里。唐贞元十三年筑。明洪武中重修。民赖其惠。○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永乐间,知州樊继修筑,今亦名樊公堤。又州东北半里有恩波堤,州北二十里有良荐桥堤。
  古龙关州西北三里,旧为屯戍处。元末多事,尝驻兵于此。又黄颡口镇,在州北六十里,向置巡司戍守。
  大冶县州西北百五十里。东渡江至蕲州九十里。隋武昌县地,唐为永兴县地,置大冶青山场院。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大冶县,属鄂州。宋属兴国军。今县无城,编户二十九里。
  ○铁山县北四十里。有铁矿。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又北二十里为白雉山,周五十里,有芙蓉峰、狮子岭、金鸡石诸胜。山南出铜矿。晋、宋已来,俱置铜场钱监,后废。今山口墩,或谓之铜灶,其遗迹也。《一统志》:县东有围炉山,出铁,旧有铁务,今废。又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
  西塞山县东北九十里,连武昌县界。孙策击黄祖,刘毅攻桓玄,皆破之于此山之右。又有回山,其西为飞云三洞,称奇胜。余详见武昌县。○果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环绕如城,一名屏风峡山,又名黄茅尖山。山势峻峭,今有黄茅寨,守此可避寇乱。又东方山,在县北三十里,山连武昌县界,以在武昌东,故名。又凤栖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周三十五里,亦接武昌县界。
  ○县前河在县南。西境诸水,皆汇流于此,潴为金湖,又东六十里入兴国州界,注于源湖。○磁湖,在县东四十里。湖滨有磁湖山,山之右为瑶山,旧有磁湖寨,为戍守处。又华家湖,在县东北四十里。其南为河泾凌家湾湖,皆汇诸山溪水,流入大江。又县东三十里有张家渥,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章山,流入江。自华家湖以下,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黄石港,淳江有黄石公矶。
  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亦名散花滩。又县东三十里有新生洲,以宋绍兴十九年,始有此洲也。
  ○西塞山寨在西塞山北,即道士洑也。《志》云:自县北二十里牛马隘山,连延为章山,自章山以至县东九十里道士洑,脉皆相接。唐曹王皋攻淮西,尝结寨于此,亦名土洑镇。向设道士洑巡司。又县东北四十里有铁山寨,又东九十里为李家港寨。○花油树堡,在县西南六十里猴儿山上,路出江西瑞昌县,为盗贼出没之冲。嘉靖中,立寨守此。隆庆四年,复增设官兵,以为防御。
  通山县州西百八十里。西至崇阳县八十里,东南至江西武宁县二百八十里。唐为永兴县之新丰乡。杨吴武义中,置羊山镇。周显德六年,南唐始置通山县。《宋志》:太平兴国二年,升羊头镇为县,属兴国军。绍兴四年,废为镇。明年,复为县。今县无城,编户六里。
  ○翠屏山县西南一里。苍翠如屏,上有石塔,东西二泉。旧有人居,环绕如城,一名石城。又石航山,在县东二里,绵亘数十里。县南二里为石梯山,北曰罗阜山,高峻出群山之表。○大城山,在县南六十里,高峻环结如城,有四石门,可阶而登。中平衍,广数十亩。又县东六十里,有沉水山,岩谷深邃,人迹罕至。
  九宫山县东南八十里。广八十里,高四十里。相传晋安王兄弟九人避难于此,造九宫而名。一云:山自下而上,高峰九层,故名。又云:山来自南岳长沙九江庐阜九十九峰之数,千岩万壑,崎岖盘折,奇胜非一。宋张道清住此,建钦天瑞庆宫于上。○白羊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兴国州长河之源出于此。
  新开岭县北七里。路出岭下,险峻殊绝。宣德间,凿其巅,为兴国必由之路。又朦胧岭,在县东南二十里,险峻迤逦,道出江西武宁县道。成化间,建朦胧堡于其上。
  石牛潭县东五里,有石涧六十里,下流入于长河。又有界河,在县东六十里,亦东北注于长河。
  附见:
  武昌卫在府治南。洪武中建。又有武昌左卫,在府治西南。武昌护卫,亦在府治南。洪武中,为楚府置。今亦设武昌卫,并设左卫。
  ◇汉阳府东至武昌府隔江七里,西北至安陆府五百六十里,西南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德安府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至京师五千一百七十三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郧国地。战国属楚。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初属魏,后属{曰大},皆为重镇。晋仍属江夏郡初立沔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齐、梁因之并属江夏郡。后周属竟陵郡。隋属复州。大业初,属沔阳郡。唐武德四年,讨平朱粲,析置沔州治汉阳县。天宝初,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建中二年,州废。四年,复置。宝历初,州废,属鄂州。周显德五年,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宁四年,仍废为县。元元年,复置军。绍兴五年废。七年,复置。元至元中,升为汉阳府。明洪武初因之。九年,省入武昌。十三年,复置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前枕大江,北带汉水,大别之险,古今共之。诚鄂渚之翼蔽,而亦荆、郢之藩垣也荆,谓荆州;郢,谓安陆。《形胜考》云:汉阳扼束江、汉,表以大别之山,临高深,其势而险固。国家画郡,与武昌并峙,方七里而近,左右翼蔽以巩磐石,亦宇内所仅见也。王氏有言:鄂州恃汉阳为蔽,汉阳失而鄂不可保。此鲁山、夏口夹江分险而分符作牧也欤。又薛氏云:上游粮饷,由沔而达襄、郢,由而入安、随,汉阳实为喉嗌云宋知汉阳军黄筑城,略云:汉阳之地,南人得之,则恃为捍蔽。孙氏都武昌,使鲁肃守汉阳是也。北人得之,则武昌不能自立。汉阳守臣李恕屡以舟师败鄂人是也。故筑城不惟可以守汉阳,亦所以蔽武昌也。
  汉阳县附郭。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于临嶂山下置沌阳县,后废。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曰汉阳,属沔阳郡。唐初于此置沔州,后废州,以县属鄂州。五代周为汉阳军治。元至元以后,皆为府治。《城邑考》:府城旧周六里,有八门。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坏,寻复修筑。明洪武初,平楚,驾临汉阳,筑城保障,然城垣单薄。嘉靖三年,始议增修,内外皆用砖石包砌。周仅四里有奇,门四:东朝宗,南南纪,西凤山,北朝元,朝元门旋塞。今编户六里。
  ○鲁山城在城东北大别山上。三国时为戍守处,因筑城于此。六朝以来,皆为要地。亦曰鲁山镇城。隋因置汉阳县于山下。或谓今县即鲁山城,误也。
  沌阳城府西六十里临嶂山下。《志》云:晋惠帝时所置也。祝穆云:魏定荆州,屯沔阳为重镇。晋立沔阳县,江夏郡移理焉。永嘉六年,湘州贼杜别将王真袭沔阳,武昌太守陶侃等击却之。建兴初,侃为荆州刺史,屯沌口。明年,移沔江,即沔阳也。亦谓之临嶂城。《水经注》:沔水经沌阳县北,又东径临嶂故城北,其实临嶂即沔阳也。沌阳,亦作沔阳。临嶂,亦作临障。大兴二年,荆州贼杜曾击败州兵,径造沔口。豫章太守周访击之,访进至沌阳,曾败遁。宋齐皆为沌阳县,属江夏郡。梁武帝又尝置沔阳郡。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遣军攻沔阳,拔之。后周亦为沔阳郡。隋初废。
  滠阳城府北四十里,亦安陆县地。晋惠帝时,析置滠阳县。《晋书》:张昌之乱,安陆人多附昌,惟朱伺合其乡人讨之。昌既灭,伺部曲以逆顺有嫌,求别立县,从之。分安陆东界立滠阳县,属江夏郡。建兴初,陶侃屯临嶂,杜将王贡袭侃,侃奔滠中。寻阳太守周访救侃,击贡,走之。滠中,即滠阳也。宋齐皆为滠阳县,属江夏郡。萧衍举兵襄阳,克郢城,汝南民胡文超起兵于滠阳以应衍。后周时,县废。郢城、汝南,俱见前江夏县。
  却月城在府治北六里,与鲁山城相对,形如却月。后汉末,黄祖所守处。建安十三年,孙权夺沔口,攻屠其城。《水经注》:鲁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偃月城。又《沔阳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晋元兴初,桓振据江陵,遣其党孟仙图据鲁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垒,是也。《元和志》:却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一里八十步,高六尺。又马骑城,在却月城西二里,周五里,高丈余。今长棚冈,其故址也。又府西四十五里有汉阴城,以汉阴山而名。皆当时屯兵处。○梁城,在府城东北。《南史》:梁武自襄阳趣建业,邓元起会大军于夏口,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今大别山横顶城,即其旧基。又有萧公城,在府西北五里,相传梁武筑城于此。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之右。一名鲁山,一名翼际山。东南有事,此为重镇。今详见名山大别。○凤栖山,在郡治后,今郡城环其上。其迤西之山,亦曰鲁山。《志》云:郡城东北有吴王矶,一名禹功矶。吴魏相持时,皆以沔口为重镇。吴守此矶以为险固,有铁门关在其旁,又有洗马洞及磨刀洞,相传以关壮缪得名。《志》云:铁门关,在今汉阳县治东北二里。
  汉南山府西二十里,汉水之南。有三峰并峙,一名三山。又汉阴山,在府西四十五里,汉水北,一名马鞍山。○湖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其形如盖,南临汉水,西带太湖。
  临嶂山府西六十里。层山临江,盘基数十里。晋于山下置沔阳县。宋绍兴四年,岳飞击贼曹成于汉阳,平之,移师次临嶂。咸淳中,德安府尝迁治此。今亦名城头山。山南有峰曰乌林峰,俗谓之赤壁,盖传讹也。○百人山,在府西南七十里,相传周瑜与黄盖诈曹公,大军所起处也。南滨江,有百人矶,今置巡司于此。又大军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府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小军山,昔吴魏相持,陈兵于大小两山之间,故山以大小军名。《志》云:府西南八十里,有尉武山,相传唐武德初,尉迟恭与朱粲战处。
  香炉山府西九十里。以形似名。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一统志》云:即此山也。又九真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山周百里,高峻纡回。唐咸通中,改名仙潜山。《舆地纪胜》云:即五藏山也。有九泉,皆清澈。
  ○汉水在城北三里。自沔阳州景陵县界,东流入府境,经汉川县,南流至此,又东与大江会于大别山北,其地名汉口。《志》曰:汉水与水合流入江处也。山阴石上有石穴二处,谓之锁穴。孙权攻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拼闾大绁系石为丁。晋王伐吴,吴人于碛险要害处皆以铁锁横截之,即此穴也。晋永嘉五年,石勒渡沔,寇江夏,拔之,进屯江西。时江夏郡治安陆,江西,即汉水东矣。今城东有渡,亦曰汉阳渡。胡氏曰:汉水入江处,谓之汉曲。又即春秋之夏。《堤防考》:汉口北岸十里许有襄河口,旧时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折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竟从此下,而古道遂淤。襄河者,汉水自襄阳来也。余详川渎异同。
  江水在府城东南。上接潇湘洞庭诸水,入府境一百五十里,自大别山东而合于汉江,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府界。《志》云:烟波湾,在城东北三十里,旁有里曰烟波里,今土人谓之白沙湾。元至正九年,蜀江大溢,浸汉阳城云。
  沔水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襄水,南入大江,又东北与汉水合流。祝穆曰:三国以前,书传多称汉,不言沔。三国以后,多称沔,不言汉。先儒疑汉沔为一,然今二水源流不同,惟《书》疏引应劭云:沔水下尾与汉合,乃入江,为得其实。然考襄水在沔阳,亦即汉之支流耳。又有南沔,《志》曰:夏水入沔之后,兼流至汉阳,谓之南沔。
  沌水在府西南四十里,有沌口。《水经注》:沌水南通沔阳之太白湖,湖水东南流径沌阳县,注于江,谓之沌口。范成大曰:自石首县舟行一百七十里,至鲁家洑,自鲁家洑入沌。沌者,江旁枝流,如海之,其港仅过运河,两岸皆芦荻,支港皆通小湖,故为盗区,客舟非结伴不可行。张舜民曰:自沌口至下港五十余里,下港故镇,南对金口。金口在鄂州西南,金口之下即窦家沙。江之西岸有沌口。晋永嘉末,荆州刺史王澄以杜等乱,弃州东下。别驾郭舒力谏,澄不从,舒因留屯沔口。建兴初,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沌口。陈初,侯安都攻王琳,围其郢州,琳自湘州至口,安都乃释郢州围,留沈泰一军守汉曲,而悉众诣沌口。琳据东岸,安都据西岸,及战,为琳所败。又光大中,华皎以湘州降周,引周兵与陈将吴明彻等战于沌口,周军大败,是也。水,在大江南岸,其入江之口,正对北岸大军山。沌,读曰篆。《志》云:县西四十五里有直阳港,与沌水合流。又县西南二十里有永济港,南入江。
  沦水府北二十里。自德安府孝感县流入,与黄陂县接界,通大江。宋咸淳末,蒙古将伯颜陷郢州,谋渡江。宋军分据要害,军不得进。其军将马福言,沦河口穿湖中,可从阳逻堡西沙芜口入江,伯颜乃进围汉阳,声言取汉口渡江,而乘间遣奇兵袭沙芜口,夺之。因自汉口开坝,引船入沦河,转沙芜口以达江。而以数千艘泊沦河湾口,屯骑兵于江北,招阳逻堡。盖夏口未可遽越,取间道以出不意也。沙芜口,见黄陂县。阳逻堡,见黄冈县。
  滠水府北四十一里。本水分流。《水经注》滠水上承沔水于安陆县,误为沔也。下流东经滠阳县北,合沦、索二水,东南注于江。其入江之处,盖在黄陂县界。
  太白湖府西百里九真山之南,西南接沔阳州界。一名九真湖,一名白湖。周二百余里,春水泛溢,与杨孟池、新滩、马影、蒲潭、沌河,合而为一,冬涸始分。郡境诸湖,太白为最大。又郎官湖,在府城内,旧名南湖。李白与尚书郎张谓共泛于此,因改名焉。汇城中诸水,南达于江。正德以后,仅同沟洫,由是水无所潴,横溢为害,城屡为所圮。又太子湖,在府南十五里,相传以昭明太子得名。又府西南五十里有刀环湖,以形似名也。○桑台湖,在府西北三十里。又马影湖,在府西五十里。蒲潭湖,在府西南六十里。新潭湖,在府南百二十里。旧皆掌于河泊所。今马影湖所废,余如故。《志》云:汉阳县治南有长江河泊所,治北二十五里有三沦湖河泊所,西二十五里又有平塘湖河泊所,今皆废。
  ○蔡店镇府西六十里。宋末,蒙古陷郢州,伯颜引兵至蔡店,大会诸将,刻期渡江,遣人观汉口形势。时宋将夏贵以汉鄂舟师,分据要害,军不得达,乃由沦河间道而前,是也。明初,为蔡店巡司。正德初,郡守蔡钦改浦潭水驿为马驿,并置于此,民以为病。嘉靖二十三年,革蔡店驿,而巡司如故。《志》云:蔡店驿在府北六十里。○新滩镇,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有巡司。又有汉口镇巡司,置于府北三里之汉水南。又沌口镇巡司,置于府西南三十里之沌口,与百人矶巡司,皆为县要隘。《志》云:百人矶镇,在府南六十里,今迁置巡司于东江脑。
  铁钱监在大别山下,地名静江营。宋绍熙二年置监,元废。又牧马废监,在府西南十五里。宋乾道四年,置于龙冈嘴,元废。又城中旧有凤栖驿,城北原有临川驿,皆废。
  汉川县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沔阳州景陵县百五十里,北至德安府云梦县九十里。汉安陆县地。梁为梁安郡地。西魏改曰魏安郡,兼置江州,寻改郡曰川。,音。后周置甑山县。建德二年,州废。隋初,郡废,以县属复州。大业末,县废。唐武德四年,析汉阳县置川县,属沔州。宝历中,州废,县属鄂州。五代周改属安州。宋初曰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属汉阳军。熙宁四年,废为镇,属汉阳县。元初,复故。绍兴五年,又废。七年,复置。元因之。今县无城,编户二十里。
  ○甑山城县东南十里。《晋书》:朱伺为杜曾所败,自扬口垒就王廙于甑山。甑山城,盖廙所筑,以山为名。梁置甑山县,为梁安郡治。西魏为魏安郡治,兼置江州。废帝钦二年,改曰沔州。后周天和二年,与陈人交恶,沔州刺史裴宽谋益戍兵,并迁城以避之,未果。陈将程灵洗引舟师乘水涨,奄至城下,攻拔之。寻复为周所得,州废。陈大建十二年,周司马消难以鲁山、甑山二镇来降。十四年,隋将元景山出汉口,遣别将邓孝儒攻甑山镇。陈将陆纶以舟师赴救,为所败。于是口、甑山、沌阳守将皆弃城走。隋初,属复州。炀帝时,属沔阳郡,后废。扬口垒,见景陵县。
  川城在县南四十里,山下。《志》云:唐武德中,置县于此。又县西北三十里大赤乡有旧县城,俗呼金鼓城。《魏志》:曹操乌林之败,鸡鸣出走,至大赤,天曙。即此。五代间,县移治此,即今刘家隔之地也。元至元二十二年,又移今治。○和公城,在县东北十七里,后周所筑。隋末,贼董道冲作乱,和操拒之于此,因名。又县南五里有梁褒城,后周宣政中所筑也。土人梁褒主之,因名。其旁有钟离城。又南十里有郝城,皆后周时所筑,以主者之姓为名。《志》云:鸡鸣城,在县西百里,相传曹操败乌林时,筑此城以驻兵,闻外军将至,伪作鸡鸣而遁。俗名张家城。
  ○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传》定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是也。东晋初,王廙刺荆州,为杜曾等所拒,退保甑山。竟陵内史朱伺御曾于扬口,战败,就廙于甑山,即此。
  阳台山县治南一里,下有阳台渡。《隋志》:甑山县有阳台山,俗讹曰羊蹄山。陈光大初,周沔州刺史裴宽请迁城于羊蹄山以避水,即此。治西有山曰伏龙山。又内方山,在县南六十里。或以为《禹贡》内方,误也。○高观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耸可以望远。又东南五里有马城山,山下有马城铺。
  ○汉水县西南十里。自景陵县流入界,又东入汉阳县界。《水利考》:汉江入县境,分二流:一由张池口经县南,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境内无水患。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县北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十五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故水多壅滞于钟祥、竟陵间,而刘家隔之舟舶不得通于汉川。隆庆中,急议开浚,故道复通。议者谓竹筒一河,上接汉流,下通汉口,真如咽喉之不可一日或塞也。
  水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随州大洪山,经德安府及云梦县,流入县界,过县北,至此,入于汉水,谓之口。晋建兴元年,陶侃为杜曾所败,将奔口。又侃以荆州刺史讨灭杜,左迁广州,其将吏郑攀、马隽等不能平,帅众徙屯口,是也。《水经注》:水过安陆县而东南流,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又《汉水记》:自汉口入二百里得口,有村,又三百里得城,即今德安府治。○臼水,《志》云:在县南七十里,自沔阳州流入界,东出沌口,其支流经凤凰山为系马口,入臼子河,与沌水合,今水道已塞。惟春夏水泛,可通舟楫。又《志》云:凤凰山在县南六十里,系马口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安汉湖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冈下湖。又县南七十里有却月湖,首尾迂直,形如却月,因名。又有沉下湖,在县西南九十里。县境诸湖凡数十,此其著者。《志》云:安汉湖、沉下湖,与县南二十五里之上零残湖,各有河泊所领之。小理潭,在县西南百里,汉水所注也。又麻埠港,在县东南五里,即汉水支流,下流仍合于汉水,夏秋泛涨,可通舟楫。
  鸡鸣汊在县西百二十里。元末,徐寿辉作乱,宽彻普化镇武昌,遣其子引舟师攻之,至鸡鸣汊,水浅舟滞。寿辉将倪文俊以火筏尽焚其舟,即此。
  ○刘家隔县北三十里。地当四达之冲,商泊辐辏,盗贼恒出没其间,防御孔急。宣德六年,设巡司戍守。正德十四年,设郡丞于此,掌捕盗贼。寻以邑丞代之。又税课局亦设于司西。《志》云:县旧有三汊驿。正德初,郡守蔡钦改置于此,曰刘家隔驿。自驿而东至布政司一百五十里。
  同冢县西百四十里,一名疑冢。俗传曹操败于乌林,伪作此冢。正德中,群盗丘仁等哨聚于此。盖县境当汉沔之间,湖泊辽旷,萑苇蒙密,奸宄易以藏匿,而同冢出没尤便也。○戍子圻,在县西南十五里,相传关羽驻兵处。
  附见:
  武昌右千户所在府治南,又有后千户所在府治西,正统十三年,自武昌府徙置于此,仍隶武昌卫。
  ◇黄州府东至江南安庆府八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南寿州五百八十四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武昌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德安府三百里,西北至河南信阳州五百六十里,北至汝宁府光州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五十里,至京师四千九百九十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时为邾国,后为黄国之境黄国,见河南光州,楚灭黄而并其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为西陵县、邾县地。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刘句曰:北齐于故西陵城西南别筑小城,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罢州。后周复置。隋开皇五年,改黄州。大业初,改永安郡。唐复为黄州。天宝初,改齐安郡。乾元初,复曰黄州并治黄冈县。中和初,徙治邾城,仍曰黄冈。宋因之《一统志》:宋又迁州治于江滨,即今府治。元为黄州路,隶河南行省。明为黄州府,改属湖广布政司,领州一、县八。今仍曰黄州府。
  按:府境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当春秋时,楚得其地,而陈、蔡之势盛矣。及吴、魏相攻,互为重地。满宠豫西阳之备,而吴主彻师;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吴志》:赤乌八年,陆逊城邾。及东晋之初,而邾城为蛮左所据。陶侃镇武昌,议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镇之。侃乃曰:我所以设险守御,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若制驭失宜,必引敌入寇。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亦何益于江南?后庾亮以毛宝等守之,果败殁于石赵。说者曰:时有难易,势有缓急,非可概论也。当六朝之际,五水群蛮,薮聚于此,山川篎结,难驯易扰,江左视之,隐若一敌国云。隋、唐以来,江淮用兵,蕲、黄恒为要会。唐兴元以后,淮西多故,蕲、黄往往被兵。宋之季也,蒙古之师,多道光、蔡窥五关,而长江之险遂与敌共。盖五关者,所以遮蔽江汉,咽喉淮、汝,为南北之要冲者也。五关失而敌人乃问渡于江滨矣。叶氏曰:孙氏以江北守江,而不以江南守江,故邾城之置戍切。真氏曰:蕲、舒、黄三州之北,有大山绵亘八百里,俗呼为西山。邾城在山之南,东晋时,密迫群夷,所以不可置戍,与今不同也。薛氏曰:淮东之地,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无水隔者,独邾城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硖二路耳。五关守,不特黄、蕲有所依蔽,而舒、鄂之间,亦有唇齿之卫矣。顾可使贼入其郊,恣荼毒焉,为东西数千里之患哉!
  黄冈县附郭。汉邾县,属江夏郡。后汉及三国吴因之。晋初,属弋阳郡,寻属西阳国。咸康三年,豫州寄治于此。寻陷于石赵,县废。唐中和三年,迁黄州治此,附郭县亦移治,仍曰黄冈。今编户八十六里。
  ○邾城今府城也。《水经注》:楚宣王伐邾,徙其君于此,因名。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汉为邾县。三国初属魏。吴赤乌二年,陆逊拔邾,筑城置戍,以为重镇。晋亦为邾县。咸康中,豫州寄治于此,刺史毛宝与西阳太守樊俊共镇此,为石虎将张格所陷,自尔丘墟。城南对芦洲,今武昌县界也。唐末始为州治。今郡城,明初因旧址改筑,南去故城二里许,西近大江,东滨湖泊,常有涨溢之患。永乐、正德间,屡经修葺,周九里有奇,门四:东清淮,南一字,西清源,西北曰汉川。
  黄冈故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邾县地。萧齐置南安县,并置齐安郡治焉。北齐兼置巴州。陈大建五年,西阳太守周炅败齐将陆骞,克其巴州,是也。州寻废。后周改置弋州。隋初州郡俱废。开皇五年,置黄州。十八年,改县,曰黄冈县。大业初,为永安郡治。唐黄州亦治焉。今亦谓之旧州城。《寰宇记》以为邾城,误矣。《括地志》:邾城在州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
  西陵城在府东北百里。本楚之西陵邑。《史记》:楚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我西陵。或以为即此。汉置西陵县,江夏郡治焉。后汉因之,又章帝封阴堂为侯邑。晋初,属弋阳郡,后属西阳国。宋属西阳郡。萧齐为郡治。梁、陈因之。后周废。
  西阳城府东南百三十里。汉县,属江夏郡。三国魏以为重地。黄初中,吴阳言欲猎江北,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先为之备。吴主闻之而退。晋初,弋阳郡治此。惠帝分弋阳郡为西阳国,江左改国为郡。宋元嘉末,元凶劭弑逆,江州刺史武陵王骏方讨西阳蛮,遂建义东下。升明二年,沈攸之举兵江陵,东下夏口,遣其别将公孙方平据西阳,豫州刺史刘怀珍遣建宁太守张谟击走之。既而黄回将台军西上,至西阳,氵斥流而进是也。隋郡县俱废。《南史》:汉和帝永元末,巫蛮反,讨平之。徙置江夏,为西阳蛮。晋怀帝初,西阳夷始寇江夏,自是蛮祸日炽。
  木兰城府西北百五十里。萧子显《齐志》:木兰县属安蛮左郡。梁曰梁安县,置梁安郡。又置北江州,治鹿城关,后入于东魏。高齐改置湘州,后亦曰北江州。隋初,别置鹿城县,继而州县俱废,改梁安县曰木兰县,属黄州。唐省入黄冈县。○永安城,在府北十里,俗讹为女王城。楚黄歇常都此。齐安志曰: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云。梁置永安县,兼置永安郡治焉。北齐、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又以县省入鹿城。唐时,故城犹存。兴元初,江西节度曹王皋遣其将伊慎败淮西李希烈将杜少诚于永安,即此。
  齐兴城在府北。萧齐永明三年,置齐兴郡,治绥怀县。永泰初,奉朝请,邓学以齐兴降魏,即此。后周废。胡氏曰:齐兴在西阳、弋阳二郡间。又《五代志》:黄冈县界旧有边城郡。梁普通二年,边城太守田守德降魏,魏置西豫州授之,盖在此。
  ○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今亦名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向有赤壁矶巡司,今革。○孔子山,在县东百里。俗传孔子自陈、蔡适楚时登此,盖传讹也。又崎山,在府东北百二十里,有大崎、小崎,两山连秀,为郡胜概。
  华山府西北百二十里,近阳逻镇,俯临江滨。其东有武矶山,亦临江,相传黄祖屯兵阳逻,武其上。又龙冈山,在府北百二十里,山形蜿蜒。麻城县诸山与此分脉。其旁有木斛山,亦高峻。又五头山,在县北百八十里,有五峰高耸。
  ○大江在府城西。自武昌府江夏县流入黄陂县界,至赤鼻矶南过蕲水县而入蕲州界。《志》云:府西三十里有三江口,大江受汉水势益盛,分三路而下,至此合为一。梁大宝二年,侯景西侵郢州,军至西阳,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夹江筑垒,为文盛所破。今详见武昌县。
  巴河在府东四十三里。出蕲水县之板石山,西南流注于江,为巴河口,亦曰巴口。刘宋元嘉末,沈庆之讨五水蛮,常屯此。又萧齐末,萧衍围郢城,东昏侯使军主吴子阳等救郢,进屯巴口。梁末,邵陵王纶为湘东王绎所逼,自郢州奔武昌,匿岩穴中,其长史韦质等迎纶营巴水,稍收散卒,屯于齐昌。陈大建五年,别将黄咏攻齐昌,克其外城,齐将陆骞驰救,出自巴、蕲,为陈西阳太守周炅所败。巴、蕲,盖巴水、蕲水间也。《水经注》:巴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南,历蛮中而入于江。吴时,立屯于水侧,引水溉田。北齐置巴州,盖因巴水为名。雩娄,今江南寿州霍丘县下灵山,亦曰大别山,亦曰巴山。
  举水在府西。源出麻城县龟峰山,流入境南,注于江。《水经注》:江水,东过邾县南,东径白虎矶北,又东径贝矶北,又东径黎矶北,北岸有烽火洲,即举洲也,北对举口。梁大宝元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军于贝矶。景将任约守西阳,帅水军逆战,文盛大破之,进军大举口,即举水之口矣。
  高岸河在府西北。自河南光山县发源,南流至麻城县东南,入长河,注于大江。○界河,在府北。出河南光山县之白沙关,南流至双城镇,东流河直下官渡,至感化河,通樟松湖,至团风口,达于江。《志》云:感化河在县北百五十里,自罗田县境流入。又有道观河,在县北百二十里,源出崎山,经龙冈山南,注于鲍湖。虽有灌溉之利,亦多暴涨之患。皆南注于江。
  樟松湖府北百里。府北百六十里有紫潭,上流会麻城诸水,通樟松湖,亦曰紫潭河。又团风湖在府西北五十里,府北九十里有竹根潭,与樟松湖俱达团风口,注于大江。○零残湖,在府北三十五里。又北二十五里有鲍湖。又长河湖,在府北九十里,一名旧州。长河旁有石头潭流合焉。又安仁湖在府北八十里,黄汉湖在府北百三十里,俱汇流至团风口,达大江。又滠湖,在府南四十里。府东十五里又有王九塘湖,东南三十里有沙湖,府东八十里又有马家潭,皆通巴河口,注江。境内诸河湖皆有河泊所掌之。
  新生洲在府西九十余里。亦曰新生矶。宋景定元年,蒙古忽必烈解鄂州之围而北,留张杰等作浮桥于新生矶,以待湖南兀良合台之兵,是也。其相近者即峥嵘洲,见武昌县界。○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宋夏竦守黄州,凿水入陂以藏舟,故名。又长圻澳,在府南二里。旧立馆驿,为过客游憩之所,名曰东馆。
  ○鹿城关在府西北,近木兰故城。魏收《志》:梁置北江州,治鹿城关。是也。今废。○大活关,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一作大治关。魏收《志》:梁武置湘州,治大治关,领安蛮、梁宁、永安三郡。高齐时,置戍于此,曰大活城。隋唐间为大活关,东北至河南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德安府礼山关百里。又白沙关,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即麻城五关之一也。今详见麻城县。
  齐安寨在府北。《九域志》云:黄冈旧有齐安镇,梁大宝二年,侯景将任约与湘东王将徐文盛相持于武昌,约分军袭破定州刺史田祖龙于齐安,即此处。或曰故齐安郡治也。又有镇淮寨。宋端平二年,孟珙屯黄州卢,军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寨,以处诸军云。今府城西有齐安驿。又李坪驿,在府北五十里。
  阳逻镇府西一百二十里,与江夏分界。相传三国时先主约孙权拒操,旦夕使人于此逻吴兵之至,因名。宋人置堡于岸,陈船江中,以遏渡口。其地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北拒五关,诚要害处也。开庆元年,忽必烈渡淮,得沿江制置司榜文云:闻北兵议取黄陂,民船系筏,由阳逻堡渡,会于鄂州。忽必烈喜,遂如其言。至黄陂,渔人献舟为导,至阳逻堡。堡南岸即江浒黄州,官军方以大舟扼江渡。董文炳曰:长江天险,宋所恃以为固,宜夺其气。直前搏战,官军大败,遂帅诸军渡江,围鄂州。又咸淳十年,伯颜以舟师攻阳逻堡,不克。谋于其党阿术曰:彼谓我必拔此方能渡江,此堡甚坚,攻之徒劳。乃命阿术夜以铁骑泛舟直趣上流渡江,为捣虚之计。阿术遂循岸西上,逆流二十里至青山矶,遥见南岸多露沙洲,即登舟指示诸将径渡。宋军与战于中流,败却。阿术遂登沙洲,转战至鄂东门,还报伯颜。伯颜大喜,挥诸将急攻阳逻。夏贵方救阳逻,闻阿术飞渡,遂遁去。今为阳逻驿,并置阳逻镇巡司于此。又有城林铺,在阳逻东十里。《志》云:其地有大乘山土城。
  团风镇府西北五十里。亦曰团风口,滨江要地也。正德中,刘六等倡乱于阳逻驿及团风镇,今有团风镇巡司。又李坪驿,在府北五十里,即{艹类}草坪也。贾似道自汉阳移军黄州,至{艹类}草坪获蒙古俘卒。一云:{艹类}草坪在府西百余里。○马栅,在府西北。梁大宝初,邵陵王纶屯于齐昌时,侯景将任约寇西阳武昌。纶引齐兵,未至,移营马栅,距西阳八十里,任约遣骑袭纶,纶败遁。胡氏曰:西阳,即今黄州治。似误。
  麻城县府西北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光山县二百里。汉邾县地。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麻城,属黄州。《志》云:城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大业中,属永安郡。唐武德三年,于县置亭州。八年,州废,仍属黄州。元和三年,省入黄冈县,寻复置。宋因之。端平中,移治什子山。元复旧治。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一百二十里。
  ○北西阳城在县西北。梁置县。陈省,改置定州。后周曰亭州。隋州废。唐初,置亭州于麻城,析置阳城县。武德八年,复省入麻城。○建宁城,在县西。宋置建宁左郡。大明八年,省为建宁左县,属西阳郡。齐、梁复为建宁郡。后魏因之,领建宁县。《隋志》:麻城有建宁、阴平、定城三郡。开皇初,与亭州俱废。
  蒙龙城在县北。梁天监十三年,司州蛮田鲁生及弟鲁贤、超秀来降,以鲁生为北司州刺史,鲁贤为北豫州刺史,超秀为定州刺史。魏收《志》:南定州治蒙龙城,领弋阳、汝阴、安定、新蔡、北建宁诸蛮郡。《水经注》:举水西北流经蒙笼城南,梁定州治。又西南径湖陂城东,梁司、豫二州治。天监十四年,超秀复以定州降魏,后复入于梁。大宝初,定州刺史田祖龙欲以州迎邵陵王纶,不果。陈大建五年,田龙升以州叛降,齐诏周炅讨平之。于是尽复江北之地。隋开皇初,州废。
  赤亭城在县东南十里。有赤亭河。宋元嘉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十八县,赤亭其一也。亦为赤亭蛮,西阳五水蛮之一。齐东昏之末,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入寇,建宁太守黄天赐与战于赤亭,败绩。○岐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岐亭县,亦蛮县之一也。今为岐亭镇,旧与黄冈、黄陂连界。明时嘉靖中,议设郡丞于此,防御寇盗,并伐石城,寻建黄安县而止。
  竹敦城在县北。梁天监三年,元魏取三关,诏遣马仙卑筑竹敦、麻阳二城。时司马悦为魏司州刺史,镇义阳,攻竹敦,拔之。胡氏曰:皆今麻城县地。
  ○龟峰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嵯峨,上有白黑二龙井,即举水之源也。一名龟头山。又县东北三十里有柏子山,《春秋》定四年,吴楚陈于柏举,盖合柏山、举水而名。《元和志》县东南八十里有龟头山,即春秋时之柏举也。岩石洞壑,种种奇胜。唐太宗常驻跸于此。○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山势峻耸,如雄并立,登之可以望远。有龙井引流,可以溉田。又有五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五峰攒聚,蜿蜒如龙,中有兴福寺。
  什子山县东八十里。有数峰排列,高耸干云。宋端平间,徙县于此,因山为险也。又县东百二十里有九歇山,山势险阻,石径曲折,登者必纡回而上。《志》云:县东南十五里,又有四望山,峻险难登,自上而望,四远皆见。又县东四十三里有白额山,岩高耸,其上如额。
  木陵山县西北八十里。树木森密,冈陵隐蔽,邑之望山也,上有木陵关。又阴山,在县东北六十三里。萧梁时,尝侨置阴平县于山下。其上有阴平关。《志》云:县西北八十五里有三角山,以三峰峙立也。又有老君山,在县北八十里,峰峦特兀,俗以为老聃隐处。
  万松岭在县西百里。宋县令张毅夹道植松万株,立亭其中,号万松亭,适当关山往来之路。又春风岭,在县治东,自新息渡淮,道由此岭。新息,今汝宁息县。
  ○举水在县东。源出龟峰山,西北流又折而东,南入黄冈县界,南流注于江。《水经注》: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经蒙龙城南,又西南径湖陂城,又东南历赤亭下,为赤亭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洲,即春秋时之柏举云。今湮。
  县前河在县治南。源出河南光山县境之黄土关,至县东南,下流入黄冈县之长河,出团风口,入江。《水利考》:县前河汇东北二境之水,恒有暴溢之患。弘治以来,漂溺不时,议者以为开新河,固旧岸,庶几可为永利。又界河,在县北,源出光山县界虎头关,经阴山下之抵枣林,至三家湾而合县前河。又县北七十里有白塔河,县西三十三里有浮桥河,县西七十里有松溪河,流合县西南七十三里之岐亭河,皆汇于县前河。○阎家河,在县东五里,源出河南固始县石门山,下流亦入县前河。又高岸河在县南十里,又南十五里有麻溪河,皆流入县前河。
  义井河县东百里。源出固始县界,流入黄冈县之巴河,达大江。又义州河,亦在县东百里。《通志》:后周以史宁为东义州刺史,盖治此,有故城。去县八十里,河因以名。下流达于巴河。○沙河,在县西百十里,源出光山县界,流入黄冈县之紫潭。又有东流河在县西百里,亦出光山县,流入界,下流注于紫潭河。《志》云:县西六十里有螺敷潭,下通黄冈县之长河湾,环如螺。又有白果泉,亦曰白果河,在县南三十里,源出罗田县,沿梅家市入县前河。
  ○虎头关县东北七十里,接河南商城县界。宋淳六年,蒙古将史权攻虎头关,拔之,进至黄州。又开庆元年,忽必烈会兵渡淮,趣大胜关,分遣张柔趣虎头关,败宋兵于沙窝,复进破守关兵,关遂陷。今有虎头关巡司。○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接光山县界,形势耸峭。宋嘉定十四年,金将仆散安真侵宋,自息州军于七里镇,败宋兵于净居山,追至洪门山,夺栅而进。宋将保关不出,安真分左右军,登山巅下瞰,守关者夺气,遂溃。金人遂南入梅林关,陷麻城,抵大江,黄、蕲相继涂炭。盖关为郡境北门也。又白沙关,亦在县北九十里,西至大胜关六十里,东北至光山县百四十里,与黄土关密迩,峭险壁立,登者委折而上。萧梁置沙州,治白沙关城,领建宁、齐安二郡。正监二年,将军吴子扬与魏将元英战于白沙,败绩。其地遂入魏,魏亦置州于此。后周废州而关仍旧。宋时亦为戍守重地。一云关在黄陂县北三十里,误。
  大城关县北九十里,接河南罗山县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即此。又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北望二十里皆见。后魏任城王澄遣长风戍主奇道显,破梁阴山戍。又宋嘉定中,金人破黄土、白沙关,亦由小径犯大城,入关内,趣阴山关,遇宋游兵,径前接战。金人疑有伏,引却。又有修善关,亦曰修善冲,在大城关旁,俱宋戍守处。
  木陵关在县西北木陵山上,北去河南光山县一百三十里。《元和志》谓之穆陵关,南北代时戍守处。梁普通中,夏侯夔攻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陈大建中,定州刺史周炅击叛将田祖龙,祖龙使其将高景安军于木陵、阴山,皆为炅所破。唐元和中,鄂岳帅李道固出木陵关讨吴元济。宋嘉定中,金人围光州,犯五关。木陵,即五关之一也。《宋史》:李常奏复五关,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敌岂能遽入乎?明嘉靖间,道臣熊吉议曰:麻城北接光、汝,山谷盘阻,为四固之区,奸宄凭为窟穴。昔人据地设险,五关为最要。唐李道古乘五关而元济诛,宋李修五关而女真遁,元忽必烈、张柔入五关而鄂州震。昔人谓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而守淮之要在五关也。今亦见光山县。
  长岭关县北百里,北至河南商城县百二十里。嘉靖中,盗起西山九龙湾,议建军营于此。寻革。又有铁壁关,在县西四十里,亦设险处。嘉靖中,议置戍兵,以遏群盗。今为鹅笼山巡司。又有双城镇巡司,在县北百十里。宋《九域志》:县境又有永宁镇。
  黑石寨县西北八十里,亦抵光山县界,其相近者,有康寨,下有包家庄。又台山寨,在县西百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侵宋淮西,命董文炳取台山寨。《元史》:郑鼎从世祖南侵,初破大城关,继攻台山寨。是也。东馆驿在县东,今废。又县西三十里有中馆驿,西七十里有西馆驿。
  黄陂县府西二百四十里。南至汉阳府九十里,西北至德安府孝感县百里。汉邾县地。后汉末,刘表以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晋、宋因之。高齐于镇置黄陂县及南司州。后周改曰黄州。隋初因之。大业初,移州治黄冈,改曰永安郡,县属焉。唐武德三年,置南司州。七年,州废,仍属黄州。宋端平中,移治鄂州青山矶。元复旧治。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四十六里。
  ○黄城今县治。陈大建五年,伐齐,克黄城,以为司州,治安昌郡,即此。后周改黄州。隋开皇初,以安昌郡省入。县西一十三里有石阳城,亦名石梵。汉建安十五年,曹操使夏侯尚、文聘围江陵,又遣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为江夏太守。其后孙权以五万众围聘于石阳,不克而还。石梵,盖与沔口相近也。《县志》云:在县北十五里。又吴主权嘉禾三年,陆逊自襄阳引退,潜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沈约曰:江夏曲陵县本名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曲陵。刘宋孝建初,改属安陆郡。太始六年,并入安陆县。梁元帝都江陵,魏人来侵,梁使王琛于魏,至石梵未见魏军,以告魏兵至者为妄,即石阳也。《元和志》:石阳城,一名西城。刘句曰: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唐初,置南司州治此。今亦曰南司州城。近《志》云南司州城在县北,误也。或曰:今县城,唐贞观初所徙。《邑志》云:县旧无城宇,唐宋以来,迁徙不一矣。
  武城在县东南。亦谓之武口城。《水经注》:武水南至武城,入大江。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齐永元末,萧衍自襄阳攻郢城,东昏侯使吴子阳赴救,子阳自巴口进军武口。又梁湘东王绎发兵江陵,声言援台城,军于郢州之武城,淹留不进,即此。又有渔湖城,与武口相近,吴子阳军武口,萧衍命军主梁天惠等屯渔湖城,唐修期等屯白阳垒,夹岸待之,是也。又县东南十五里有冶城,相传梁武帝举兵东下,将攻郢城,修战守之具于此。
  滠口城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江水径鲁山南,左得湖口水,又东合沟口水。胡氏云:滠口在武口之上,对岸即夏浦。陈大建五年,郢州刺史李综克齐滠口城。唐天复三年,杨行密遣将李神福围鄂州,州帅杜洪求救于朱全忠,全忠遣兵屯滠口,为洪声援是也。
  ○横山县北二十里。山势突兀,断石为堑,横立如障。又北十里为伏马山,高岩崔嵬,石磴萦绕,马不能进。○木兰山,县北七十里黄冈。有木兰县,盖以此山名。又北三十里有金鼓山,丹崖壁立,秀拔云表。又北十里为小尖山。又十里为嵯峨山,皆以高秀而名。又县东一里为鲁台山,下有鲁台潭,其深莫测。
  甘露山县东十五里。峰峦叠出,林木郁然,相传旧有甘露降此。又东十五里有大阳山,峰高地迥,日出照曜,因名。○大陂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陂,溉田百顷,或谓之九十三里陂。正德中,刘六等啸聚于此。
  ○大江县西南六十里。自武昌府江夏县流经县境,又东接黄冈县界。
  滠河县西南四十里。亦曰滠口,滠水入江处也。自德安府安陆县流入境,又经汉阳府之废滠阳城北,东南流为滠口。县北十五里有石港河,发源县西北八十里广山,下流合滠河,又达沙口入江。又有县前河,在县治南一里,上接滠河,春夏水涨,武湖、石子湖之水泛溢入焉,往往为害。下流亦通沙河口入江。《郡志》:滠河在县西南二百里。《一统志》又云在县东北二百里,源出河南罗山县南,流入大城潭。似误。○草埠潭河,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安陆县流入界,至三十六湾合流而达于沙口。又有龙骧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以晋龙骧将军王尝屯此而名。
  武湖县东南二十五里。相传黄祖习战阅武处,亦名黄汉湖。《水经注》:武口水上承安陆之延头,南至武城入江,其入江处亦谓之武口云。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侵宋,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江之北曰武湖,湖之东曰阳逻堡,遂自阳逻济师是也。香炉山,见汉阳县。○加湖,一作茄湖,在县西南。萧齐末,萧衍初举兵攻郢,王茂等军九里败郢城兵。曹景宗遂据石桥浦,连军相续,下至加湖,既而东昏侯遣吴子阳驰救,子阳自武口进军加湖,去郢三十里,傍山带水,筑垒自固。衍使王茂等乘水涨以舟师袭加湖,大破之。胡氏曰:加湖在江夏滠阳县界,湖水自北南注于江。今湮。
  石盘湖县北七十里。发源县西北大溪岭,流经大城潭,达县前河,通沙口入江。又鸭儿湖在县南十里,石子湖在县南三十里。又有洋漫湖,其相接者曰后湖,俱在县西南六十里。下流皆达沙口入江。○大城潭,在县北八十里。县西北境诸水多汇入焉,引流而南入县前河。又石门潭在县北三十里,岸有石壁如门,水深不测,亦汇于县前河。又团潭在县西南五里,水至深,下通江汉,商贾市于岸北。
  沙武口县东南五十里。上连武湖,下通大江,亦曰沙口,亦曰沙洑口,又曰武口。张舜民曰:武口在阳逻洑西北十余里,距汴京才十八驿,二广、湖湘皆由此而济,盖要地也。《志》谓之沙芜口。宋咸淳十年,夏贵与蒙古战于此,败绩。伯颜遂夺沙芜口,进攻阳逻堡。《一统志》沙芜口在黄冈西北百二十里,似误。《郡志》: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五通口及小河口,皆引流达江。○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大胜关县北八十里,北去河南罗山县百四十里。旧《志》云:东去白沙关五十里。宋末,忽必烈南寇,取道于此。今详见罗山县。又县有大城镇,在县北大城潭上,今有巡司。
  长岐戍在县西南。晋永兴二年,陈敏据扬州,遣其党钱端等略江州,陶侃与荆州诸将破之于长岐。长岐盖近沔水。时侃等设伏于陆,藏水军于沔水云。○延头戍,在县西,旧为安陆界。宋元嘉五年,谢晦据江陵以叛,败走,至安陆延头,为戍主光顺之所执。《水经注》武水上通安陆之延头,杜佑以为武湖戍主执晦也。齐东昏末,元魏将田益宗议取义阳,欲直据南关,对抗延头,是也。
  黄安县府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河南光山县二百五十里。本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嘉靖四十二年,析置今县,以地僻多盗也。县治即麻城之新安姜家畈。万历初,增筑县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二十三里。
  ○龙集城在县东。相传隋所置县,而《隋志》不载。按:嘉靖末,按臣唐继禄请建设县治,疏云:姜家畈其地虽属麻城,而中和乡、两河口诸处实隶黄冈、黄陂县,由畈而东曰桃花镇,乃宋、元之故县,又东为岐亭镇,则隋、唐龙集县。盖旧城与岐亭相接云。
  ○三角山县东十五里,三峰相连,奇秀险仄。其连接者为游仙柴家诸山。嘉靖中,为盗贼薮聚之所。四十二年,集河南信阳之兵与郡兵合剿,始荡其巢。○五云山,在县南十五里,山有仰天窝,最为险绝。稢糾霞举,仅通一线,登之可瞰城中虚实,为近郊之要害。又有平田千顷,可耕其中。又驷马山,在县北五里,亦险峻。又北五里为磨盘山,《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仙居山,素称险僻,中有仙人洞。又县北九十里有老君山。嘉靖中,皆为盗贼啸聚处。
  天台山县北百里。其顶平旷,可容千家,以牛耳崖为北门,梯之乃达。宋端平、嘉熙间,襄汉淮西兵扰,土人结寨于此,形势峭险,四面如壁,止通一人往来。石窍泉涌,冬夏不绝。集众固守,常活十万人。寇屡来攻,卒不能克。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亦盗贼渊薮也。《志》云:县北有牛头山、牢山等寨,皆与天台山相近。嘉靖四十二年,麻城人李大夏奏称:本县金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扰,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建设县治,保障地方。事下有司,因设今县,是也。
  ○东流河在县东,即黄冈县界河之上流也。《志》云:县东里许为东流河,又东为谢家店,河俱逶迤,出团风口,此皆岐亭桃花镇之路。县西一里为西河,又西三十里为双河,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之滠口入于汉江。○石门河,在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沙河亦在县北,下流俱入于东流河。
  ○双山关县北百里。《志》云:关距木陵关十里,北抵光山县界,两岸万仞,一窦九折,怪石欲堕,惊涛如雷。过其下者,虽勇夫健儿未尝不逡循色变,盖诸关中之至险者。今有巡司。又石门关在县北百二十里,又金局关在县西北,亦曰黄陂站,接河南罗山县界。
  双城镇县北十三里,其相近者又有中和镇,皆有巡司。《会典》:中和在黄冈县。《志》云:县北五十里有吕王城,其西五里即金局关也。皆县境设险处。
  蕲水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南至蕲州百里,东北至江南英山县百二十里。汉江夏郡大县地。刘宋于此立希水左县,属西阳郡。萧齐因之。梁又置永安郡。隋郡废,改县曰浠水,属蕲州。唐武德四年,改曰兰溪县。天宝初,又改为蕲水。宋、元仍旧。明初,改今属。县未有城,编户四十六里。
  ○蕲水城在县东三十里。宋元嘉二十五年置蕲水县,属西阳郡。齐因之。梁初,曰蕲春,后复曰蕲水。隋属蕲州。唐武德四年省入蕲春县。○大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故弦子国,为楚所灭。汉置县。属江夏郡。大,音棣。惠帝封长沙相朱仓为侯。晋初,属弋阳郡,后属西阳国。刘宋孝武帝自此伐逆即位,改曰孝宁。齐因之,仍属西阳郡。后周废。又郭默城,《志》云:在县东。东晋初,郭默尝据此。陈大建二年,章彦达克周郭默城。《齐·段韶传》:天保中,筑城于新蔡,立郭默戍。是也。胡氏曰:城在蕲、黄二州之间。
  ○神山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孙权进兵赤壁时屯于此。《郡志》:县南二十里有城,山上有土城遗址,相传孙权所筑。其西有调军山,亦权调军处。○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东四十里有查山,接英山县界。
  三角山县东北六十里。山有三峰,如角之竖,盘踞蕲州、罗田之间。又华桂山,在县东北九十三里,接罗田、黄冈县界。○枚石山,在县北,巴水出于此。又县治北有茶山产茶。《志》云:县西南二十二里有白荆山,与县南二十里之暗黎山对峙,县境之水多经其下。
  ○大江县西南四十里。自黄冈县流经县界,又东南入蕲州境。《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回风矶,大江所经也。又蕲水在县东南五十里,与蕲州接界。
  浠水在县治南。亦名南门河。源出江南英山县之英山下,流经罗田县入县境,环绕县南,合众流,西南至南溪口入江。《志》云:县南五里有白港河,东三十五里有倒流河,又东十里有蔡家河,又五里为白莲河,皆流入浠水。○兰溪,在县东三里,源出县西苦竹山,其侧多兰,唐以此名县。今县北三十五里有苦竹港,或曰即兰溪之源也。《志》云:兰溪在县西北四十里,下流合浠水入江。
  杨历湖县西南四十里。又有沂湖,在县南七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七十里又有六圻河,县西十五里又有荷塘湖,县西四十里又有望天等湖,皆汇流于浠水。
  伍洲在县西四十里大江中。相传伍员适吴时过此,因名,即五洲也。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西阳蛮,军于五洲,会元凶劭弑逆,骏自五洲建义东讨。《水经注》:江水经县故城南,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江中有五洲相接,故名。宋武帝建牙洲,上有紫云荫牙之瑞。
  滕家河堡县北七十里,地当罗田、黄冈、麻城之交,商旅通途也。盗贼往往出没其间。万历三年,设堡于此。增置官军戍守,为四境之防卫。
  兰溪镇县西南四十里,滨江有兰溪驿,并置巡司于此。又巴河镇在县西七十里,亦有巡司。又浠川马驿在县南二十里,县北四十里又有巴水驿,南北陆道所经也。
  罗田县府东百四十里。东南至江南英山县七十里,北至河南固始县百九十里。汉蕲春县县地。梁置县,又置义州及义城郡。隋初,州郡俱废,县属蕲州。唐武德四年,省入浠水县。宋元八年,升石桥镇为罗田县。咸淳中废。元复置。明初,改今属。县城周五里,编户四十九里。
  ○罗田旧城县西十里,隋县治此。宋移今治。《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奉泰乡河,源出旧县朦胧山,东流为义水,梁因置义城郡,其水合兰溪入大江。
  ○塔山县东五里,层峦崇峻。县北里许又有尖峰山,县南里许为仙台山,又南十五里曰望江山,山高耸。黄州、大江相去百六十里,登望如在目前也。○凤凰山,在县东三十里,耸秀若凤翼之飞腾。又县东四十里为蒙笼山,时有云气蒙其顶,故名。又魁山在县东六十里,形势嵯峨,高出众山之上。
  多云山县北百五十里。四时多云,虽晴日丽空,云亦连属不绝。上有含风洞诸胜,东南接江南英山县界。○石柱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高峻,屹立如柱。又独坐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高耸干云,俯视众山,如人独坐。
  岐岭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岐岭连接多云,实为天险。其上有四关,北越光、汝,南出蕲、黄,东走淮西,此为径道,备不可不豫也。
  ○官渡河在县南百步,亦名县前河。源出县东北百里之峨嵋山。县东有多云河,自广济县界流合焉。又有平湖河,出县北百四十里之松子山,亦流合焉。经蕲水县界,至黄冈县合巴河入大江。《通志》云:官渡河,源出黄冈县之紫潭。似误。
  白莲河县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县,经县境合蕲水县之兰溪,出大江。又县东南五十里有石险河,下流合白莲河。○九子河,在县北百二十里,源出多云山;又县北百三十里有竹台河,俱流入官渡河。又深水河在县东三十里,源亦出英山,由朦胧山下湖师滩,流合官渡河。
  ○岐岭关在岐岭上。有中岐岭、下岐岭二关。又有栗子关,皆抵英山县界。其东北曰瓮门关,在上岐岭,北抵固始县界。又平湖关在县西北,抵黄冈县界。《志》云:罗田有八关,一曰凤凰关,以近凤凰山而名。其相近者曰铜锣关,又东北有石门关及青苔关,又有松子关,以松子山而名也。并瓮门、平湖、栗子等为八关,然八关之中,以瓮门、青苔、松子、栗子、铜锣五关尤为要害。
  光山寨在县北。相近有周家寨、石垅寨。其在县西六十里鼓羊山者曰鼓羊寨,相近者曰熊岩寨、猴猪寨。又在县东南六十里观音山者曰观音寨,相近者曰望英寨、班竹寨。凡九寨皆依山据险,山溪僻远,盗贼恒出没其间,备不可弛也。
  滕家河堡县西七十五里,与麻城县接界。嘉靖二十二年,议设堡于此,不果。万历初,始置堡。今见蕲水县。○多云镇,在县北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以控多云山之险而名。
  蕲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江南安庆府三百里,南渡江至武昌府兴国州百里,北至江南霍丘县五百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商城县四百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以来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二年,吴分置蕲春郡。晋郡废,改属弋阳郡。惠帝分属西阳郡晋西阳郡,即吴蕲春郡,宋因之。萧齐置齐昌郡。梁因之梁大宝初,邵陵王纶置齐州,旋废。北齐亦曰齐昌郡,兼置罗州。后周改曰蕲州。隋初,郡废州存开皇初,置总管府。九年,府废。炀帝改州曰蕲春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蕲州。天宝初,曰蕲春郡。乾元初,复曰蕲州。宋因之亦曰蕲春郡。元曰蕲州路。明初,改为蕲州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蕲春县省入编户六十四里,改属黄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接光、蔡,东峙、皖,为江左之藩篱,淮之屏蔽。古来言地利者,蕲口之险,与夏首、湓城相为颉颃。岂非大江上下,防遏为难,而蕲州雄峙江滨,备御尤不可不豫乎?
  ○蕲春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后汉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邑,寻复为县。吴为蕲春郡治。晋仍为蕲春县,属弋阳郡,后属西阳郡。咸安初,改为蕲阳县。梁曰蕲水。北齐为齐昌。陈大建五年,吴明彻伐齐,别将黄咏克齐昌外城,既而湛陀攻拔之。隋开皇十八年,复曰蕲春县,为州治。唐、宋因之。宋景定初,移治龙矶。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故罗州城在州北六十里,北齐所筑,即州旧治也。宋嘉定中,为金人所陷,寻复取之。景定四年,蒙古据白云山,州将王益迁州治麒麟山,即今治矣。四面汇江为池。明初,因旧址修筑。永乐以后,相继增修。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六。
  浔水城在州东。《浔阳记》谓之兰池城,古浔阳也。后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吕蒙领浔阳令。又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图起田于浔阳,是也。晋建兴初,湘州贼杜攻荆州刺史周于浔水城,陶侃在武昌使将军朱伺救之,退保泠口。旋攻武昌,败归长沙。胡氏曰:浔水城在蕲春界泠口。或为铜零口。《水经注》:江水自蕲春故城南,又东得铜零口。东晋后城废。今详见江西德化县。《州志》:州东北五里有吕王城,州北十里有吕王山,城以山名也。又州境有江夏城,《类要》云:晋江夏王筑,未知所据。
  ○麒麟山在州治北。又有凤凰山,在州治西南。俱以形似名。《宋志》:景定中,移州治龙矶,矶盖在州西一里,亦曰隆矶,以隆然耸峙于江渚也。《志》以为移麒麟山,盖与龙矶相近。○四流山,在州北。山巅迤逦,有水南流及西流者,俱入蕲水县,北流者入寿州霍丘县,东流者入安庆太湖县,故曰四流。又白云山,在州西八里,自旦及暮,常有白云缭绕,因名。蒙古侵金,尝驻军于此。
  云雾山州北七十里。山高耸,尝有云雾。又有高山,在州北六十里,山高峻。其相接者曰磨盘山,曰折山,皆高险层折。○鼓角山,在州东百五十里,亦名鼓吹山,天欲雨,先闻鼓角声。又策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山势巍峨,石壁险峻,与江南英山连脉。又大桴山,在州东北六十里,有九十九湾,实罗州故城之祖山也。《寰宇记》云:蕲水源出于此。或讹为大浮山。又百家冶山,在州东北二十里,多产蕲竹。
  三角山州东北百二十里。峰峦秀拔,顶有三尖,上有二龙潭,盖蕲黄北境之大山也。亦见蕲水县境。又四隘口山,在州东北二百里,下有四隘口。又州东北百五十里有小隘岭,其岭峡隘。○马下山,在州西六十里,高峻难登。相传汉高讨英布,下马过此。其相近者又有茅山,临大江,下有石矶十三处。古云九里十三矶。今有茅山镇巡司戍守。
  ○大江在州城南。自蕲水县流入县境,又东南过广济、黄梅二县南而入安庆府宿松县界。
  蕲水州北三十里。《寰宇记》:源出大桴山,流入赤东湖。《志》云:蕲水出州东北三角山,逶迤而来,至州西北与蕲水县接境,回曲注于大江,谓之蕲口,亦曰蕲阳口。隋开皇八年,伐陈,蕲州总管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破陈将纪顼于蕲口。盖由蕲水出大江也。唐兴元初,包佶转东南财粟至蕲口,李希烈将吴少诚遏江道,不得西,蕲州刺史伊慎选士七千,列三屯奋击,败贼于永安戍,于是漕无留艰。宋置蕲口镇于此。在今州西三十里永安戍,或曰即蕲口戍。
  五水在州北。《水经注》:蕲水出蕲春北山首,受浠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其间有五水。五水者,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西归水也。蛮户凭阻山川,世为抄暴。宋元嘉二十九年,西阳五水群蛮反,自淮、汝至江、沔,咸被其患,沈庆之讨平之。西归水,或曰在麻城县西北。蕲山,即大桴山。五水盖尽蕲、黄北境矣。
  高溪在州东北。源出白岩山,南入蕲河,一名三十六水。又州南有钴水,亦流入蕲水。○翻车水,在州东北八十里。《蕲春郡记》:九江王英布于翻车水北筑城,以示背楚归汉之意。今有翻车河城。又有西河在故罗州城西。俱流入蕲水。
  赤东湖州北十里。蕲水流注于此,其湖有九十九汊,孔道所经也。中有永安堤,今掌于河泊所。又州治东有金沙湖,亦曰东湖。○鸿宿洲,在州西二里。旧《志》:县西一里江中有隆矶。《通志》谓在州东六里,似误。隆矶西里许为鸿宿洲,秋冬鸿雁多集于此。一名金沙洲,旁有石,名新生矶。
  ○大同镇州北百八十里,接河南固始县界,有巡司戍守。又州西六十里有茅山镇巡司。○大阳戍,在州西北二百里。刘宋时置,明帝泰豫元年,大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氵蚩叶以南八万余落降于魏,盖时为蛮左所居。
  兜矛山寨州东北十里。元末兵乱,土人立寨于此。又燕子崖寨在州北百二十里。元至正间,红巾贼乱,江不花团聚乡兵立寨于此。《志》云:燕子崖,岩石峻峭,如燕窝然。盖与兜矛山皆因峻险置寨也。○西河驿,在州北六十二里,陆道所经也。其在州城西者,曰蕲阳水驿。
  广济县州东六十里。南渡江至江西瑞昌县百四十里。汉蕲春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宁县,属蕲州。天宝初,改曰广济。宋因之。绍兴初,废为镇,寻复旧。嘉熙中,徙治大江中洲。元还故治。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三里。
  ○积布山在县南百里。下临大江,叠石森立,形如积布,亦谓之积布矶。《水经注》:江水东径积布山南西阳、浔阳二郡界也。○多云山,在县东十五里,多云水出焉,流入罗田县界。又东冲山,在县东三十里,山高起冲霄,故名。
  横冈山县北二十里。冈阜横立,山势高峻。又鼓角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九斗坪,颇宽广。宋建炎初,郡守甄采集众守御于此,故寨犹存。○石洞,在县南六十里。石山中有岩穴,广三丈余,中有七洞,深二十尺,洞口有泉,曰石洞灵泉。
  ○大江县西南五十里。自蕲州流入境,由此益折而南。县西南之黄石矶,县南之积布矶,皆临大江。《志》云:县南有武家穴,旁临大江,其上自盘塘下抵黄梅县之杨家穴,长百九十里,堤路横亘其中,商贾辏集处也。《舆程记》:盘塘在县西三十里,对江即兴国州之富池也。《通志》盘塘山在县南九十里,似误。
  连城河县南七十里,地名连城。其东为湖港廖家口,有古沟,通黄梅陆路,久堙。正统中,复开之,以通两县舟楫。
  武山湖县南六十里。湖滨有武山,又有樊哙城。《志》云:樊哙城东西各一小城,相传为汉九江王英布宅。又呼东京城、西京城。又马口湖,在县西南八十里,西流入江为马口渡。《嘉熙对境图》:宋初南征,自马口济江。《舆程记》:蕲州东三十里,即马口渡。今与武山湖皆掌于河泊所。又县西有青林湖,其旁有青林山也。唐太和八年,蕲州湖水溢,即武〔山〕诸湖矣。○梅川,在县西,源出县北横冈山,流入于武山湖。
  ○武家穴镇县南九十里。滨江,内卑外亢,为商民聚集之所,有巡司戍守。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马口镇巡司。○龙坪镇,在县东南百十里,滨江,戍守以龙坪为上游发始之处。又双城驿,在县东六十里。
  黄梅县州东百七十里。东至江南宿松县九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七十里。汉寻阳县及蕲春县地。东晋置南新蔡郡及永兴县。宋、齐因之。梁末,鲁悉达纠合乡里保新蔡,因授悉达为北江州刺史,寄治新蔡。陈永定二年,为齐所取,废郡仍为永兴县,属齐昌郡。隋开皇初,复曰新蔡,属蕲州。十八年,改县曰黄梅。唐武德四年,于县置南晋州。八年,州废,仍属蕲州。乾符五年,招讨副使曾元裕破斩王仙芝于黄梅是也。宋仍属蕲州。嘉熙间,侨治中洲。元复旧。县城周五里,今编户四十二里。
  ○义丰城在县南。《唐志》:武德四年,于黄梅县置南晋州,又析置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州寻废,县俱省入黄梅。按《陈书》:吴明彻攻齐,下晋州,克蕲城。晋州,盖齐所创置也。○九江城,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九江王黔布所筑。《晋书》:宁康元年,于黔布旧城置新蔡郡。即此。
  ○漏头山县西八里。平旷可屯兵。宋末侨置县于中洲,即此。又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西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双峰,又名破额山。上有香炉峰、慈云塔,俗所称四祖道场也。又冯茂山,在县北三十里,顶有池,产白莲,曰白莲峰,亦曰东山,俗名五祖山。又北十里曰四祖山。
  龙坪山在县北二十里。亦名凤平山。形势峭险,可以保御。宋戚方尝置寨于此。又矿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出铁矿,旧置炉,今废。
  蔡山县南五十里,出大龟。《春秋传》大蔡,盖以山得名。梁末时,鲁悉达保聚于此。唐建中四年,江西节度使曹王皋败李希烈将韩霜露于黄梅,欲进拔蕲州。时希烈兵栅蔡山,险不可攻。皋声言西取蕲州,引舟师氵斥江而上,希烈兵循江随战,去蔡山三百余里。皋乃放舟顺流而下,急攻蔡山,拔之,进复蕲州。
  ○大江县南六十五里,过江即江西九江府城也。《志》云:县南七十里有太子洑,旧传梁武帝于此得子,因名。非也。宋苍梧王元徽初使王奂镇夏口,舟过寻阳。时桂阳王休范刺江州,恐为所劫留,自北岸太子洑竟去。是宋时已有此洑矣。旧有太子驿,唐改为临江驿,今亦名太子洑。又有散花洲,亦在县南六十里江北岸,相传周瑜犒士处也。
  县前河在县治南。其源有三:一出龙坪山,一出县北三十里之小溪山,一出县东北五十里之鼓角山,合流至县前,由小池口入江。又有黄梅水,源出黄梅山。独山河,源亦出鼓角山,皆流入于源感湖,亦自小池口入江。
  源感湖县东南三十里。上源诸水皆流注于此。又五阜湖,在县西百十里,中有五阜洲。《禹贡》九江纳锡大龟,世传此湖所出。又黄泥湖,在县西五十里。太白湖,在县西南四十里,其相近者曰北柴池湖。又有桂家寨湖,在县东南百十五里。今皆掌于河泊所。又有濯港,在县南十五里,自蕲州境流入,注于太白湖,其下流皆合县前河入江。○杨家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滨大江,亦有河泊所。
  ○新开口镇县西南七十里。又有清江嘴镇,在县东南百里。皆有巡司,滨江戍守处也。又停前驿,在县东北四十里,为陆走宿松之道。
  附见:
  黄州卫在府治东北。洪武元年建,后改为所。十二年,复为卫。又蕲州卫,在州治西,洪武十二年建。今亦设黄州、蕲州二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叙宁都魏禧叙南昌彭士望总叙一总叙二总叙三凡例二十六则
目次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