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十三、温庭筠(1)      闵泽平 Min Zeping

  1.温钟馗
  温庭筠活着的时候与李商隐齐名,当时号称“温李”,从排名上似乎还在李商隐的前面。既然与李商隐齐名,自然是诗歌造诣相当深厚,当时温庭筠自己引以自豪的是诗歌,后来那些重要的典籍如《新唐书》本传、《北梦琐言》、《郡斋读书志》对他赞不绝口的也是诗歌,说他“尤长于诗赋”、“才思艳丽,工于小赋”、“诗赋清理”等。今天看来,温庭筠的诗赋虽然写得好,但与李商隐相比显然差距还是比较大。不过,温庭筠依然可以在李商隐面前昂起他那高傲的头颅。他的诗赋现在不讨人喜欢了,但他无心插柳而成的词作却得到了一致的推崇。清人说他是花间派的鼻祖,今人说他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开宗立派者总会比发扬光大者得到更多敬佩的目光。
  温庭筠的成功,引无数读者竟折腰,也让许多聪颖之士眼红不已。对此,《花草蒙拾》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温、李齐名,然温实不及李,李不作词,而温为《花间》鼻祖,岂亦同能不如独胜之意耶。古人学书不胜,去而学画;学画不胜,去而学塑,其善于用长如此。”这本书告诉我们,温庭筠的事迹说明,大家都擅长的技能你学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最有用的是学会大家所不擅长的技能,最关键的则是找到自己的长处,书法学不好就去学绘画,绘画没有天份就去学雕塑,最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从温庭筠的生平性格来看,写词确实是最适合他的职业。他具有音乐细胞,善鼓琴吹笛,“能逐弦吹之音”(《旧唐书》本传),同时性格散漫,不修边幅,对上司没有敬畏之心,喜欢自由自在的香艳生活,经常出入楚官酒楼。历来有“诗庄词媚”的说法,正襟危坐,写庙堂文字想必对温庭筠也是一种折磨。虽然“词为艳科”的传统是温庭筠确立起来的,但只有这种香艳的基调与色彩才真正发挥了他的特长。可惜,温庭筠自己似乎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一生都在仕途为奋斗,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赋取得成功,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才如此,困顿如斯,有唐一代,确乎不多见。
  温庭筠,或名廷云,廷筠、庭云,有多种说法,唯一肯定的是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他虽然出生在山西太原,幼时却已随家迁居江淮,时间久了,对江南的感情越来越浓厚,就俨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故乡,经常在诗中自称为“江南客”,“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敕敕歌塞北》),“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归”(《送卢处士游吴越》)。这里诗中所说的“归家”,不是回山西老家,而是回江南新家。当然,温庭筠也有记起自己是太原人的片刻,那往往是在讲述家史的时候。在《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中,他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大唐宰相温彦博的后裔,还得意地炫耀温家曾经在并州、汾阳一带有封地。但这点荣耀实在太遥远了,它的光环早已褪去,连温庭筠自己都经常忘记祖先这档事。
  或许是因为祖籍没有带给温庭筠一丁点实际的好处,或许温庭筠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新忘旧,后来他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结果又自称为“杜陵游客”,把杜陵当作了家乡,在《商山早行》中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样一个感性的诗人,没有想到终有一天会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也就没有白居易那种自觉性,用诗歌来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结果等到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大家赫然发现诗人已经长到二十三岁了。至于他出生的时间,包括青少年的事迹,几乎是一片空白。
  《旧唐书》介绍说,温庭筠相貌比较引人注目,当时有“温钟馗”的雅号,有人因此想象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阔嘴。盛唐时期的那些才子,个个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望之如仙人。李商隐有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读者说这里所写的就是晚唐的衰飒。晚唐布满阴霾,荷叶枯萎,连才子的相貌也今非昔比,想想真让人叹息。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运坎坷,温庭筠也没有例外。《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更重要的是,温庭筠的“八叉”总是在考试时出现,而不是在游戏休闲的时候。他押的是“官韵”,也就是说,温庭筠具有考试的天赋,这是其他才子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才华横溢的大文人,私下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可一到考场就双腿发软,甚至连基本的八句诗都凑不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温庭筠都应该在考场上顺风顺水,可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温庭筠的轶事,大多是描述他在考场上的失利。二十八岁时,他赴京应试,铩羽而归;三十六岁时,又名落孙山;四十四岁,被撵出考场。为什么温庭筠在考场上一再受挫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