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什么?盐对人有什么用处?这似乎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是老少妇孺都能回答上来的常识问题。但它又是很难回答完整的问题,这问题比我们一般理解的可要复杂得多。这盐,不仅仅是一种咸咸的滋味而已。
咸盐,它不仅翻腾在大海的波涛里,埋藏在大地的岩层里,它也实实在在涌动在我们的生命里。盐在海里,盐在锅里碗里,盐过往在我们的嘴里和身体里。盐流在我们的汗水里,盐融在我们的血液里。盐是人类离不开的老朋友,却是一位我们并不完全熟悉的老朋友。
我们熟悉咸盐,天天在厨房里在餐桌上都要面对它,品味它,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在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里就用了近4页的篇幅解说“盐”,盐并不仅仅只是用于饮食生活,发生在这滋味之外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2005年的夏季,美国总统布什在五星期的休假中,随身带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是《盐的历史》,它是美国学者马克·科尔兰斯基(Mark Kurlansky)2002年写成的一部著作。《纽约时报》评论说:“这部出色的、可读性很强的书,是一种扫描世界历史的新工具”。这是因为,盐,就是有滋有味的历史。当然在盐里,不仅有历史,还有科学,有文化。在盐里看得见文明前行的轨迹,听得见人类脉搏跳动的回响。
盐:宇宙的缩影
普通的食盐,又称为“咸盐”,属高钠低钾盐。食盐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视觉上为一种白色结晶体。从广义上说,凡是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都称作盐。
人们生活中常说的盐,包括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化学成分是氯化钠(NaCl),是金属钠离子(Na-)与酸根氯离子(Cl-)的化合物。按重量计算,钠占39.34%,氯占60.66%。
人类认识盐的历史很早,但知道钠的存在却很晚。钠的发现,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英国业余化学家的功劳。他是生于1778年的汉弗莱·戴维,他在19世纪初首先通过电解方式分离出了钠,人类对盐的认识由此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钠被分离出的时间是1807年,那时的戴维还不满30岁。他让电通过化学物体让物质解体的电解实验,为他赢得了永久的声誉。
人类主动食用盐的历史也许远远超出了1万年,可是真正认识盐的历史却还不到200年。这样与我们亲近的事物,却令我们是如此的陌生。
钠—是地球上的第七大元素,是一种性状很不稳定的有延展性的银白色金属元素,它会突然迸发出火苗。钠与一种味臭的致命毒气氯结合生成氯化钠,这便是盐之所由来。酸和碱具有天然的相互吸引力,酸和碱的结合使彼此更加完美,这是一种非常平衡的物质,这就是盐。有人赞美说,盐是大自然和宇宙的缩影。盐看似很小,却非常完美。
盐的形与色
作为一种结晶体存在的盐,属等轴晶系,离子晶格呈立方体,边长0.5627毫米,每个钠离子(Na-) 被6个氯离子(Cl-)包围,这两种离子在结点上交替地排列着,组成单一大型分子。根据艾列尔定律,完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6个晶面、8个角顶和12条晶棱构成的正方体。同漫天飘舞的雪花一样,盐的结晶也是大自然的艺术佳作。
在盐的结晶过程中,由于卤水内所含杂质的不同,以及风力、温度、结晶速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盐的晶体质量和外部形状又并不完全相同,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例如海盐,浮在卤水表面的晶体得到过饱和卤水的快速供应,优先生成而不下沉,晶体就会变成漏斗形,或表面相互连接成片状;晶体沉于池底时,生成较慢,晶体便形成近似平行排列的梳栉状;受到风力搅拌的作用,盐的晶体还有成为球状的可能。
因为如此,中国南方海盐区见到的是细粒的日晒细盐,北方海盐区则是颗粒硕大的粗盐,西北湖盐区的盐有的透明如镜,有的形如珍珠……方圆不拘,千变万化,晶莹的盐粒,将自然造化之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