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91節:第八章.另一個中國(1)      陳季冰 Chen Jibing

  第八章.另一個中國
  1.鄭和的故事,一段歷史註腳
  過去500年裏,西方出於自身的需要不斷地塑造着西方社會的"中國形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其中雖然有不少客觀知識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主觀想象。但這種"想象"業已構成一種巨大的現實力量,决不是我們忿忿然斥責其"統統是偏見!"就能輕描淡寫地打發的。要免於遭受這種偏見的幹擾和損害,我們衹有更加深刻地瞭解它的歷史成因及現實邏輯。進而言之,如果一個西方人不能真正瞭解中國,那麽一個中國人就一定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國傢嗎?對當代的中國人來說,西方在其自身社會以及世界範圍內所塑造出來的嚴重扭麯的"中國想象"已經是一個睏擾我們的難題;更為嚴重的是,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塑造了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同。這主要歸因於西方在當今世界的強勢地位,但也與中華民族自身在近現代歷史中所作的選擇、所走過的路有密切關係。有學者精闢地寫道:
  如果說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西方曾煞有介事地模仿中國,這次輪到中國全心全意地模仿西方。我們用西方的觀點看世界,甚至也用西方的觀點看中國。要知道異域形象也是一種權力話語。西學東漸,當中國人開始以"世界眼光"進行自我審視與反思時,西方的中國觀塑造着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甚至成為我們現代化運動的文化-心理背景。我們認同了西方的中國形象,並不知不覺地將西方的中國形象置換為"中國的真實"。(《永遠的烏托邦》第223頁,周寧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今天,當百年"大國夢"再度點燃時,因歷史而造就的脆弱自卑和同樣因歷史而造就的盲目自尊、被現實一次次喚醒的挫折感與被情緒一次次誤導的自鳴得意時刻在腐蝕着我們的清澈理性,我們能夠真正地認識我們自己嗎?半個多世紀以前,魯迅先生曾以其一貫的辛辣尖刻風格指出,中國的"有些英雄"聽到外國人說中國是睡獅,是黃禍,就像得了恭維似的,"得意了好幾年,準備去做歐洲的主子",這倒正說明了這些中國人還沒有醒來。(《魯迅全集》第5捲第33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為了幫助"這些中國人"盡快醒來,同時也有助於西方加深對中國真實的瞭解和理解,我們此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必要全面、係統、深入地檢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中汲取面嚮未來的力量和智慧。
  其實,所謂"中國崛起"說到底不過是中國曾經有過的歷史地位的恢復。而在過去的絶大部分時間,中國的這種"大國"地位主要不是藉助於武力,它的獲得和維持依靠的是中華文明的強大吸引力,這也許反證了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下面的故事衹是我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擷取的一朵浪花,但或許能夠構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註腳。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從中國到世界,人們舉行了全球性的盛大紀念活動。
  600年前的這一天,大明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規模最龐大、裝備最先進的船隊,從現在上海以北不遠的太倉劉傢河出發,開始了人類史無前例的遠洋航行。從1405年至1433年的近30年中,這位迄今為止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傢先後七下西洋,帆舟穿越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足跡遍及東南亞數十國,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
  這一時刻,距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9-1524)和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首次踏上"地理大發現"的海上探險之旅分別早了87年、92年及114年。但在現代人眼裏具有深刻悲劇意味的是,鄭和轟轟烈烈的遠航並沒有像哥倫布們那樣開啓一個嶄新時代。出於各種原因,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於印度古裏後不久,明朝主政者中止了遠洋航海活動,進而執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不過,就在明朝中期的重臣劉大夏下令燒毀包括鄭和七下西洋詳細資料在內的帝國所有航海檔案的同時,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John Ⅱ,1455-1495)的大臣、科學家與船長們,正在瘋狂地四處搜集各種航海資料……
  後來的人們對"三寶太監"七下西洋的這段歷史做了大量研究、猜測和分析,至今仍無法得出一個相對令人滿意的共識。但有一點是確鑿的:不管這些耗資巨大的遠航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暗訪傳聞中逃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還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甚或衹是為了宣揚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與一個世紀後的歐洲探險者的本質區別是,它沒有任何對外擴張的企圖。雖然這支由27000多人組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配以中原王朝精良的裝備補給,足以徵服航綫沿途的所有弱小國傢,但鄭和並不像軍力不足其十分之一的那些葡萄牙、西班牙後繼者那樣,他既沒有搶奪過黃金、鑽石、香料,也沒有占領過一寸海外領土,更沒有嚮這些地方殖民。相反,所到之處,鄭和嚮當地人民贈送中國的精美禮品,嚮他們傳授中原發達的天文歷法和農業技術,甚至還幫助調停當地不同國傢和族群之間的矛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