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東昏失德亡天下--蕭衍起兵以梁代齊(6)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蕭遙光是蕭寶捲的堂兄,年齡要比蕭寶捲大得多。早在齊明帝統治時期,蕭遙光便以至親的身份出謀劃策,極受信任。現在要廢昏立明,蕭遙光覺得自己年長,皇位非己莫屬,所以他不贊成劉暄的意見。他把這個意見嚮江祏兄弟和劉暄暗示,江祀以為幼主難保,勸江祏擁立蕭遙光;而劉暄卻以為如果擁立蕭遙光,自己的元舅身份便會失去,因此不肯贊同。由於他們的意見不能一致,所以事情也久久不能定下來。蕭遙光認為事久不决的原因是由於劉暄從中作梗,就暗中派人前去刺殺劉暄。劉暄為了保命,索性嚮蕭寶捲告密。
  蕭寶捲本來就覺得“六貴”妨礙自己,早就想除掉他們,衹是苦於沒有藉口。劉暄告變後,他立即派人收捕江祏兄弟。江祀事先聽到些風聲,嚮其兄問計。江祏身為輔政大臣,事到臨頭,卻毫無主張,衹有束手待斃。後來,兄弟二人被帶到中書省同時斬首,傢屬也同時遇害。江祏平時對蕭寶捲多有約束,使蕭寶捲不敢過分放肆。殺掉江祏後,蕭寶捲去了一塊心病,高興得騎馬在宮中庭院裏狂奔。他非常得意地對左右侍從說:“江祏總是不讓我騎馬,這小子如果還在,我哪能如此痛快1接着,他又問江祏的親戚中還有誰沒有殺掉,侍從們回答說還有江祥。他便在馬上寫好詔書,命令殺掉江祥。
  齊明帝在位時,因其以篡權得位,恐怕高、武子孫報復,便大開殺戒,將高、武子孫屠戮殆荊在這場大屠殺中,它的侄子始安王蕭遙光起了很大作用,因此頗受信任。蕭遙光有足疾,行走不便,齊明帝特許他可以乘車入宮。對他的兩個弟弟蕭遙昌、蕭遙欣也倍加寵愛,如同親子。又因諸子年幼,便以蕭遙光為揚州刺史、蕭遙昌為豫州刺史、蕭遙欣為荊州刺史,讓他們拱衛皇室。蕭遙光兄弟因此得以專製地方,“權勢並在其門”。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事,蕭遙光兄弟卻是和齊明帝一樣的邪惡人物。當年,齊高帝愛其侄蕭鸞(齊明帝)如子,蕭鸞卻以怨報德,篡奪其天下,大殺其子孫。如今,蕭遙光走的仍是其叔父的老路。齊明帝屍骨未寒,他便迫不及待地想奪取其叔父的天下了。
  在蕭寶捲昏虐日甚的情況下,蕭遙光一面結交江祏兄弟,希望二人能幫助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另一方面,他又多次與其弟蕭遙欣密謀舉兵叛亂。他們的計劃是,由蕭遙光率軍占據東府城(南朝時,國都建康有三城:中為臺城,皇帝所居,也有百姓;西為石頭城,禁軍屯駐之所;東為東府城,宰相錄尚書事兼揚州刺史所居,亦有甲士數千人守衛),蕭遙欣自江陵率軍東下接應,裏應外合,攻占臺城。舉事日期都已經選定。蕭遙欣正欲起兵東下時,突發暴病而死,蕭遙光衹好暫緩起事。
  江祏兄弟被殺後,蕭遙光心中有鬼,擔心也被殺死,就裝瘋賣傻,整日哭泣,稱病不朝。同時,暗中佈置兵力,準備發動政變。其弟蕭遙昌於永泰元年(498年)病死時,蕭遙光即把其私傢部麯統統羅緻帳下。蕭遙欣死,靈柩運回建康,荊州方面送葬的人很多,蕭遙光也全把他們網羅過來。這樣,再加上自己擁有的武裝,蕭遙光手中便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
  蕭寶捲殺死江祏兄弟後,並沒有打算殺掉蕭遙光,衹是想奪取他的兵權。他頒布詔書,任命蕭遙光為司徒,以寵其位置,奪其兵權,讓他回傢養玻但蕭遙光還是害怕被殺,决定起兵造反。
  永元元年(499年)八月十二日晚,蕭遙光在東府城門集合所部壯士和荊州、豫州二州部麯,大約數千人,以討伐劉暄為名起兵。他和“六貴”之一、右將軍蕭坦之素來不睦,便首先派人前往蕭宅刺殺。蕭坦之聞訊大驚,連衣服也來不及穿,便赤裸着身子跳墻逃走,奔赴臺城告變。快到臺城時,遇到率兵巡邏的將軍顔瑞。顔瑞見蕭坦之這副狼狽相,以為他是因為觸怒皇上而畏罪潛逃,便將其扣押。蕭坦之把蕭遙光謀反的消息告訴他。開始,顔瑞並不相信。他親自潛往東府城探聽消息,纔知道蕭坦之所言不虛,便將自己的坐騎讓給蕭坦之,讓他速往臺城告變。蕭遙光又派人劫取尚書左僕射瀋文季,想以他為都督。瀋文季也逃往臺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錄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毒美人禍亂邦國(1)毒美人禍亂邦國(2)
毒美人禍亂邦國(3)毒美人禍亂邦國(4)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