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家医事 》
太医老字号同仁堂(1)
屈维英 Qu Weiying
坐落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老字号中长盛不衰的代表,其影响播及全国乃至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极高的医学、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著名药铺的创始人正是供职于清宫太医院的乐氏家族。
早在清代,同仁堂就享有盛誉,时人有诗云:“都门药铺数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歧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和职能,同仁堂始终代表着皇家制药的最高水平。经乐氏13代传人精心研制和发展,同仁堂吸收众家之长,熔宫廷秘方、经典古方和民间验方于一炉,摸索出一套极具自身独特的配方特色和制药工艺技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八年(1669年),太医院高级医官乐显扬着手创办北京同仁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乐氏第五代传人乐凤鸣编制完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即同仁堂传统配本,共收录中成药15个门类363种。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延续清王朝八代皇帝,历时188年。
同仁堂与太医院的交往的十分密切,长期负责为御药房承办宫廷药材和各种所需中成药。自雍正元年起,清宫大内要求同仁堂每三个月向太医院供药一次,不得有误。所供的药材和中成药,必须产地地道,拣选纯洁,质色兼优。御药房每次开列的药物“信贴”和“粘单”数量很大,少则近百种,多则数百种。如乾隆十八年(1783年)秋,皇帝赴热河行猎,需带“随捆药味咀片丸散”,由于御药房丸药不全,细料药味俱无,大内便立即给同仁堂药商张世基下达紧急“粘单”,“限八月三十一日送至”。所开列的贵重药物有:牛黄五钱,冰片五钱,麝香五钱,朱砂五钱,雄黄五钱,犀角面四两,白芨面八两,共七种。此外,还有茯苓、苏叶、陈皮等常用药材34种,悉数送至。
清宫大内给同仁堂下达的购药任务不仅数量大,而且带有强制性。精明的同仁堂药商自然把这项“皇差”当作至高无上的荣耀,每每迅速地高质量采办,绝不敢搪塞。为了取得太医院的信任,也为了保住这项生意,同仁堂坚持长久不变的价格。雍正年间,同仁堂与皇家签订的合同中,药价不变,并且坚持先供药后领银。在嗣后一百多年间,市场上药价不断上涨,但同仁堂向御药房供药的价格不变,致使该药店连年入不敷出,加之官差人役等常常从中作梗勒索,同仁堂步履维艰,至道光年间,由于支垫银两太多,兴旺多年的同仁堂已经难以为继。尽管如此,同仁堂药商对内廷仍维持雍正时期的药价不变。
由于坚持为皇室服务,同仁堂终于享有了清宫特批的预领官银和调剂药价这两项特权,可谓皇恩浩荡。乾垄道光年间,随着全国物价的上涨,中药材的价格也大幅攀升,直接影响到同仁堂为内廷采购生药的买卖。为保障皇室的需要和自身的生存,乾隆十三年七月,同仁堂向管理御药房事务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具呈恳借银两,以助购药。此呈立即获得皇上“恩准”。
道光十六年,同仁堂店主乐清安、药商张大镛再一次向内务府恳借银两,这一次呈报“因碍难准行”。后经总管内务府“详加访查”,发现“该药行近年资金不足垫交”,“若不量为调剂,恐滋贻误”。于是经各大臣共同筹酌,拟请皇帝“恩准”,令同仁堂由广储司银库暂领银一千两,以便随时采购药材。并规定,每季结算银两时扣还五百两,两季扣完。还行文督察院,查照乾隆十三年借银成案,粘贴告示,以防不法药商“以官银抵还私债,贻误官差,致于坐办。”官方采取的这一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同仁堂的生意。
随后药价又一次狂涨,同仁堂重陷困境。道光十七年五月,同仁堂具呈内务府大臣,恳请“将药味按仿时价加增”。经内务府大臣转报,皇帝“俯准所请”,将此项药价批归崇文门宣课司报照市价核算,再请崇文门税务处讫复批准,即可调剂药价,去广储司领取银两。自道光帝“恩准”同仁堂调价之后,晚清大内一直因袭沿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御药房一张呈文中写道:“同仁堂药商自本年三月一日起三十日,所配合丸散等项药味,均已敬谨配合告成,全行交进,理合具稿核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家医事》目录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 | 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 | 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 |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 | 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药(1) | 帝王也需用猛药(2) | 医疗护理方法多(1) | 医疗护理方法多(2) |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 | 药材地道要讲究 | 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 | 重视未病控病情(1) | 重视未病控病情(2) | 中医治西人 | 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 | 临终救命生脉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