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三、溫庭筠(1)      閔澤平 Min Zeping

  1.溫鐘馗
  溫庭筠活着的時候與李商隱齊名,當時號稱“溫李”,從排名上似乎還在李商隱的前面。既然與李商隱齊名,自然是詩歌造詣相當深厚,當時溫庭筠自己引以自豪的是詩歌,後來那些重要的典籍如《新唐書》本傳、《北夢瑣言》、《郡齋讀書志》對他贊不絶口的也是詩歌,說他“尤長於詩賦”、“才思豔麗,工於小賦”、“詩賦清理”等。今天看來,溫庭筠的詩賦雖然寫得好,但與李商隱相比顯然差距還是比較大。不過,溫庭筠依然可以在李商隱面前昂起他那高傲的頭顱。他的詩賦現在不討人喜歡了,但他無心插柳而成的詞作卻得到了一致的推崇。清人說他是花間派的鼻祖,今人說他是第一個大量寫詞的文人,開宗立派者總會比發揚光大者得到更多敬佩的目光。
  溫庭筠的成功,引無數讀者竟折腰,也讓許多聰穎之士眼紅不已。對此,《花草蒙拾》總結出了寶貴的經驗:“溫、李齊名,然溫實不及李,李不作詞,而溫為《花間》鼻祖,豈亦同能不如獨勝之意耶。古人學書不勝,去而學畫;學畫不勝,去而學塑,其善於用長如此。”這本書告訴我們,溫庭筠的事跡說明,大傢都擅長的技能你學會了也沒有太大用處,最有用的是學會大傢所不擅長的技能,最關鍵的則是找到自己的長處,書法學不好就去學繪畫,繪畫沒有天份就去學雕塑,最終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從溫庭筠的生平性格來看,寫詞確實是最適合他的職業。他具有音樂細胞,善鼓琴吹笛,“能逐弦吹之音”(《舊唐書》本傳),同時性格散漫,不修邊幅,對上司沒有敬畏之心,喜歡自由自在的香豔生活,經常出入楚官酒樓。歷來有“詩莊詞媚”的說法,正襟危坐,寫廟堂文字想必對溫庭筠也是一種折磨。雖然“詞為豔科”的傳統是溫庭筠確立起來的,但衹有這種香豔的基調與色彩纔真正發揮了他的特長。可惜,溫庭筠自己似乎沒有明白這一點,他一生都在仕途為奮鬥,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詩賦取得成功,結果碰得頭破血流。有纔如此,睏頓如斯,有唐一代,確乎不多見。
  溫庭筠,或名廷雲,廷筠、庭雲,有多種說法,唯一肯定的是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他雖然出生在山西太原,幼時卻已隨傢遷居江淮,時間久了,對江南的感情越來越濃厚,就儼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故鄉,經常在詩中自稱為“江南客”,“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傢”(《敕敕歌塞北》),“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歸”(《送盧處士遊吳越》)。這裏詩中所說的“歸傢”,不是回山西老傢,而是回江南新傢。當然,溫庭筠也有記起自己是太原人的片刻,那往往是在講述傢史的時候。在《開成五年秋書懷一百韻》中,他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大唐宰相溫彥博的後裔,還得意地炫耀溫傢曾經在並州、汾陽一帶有封地。但這點榮耀實在太遙遠了,它的光環早已褪去,連溫庭筠自己都經常忘記祖先這檔事。
  或許是因為祖籍沒有帶給溫庭筠一丁點實際的好處,或許溫庭筠本身就是一個感性的人,喜新忘舊,後來他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結果又自稱為“杜陵遊客”,把杜陵當作了家乡,在《商山早行》中說“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樣一個感性的詩人,沒有想到終有一天會成為衆多學者研究的對象,也就沒有白居易那種自覺性,用詩歌來認真地記錄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結果等到他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大傢赫然發現詩人已經長到二十三歲了。至於他出生的時間,包括青少年的事跡,幾乎是一片空白。
  《舊唐書》介紹說,溫庭筠相貌比較引人註目,當時有“溫鐘馗”的雅號,有人因此想象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闊嘴。盛唐時期的那些才子,個個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望之如仙人。李商隱有詩云:“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讀者說這裏所寫的就是晚唐的衰颯。晚唐布滿陰霾,荷葉枯萎,連才子的相貌也今非昔比,想想真讓人嘆息。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運坎坷,溫庭筠也沒有例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更重要的是,溫庭筠的“八叉”總是在考試時出現,而不是在遊戲休閑的時候。他押的是“官韻”,也就是說,溫庭筠具有考試的天賦,這是其他才子所無法比擬的。許多才華橫溢的大文人,私下裏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可一到考場就雙腿發軟,甚至連基本的八句詩都湊不出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溫庭筠都應該在考場上順風順水,可我們所看到的有關溫庭筠的軼事,大多是描述他在考場上的失利。二十八歲時,他赴京應試,鎩羽而歸;三十六歲時,又名落孫山;四十四歲,被攆出考場。為什麽溫庭筠在考場上一再受挫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