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92节:第八章.另一个中国(2)      陈季冰 Chen Jibing

  可以十分客观地说,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繁荣顶峰。更重要的是,郑和通过远洋航海实践向世界宣扬了中国的和平理念,因而一路上受到了热情欢迎。正因如此,与美洲印第安人对欧洲白人的血腥历史记忆截然相反,在当年郑和远航船队经过的东南亚地区,随着岁月的推移,郑和的形象不断地被神化和圣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郑和崇拜",时至今日仍广泛存在于东南亚各族群的历史记忆中,并且已经构成东南亚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遍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郑和庙(也有称三宝宫庙的)以及仍在年复一年举行着的祭祀、庆典仪式就是鲜明的例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宗教化的"郑和崇拜"在中国本土反倒从未出现过。对于东南亚各族群来说,郑和的中华身份早已经不重要,他成为这些民族共同塑造的神明,护佑着他们的和平与安康。
  随着郑和传奇故事的尘封,引领世界一千多年的华夏文明的最后一个辉煌年代结束了。而以新大陆的发现为标志,雄心勃勃的西方文明以征服者的姿态迅速崛起,世界由此翻开了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历史。
  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衰落并在最近一个半世纪里饱受内忧外侮之后,今天,中华民族又一次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曙光。正如大多数有识之士所看到的那样,在21世纪的人类历史中,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发生,那就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复兴,这将成为整个世界都必须认真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当然,想要恢复郑和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习惯于从"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历史观出发考虑问题的不少现代西方人士很自然地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同当年西方的崛起一样,将对世界的其他地方造成巨大威胁。因为他们的辞典中从未记载过郑和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使者",有的只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那样恃强凌弱的掠夺者、征服者和殖民者。然而,历史永远是昭示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在当今国际社会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面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恰是未来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最完美的历史注脚。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Datuk Seri Mahathir Bin Mohamad)在反驳"中国威胁论"时曾说过,从历史上讲,中华文化从来没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中国要对外侵略,早在600年前就做了。"
  距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半个多世纪以后,来自意大利的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西方国家似乎被最高统治权的念头消耗得精疲力尽,但他们连老祖宗传给他们的东西都保不住,而中国人却已经保持了达数千年之久。这一论断似乎与我们的一些作者就这个帝国的最初创立所作的论断有某些关系,我们断言中国人不仅征服了邻国而且把势力扩张到远及印度。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利玛窦中国札记》第58页,中华书局北京1981年版。)
  再往后推500年,利玛窦的结论依然成立。由于朱棣以后的明朝历代统治者都固守保守的传统儒家治国理念,将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视为"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的反面典型,多加隐抑,在同一个朝代为官的外国人利玛窦未必有机会接触太多关于郑和的事迹。即便这样,在中国生活了28年的利玛窦仍然正确地把握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出生于云南的郑和本姓马,是一位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传说他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至中国的穆斯林,他的祖父和父亲还曾去麦加朝圣。在儒家思想长期占据官方正统、佛教和道教兴盛于民间的中原帝国,一个穆斯林却被委以重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在宗教冲突不断激化、种族纷争日益尖锐的当今世界,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那一个节点上体现出来的兼收并蓄的博大包容力量至今仍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相信大洋彼岸那些鼓吹"文明冲突论"的人士也应该能够从中窥见一片迥异于西方历史观的新天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