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类 》 《诗经》心得 》
第91节:第七章(19)
刘绪义 Liu Xuyi
看来,古代的娱乐活动也差不多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了,一曲成名、一夜暴富的例子,岂能不吸引郑国那些能歌善舞的美女都走出“东门”,进入国际市场了。
后世追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大都归诸到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原古代郑国境内有两条有名的河流溱水、洧水。山河表里,风景秀丽,文化意蕴深厚。又由于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正当交通要道,东方齐、鲁的盐渔之利,西方秦、晋的贸易往来,都必须经过郑国。郑国对商旅也采取鼓励、保护的政策,史载郑国的商人也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回报自己的国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鼓励商贾的政策,促进了郑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郑国很快成为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从而为郑国城市文化的发达创造了条件,郑国亦很快成为春秋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有道是: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或者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有段时间,郑国因为经济衰退而盗贼横行,不得不迫使郑国执政子产首铸刑书,这正是这种现实情况的反映。现代考古发现,新出土的郑国编钟,十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有低音和声乐器和低音旋律乐器的功能。它们不仅能齐奏,还可合奏,即便是三千年后的今天仍可演出声色优美的旋律。这一点从另一个侧面又证明了郑国音乐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诗经》时代的郑国都城,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想像。唐代大才子白居易路过郑国故都,作《经溱洧》,诗云:“落日驻行骑,呻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这便是在追索《郑风》中这首《溱洧》。清人周集详在《响谭》诗中亦云:“文殊谒罢道心清,坐看澄流下古城。地不庐岩悬瀑布,满天风日听雷声。”翠云和尚则道:“清山隐隐水迢迢,溱洧交流锦鳞跃。夕阳垂钓柳荫翁,喜看游鱼夺故道。涉水彼岸勺药赠,花从云林赋深情。诗经三百零五篇,溱洧褰裳数郑风。”
好一个“彼岸芍药,花赋深情”,尽管这首诗多少年来被打入了“淫诗库”,但从它的流播之远来看,人们心头自有一杆秤。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周礼规定,凡到了婚配年龄而未及时婚配者,都可以在春天的某个时候,男女聚会,自行选择中意的对象,不算野合不算违礼。《溱洧》便是郑国的男女青年们在溱水洧水岸边求偶欢会的真实记录。
也有学者认为,阳春之日,人们相约结伴出游,三五成群,手执兰草,到郊外水边,以兰撩水洒身,祛除不祥是郑国的民俗。因而,这首诗反映的正是郑国民俗的淫乱。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很有可能,郑国的这种“淫俗”正是从周礼“仲春之月,奔者不禁”的习俗中演变过来的。它超出了周礼的限定,因而被视为淫风。
“溱与洧,方涣涣兮。”从诗的这句起兴来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桃花水涨,流水潺潺,艳阳高照,鲜花遍地的时候。郑国的男男女女们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对刚结识的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萋萋芳草间,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暧昧的喜悦。他们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一个女子迎着一个男子走上去,眼睛里充满了媚意地说:去玩一玩吧。
男的实话实说:已经玩过了。
女的撒娇地说:陪我再去玩一次嘛。洧水河边,地方开阔,玩得开心呢。
这个男女禁不住女子这一诱惑,不好拒绝,于是两人又手拉着手,结伴去河边游玩去了。杨柳依依,桃花灼灼,他们一起蹲在河岸边,一手执兰,一手撩起河水互相泼洒,笑声伴随着河水声一起在春天的风里飘散开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啊,这样的时候,一样没有伪装,没有做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惬意,天真浪漫。
时隔三千年,我依然赞赏诗中女子的坦荡与开放,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作深沉或扭捏之态,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她是有备而来,手里拿着蕳,也就是兰草。据说,兰不仅有色有香,还可以祛除不祥;而且兰为花中君子,也可喻女子的品性高洁。更重要的是,如黄庭坚《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香气能激起人的情欲,香草能激起人的爱情。女子的用意很明显,也看得出女子很有心计,不是被动等待的那种。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郑国的风俗并非后人所说的淫荡。《毛诗序》中所说的“淫”,仍然是过度的意思。与今天的小说中所见的爱情描写相比起来,诗中的境界是那么高雅而坦荡。
刘绪义《诗经》心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第一章(1) | 第2节:第一章(2) | 第3节:第一章(3) | 第4节:第一章(4) | 第5节:第一章(5) | 第6节:第一章(6) | 第7节:第一章(7) | 第8节:第二章(1) | 第9节:第二章(2) | 第10节:第二章(3) | 第11节:第二章(4) | 第12节:第二章(5) | 第13节:第二章(6) | 第14节:第二章(7) | 第15节:第二章(8) | 第16节:第三章(1) | 第17节:第三章(2) | 第18节:第三章(3) | 第19节:第三章(4) | 第20节:第三章(5) | 第21节:第三章(6) | 第22节:第三章(7) | 第23节:第三章(8) | 第24节:第三章(9)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