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努科维奇对待北约的态度,得到俄罗斯的好感。加入北约和欧盟原本是乌克兰国家军事学说的重要内容,2004年7月15日,乌总统库奇马签署总统令,将这一内容删除。亚努科维奇对此积极响应,他先于当月27日在基辅发表了乌克兰尚未做好加入北约准备的言论。10月初,他又在对俄罗斯的访问中公开表示,乌克兰不需要加入北约。
亚努科维奇在莫斯科说:"现在不可能只在某一个区域建立安全体系,我们怎能不顾及邻国的利益,比如俄罗斯。"
亚努科维奇许诺,一旦当选,他将致力于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将使俄语成为乌克兰的第二语言,允许乌克兰人拥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双重国籍。2004年的乌克兰选举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苏联四分五裂,许多俄罗斯人对此仍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和中欧国家都倒向了欧盟,美国也已经将影响力扩展到中亚地区,俄罗斯更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所以,对普通的俄罗斯人来说,"丢失"了与俄罗斯关系如此密切的乌克兰,就意味着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降低到新低点。俄罗斯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也会把西方国家控制的乌克兰视为致命的威胁。
乌克兰西部与东部存在巨大差异。长期以来,乌克兰社会东、西部对立情绪就比较明显,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亚努科维奇是乌东部、南部势力的代表,受到俄罗斯的支持。尤先科则是乌西部、中部力量的代言人,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势力的援助。乌克兰总统大选显示,乌克兰28个一级行政区中,亚努科维奇在10个东南部地区占绝对优势,而尤先科在另外18个中西部地区完全处于上风。东西部历史上的差异比较大,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才会斗争得如此激烈。
乌克兰东西部的对立是有历史原因的。在1939年以前,乌克兰西部地区基本上在其他国家的版图内。到苏联成立时,西部乌克兰仍被罗马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占据。后来,东、西乌克兰先后加入了苏联,但社会地域分化却延续下来。西部地区是乌通向欧洲的走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居民主要是乌克兰族、波兰族、犹太族、白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由于长期不在乌克兰版图里,这个地区的乌克兰人脱离苏联,独立要求曾经很强。而东部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接壤俄罗斯,是乌克兰的重工业区,也是乌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但与俄罗斯经济密切,人文也最相近,特别是顿涅茨克等东南部地区州,有很多是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亚努科维奇和尤先科正是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代言人,两个人之间的总统大选使本已存在的东西部对立再次凸显出来。
大选危机爆发后,利用这种地域文化差异,对抗双方都抓住各自支持后盾,争取谈判的砝码。除此之外,党派之争和权力之争是对抗双方之间分歧的实质所在。尤先科领导的"我们的乌克兰"政党联盟不甘长期在野,一心要拿下总统一职。
支持尤先科的一些中西部地区州否认尤先科失败,认为执政当局在选举中作弊,表示如果非法的总统上台,他们将保留举行地方全民公决的权利,以解决自治的问题。而东部则认为,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决定是合法的,亚努科维奇是合法当选的总统。一些东部州还威胁说,如果亚努科维奇不能出任总统,这些州将就地方自治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位于乌克兰东部、亚努科维奇曾经担任过州长的顿涅茨克州的州长甚至提出,如果重新举行选举,而且尤先科获胜,就建立从属于乌克兰的新联邦国家--东南共和国。2004年12月1日,该州苏维埃(议会)举行临时会议,决定2005年1月9日就在统一的乌克兰框架内,赋予顿涅茨克州联邦自治主体地位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乌克兰分化为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顿涅茨克州这种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言论和迹象,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库奇马总统、利特温议长等国家领导人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言行。波兰等邻国都表示,必须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平解决问题。
"通过法律手段和政治对话来化解危机"。乌政局剧烈动荡并非偶然。两大阵营发生对立的背景是两位候选人在未来乌克兰蓝图上存在分歧,亚努科维奇主张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尤先科主张向西欧靠拢并争取使乌克兰将来加入欧盟。政党联盟"我们的乌克兰"与当局在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等领域都存在严重政治分歧。在反对派看来,只有该联盟领导人尤先科当选总统,才有可能实施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纲领,促进国家的发展,让乌尽早加入北约和欧盟。
这种分歧必然导致乌克兰走向分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