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智空和尚講禪   》 第92節:團结的動物集體      釋智空 Shi Zhikong

  團结的動物集體
  羚羊、老鼠、烏鴉和烏龜,它們生活在一起,團结親密,是一個小集體。它們選擇了一個極為隱蔽、不為外人所知的地方,作為自己的棲息地。但不論怎麽樣,總擺脫不了人類的種種追捕和搜尋。
  一次,羚羊獨自遊玩時遇到了一隻打獵的獵狗,羚羊開始逃命,狗追尋着它的蹤跡。
  到了吃飯的時候,還不見羚羊回傢,老鼠對另兩位說:“羚羊怎麽還沒回來?”
  於是烏鴉放下餐具展翅高飛,它從空中遠遠地看到這衹莽撞的羚羊掉進了陷阱,正在使勁地掙紮。烏鴉馬上回來嚮老鼠和烏龜報了警,由於兩位衹顧問羚羊什麽時候、什麽原因遇了難,結果大夥空話連篇,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三位朋友最後一致做出决定:時間緊急不能耽擱,馬上前往羚羊出事的地點。
  “烏龜嘛,”烏鴉說,“因為它走得實在太慢,還不定什麽時候才能到,也許要在羚羊死後吧,幹脆它在傢守着得了。”說完這話,它們兩個馬上出發救那衹可憐的羚羊———它們親愛而忠實的夥伴。烏龜十分想像其他二位一樣迅速前往出事的地方,衹可惜自己的腳短,還背着個沉重的包袱。
  當老鼠咬斷了陷阱裏的網結,大傢的高興勁就甭提了。就在這時候,獵人趕到了,他厲聲喝問:“誰把我的獵物放跑了?”老鼠聞聲馬上躲進了洞裏,烏鴉則飛到了樹上,羚羊也早早地消失在樹叢中。獵人因為找不到失蹤的綫索,氣得簡直快發瘋了。當他循着小路發現了烏龜時,氣也就消了一半。他自言自語地說:“我沒有白跑一趟,這衹烏龜就權當晚餐了。”
  獵人把烏龜放進一個袋子裏,幸好烏鴉及時通報羚羊,否則烏龜就成了“替罪羊”了。衹見羚羊故意從躲藏的地方走出來,假裝瘸腿出現在獵人的面前,引誘獵人去追蹤它。獵人將沉甸甸的口袋扔到路旁追羚羊去了。這時候,老鼠趁機把紮緊口袋的繩結咬斷,如此這般,老鼠又救下了獵人打算做晚餐的烏龜。
  衹有大傢團结協作,纔會解决問題。同樣,一個員工作為工作中的個體,衹有把自己融入到整個團隊之中,憑藉整體的力量,才能把自己所不能完成的棘手的問題解决好。
  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單位,你的上司很可能會分配給你一個你難以獨立完成的工作。上司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考察你的合作精神,他要知道的僅僅是你是否善於合作,勤於溝通。如果你不言不語,一個人地摸索,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條。明智且能獲得成功的捷徑就是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
  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團隊的成功纔是最大的成功。對每一個上班族來說,擁有謙虛、自信、誠信、善於溝通、團隊精神等一些傳統美德是非常重要的,團隊精神在一個公司,在一個人的事業發展中都是不容忽視的。
  “天雞”獼猴
  有個人從外面領回一隻獼猴,他把這衹獼猴和他的傢雞放在一起飼養。
  和傢雞們比起來,這衹獼猴實在是相形見絀,它的外表實在不好看,它身上的毛灰不流丟的,完全不是傢雞那種五彩斑斕的油亮羽毛。從外表看,傢雞的確比獼猴漂亮多了。再看生活習慣,傢雞們都是啄食,樣子十分優雅。而獼猴呢?一副渾然無知的樣子,吃東西、飲水都要用兩衹前腳去捧起來,整個臉都湊到食物上去了,而且常常吃得滿嘴滿臉都是,很是難看。
  可是,這獼猴的品質卻很好。它的日常工作十分出色,它忠於職守,勤勉細心,司晨報曉也在衆雞之前。因此獼猴外表雖不及傢雞,但它依然深得主人喜愛,主人總是親切地稱它為“天雞”。
  多少年後,這衹獼猴死去了。它的後代小獼猴依然和傢雞們生活在一起。可是,小獼猴卻完全不像它的父輩,它違背了父輩的言傳身教。小獼猴從小就羨慕傢雞的鮮豔的羽毛,它總是模仿傢雞優雅高傲的動作。日復一日,小獼猴總不願離開傢雞一步。終於,小獼猴既不會像老獼猴那樣辛勤地司晨報曉,更沒有其他好的品質。它現在衹有滿腦子的虛榮,每天衹會戴上雞冠一樣的高帽子,挺胸昂首走路,或將脖子一伸一縮地吃吃喝喝而已。
  主人對小獼猴失去了信心,小獼猴也失去了“天雞”的光榮稱號,它衹是一隻不討主人喜愛的獼猴了。
  獼猴的故事教育人們:做事要勤勞、勇敢,而不要沾染華而不實、遊手好閑的不良習氣,否則,即使有了好看的外表,也是毫無用處的。
  對能力不足的人來說,“勤”便是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不怕苦不怕難地學,死心塌地地學,也衹有這樣,才能保住飯碗。這是社會上的現實,能力不足、資纔平庸或笨拙的人也不必怨嘆。不過,自知能力不足的人卻又好過不自知的人,因為自知能力不足的人不會去冒無謂的險,反而可保一世平安,但不自知的人往往會不自量力地亂搞。
  每個人一生要做許多事,一天也要做許多事,做一點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並不難,難的是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我們不應該像小獼猴那樣放棄好的品質,而貪圖那些外在虛榮,養成那種不良習氣。
  螳螂法官的誤判
  一天,螳螂法官對犯罪的蝸牛和水蛭進行審判,它威嚴地站在審判席中央,用鐮刀似的前腳舉起判决書:“水蛭害死同胞,罪大惡極,證據確鑿,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死刑用刀把腦袋割成兩半執行!”
  水蛭聽到這個判决,心裏暗暗竊笑。場內,頓時議論紛紛。“安靜!安靜!”螳螂接着又宣佈:“貪嘴蝸牛偷吃禁食植物,犯罪情節輕微,根據刑法第一五一條規定,切掉觸角予以教訓。”
  貪嘴蝸牛立即昏了過去,別的蝸牛都憤憤不平:“法官大人,你判得太重了!”
  “鬍說!”螳螂拍着石桌大叫道,“你們是法官,還是我是法官?誰再敢搗亂,我就拘留它!”
  大夥都不敢出聲了。
  蝸牛的眼睛是長在長觸角上的,短觸角則是它們的“鼻子”。貪嘴蝸牛被切掉兩對觸角後,再也看不見東西,聞不到氣味,找不到食物了,沒過幾天就死了。
  而水蛭呢,它的再生能力很強,腦袋被割成兩半後,不但沒有死,而且還長成了兩個腦袋。從此,水蛭中的犯罪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蝸牛們嚮低等動物界最高法院告螳螂法官的狀。
  螳螂法官被撤了職。它很不服氣,申辯說:“以前我在昆蟲界當法官的時候,一直是按這個刑法審判的,誰都說我是個最公正的鐵包公;現在,我還是按這個刑法審判,為什麽要撤我的職?”
  “就是因為這個纔撤了你的職。蝸牛、水蛭和昆蟲的生理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地方,你卻還是按昆蟲刑法判刑,結果使犯了輕罪的貪吃蝸牛喪了命,犯了殺人罪的水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下場!”
  螳螂垂下了頭。
  螳螂固守原有的審判經驗,對生理上不同的蝸牛和水蛭,做出了錯誤的判罰,致使自己被撤了職。
  事實上,一個企業由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會積纍一些與衆不同的經驗,這種經驗與企業初期發展的環境相適應,讓企業得到了發展。這些經驗固然是寶貴的,但更為寶貴的是實事求是的創業態度。
  企業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發展變化的,經驗卻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這種經驗已經跟不上形勢,這種經驗就成了毒瘤,非割捨不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禪,妙不可言(1)第2節:序:禪,妙不可言(2)第3節:序:禪,妙不可言(3)第4節:序:禪,妙不可言(4)
第5節:盲人點燈第6節:不幸的騾子第7節:不願說話的長頸鹿第8節:聰明的狐狸
第9節:得勝的鬥雞第10節:火焰和木柴第11節:好為人師的老山羊第12節:葡萄樹和老樹
第13節:鵜鶘第14節:自私的驢第15節:楊樹第16節:言行不一的樵夫
第17節:相遇第18節:小孩買油第19節:痛苦和安逸的蚌第20節:屎殼郎的報復
第21節:桃樹第22節:石頭和道路第23節:獅子的反思第24節:跳蚤和綿羊皮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