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91节:第八章.另一个中国(1)      Chen Jibing

  第八章.另一个中国
  1.郑和的故事,一段历史注脚
  过去500年里,西方出于自身的需要不断地塑造着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其中虽然有不少客观知识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主观想象。但这种"想象"业已构成一种巨大的现实力量,决不是我们忿忿然斥责其"统统是偏见!"就能轻描淡写地打发的。要免于遭受这种偏见的干扰和损害,我们只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它的历史成因及现实逻辑。进而言之,如果一个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那么一个中国人就一定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吗?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在其自身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所塑造出来的严重扭曲的"中国想象"已经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同。这主要归因于西方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但也与中华民族自身在近现代历史中所作的选择、所走过的路有密切关系。有学者精辟地写道:
  如果说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曾煞有介事地模仿中国,这次轮到中国全心全意地模仿西方。我们用西方的观点看世界,甚至也用西方的观点看中国。要知道异域形象也是一种权力话语。西学东渐,当中国人开始以"世界眼光"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时,西方的中国观塑造着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成为我们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心理背景。我们认同了西方的中国形象,并不知不觉地将西方的中国形象置换为"中国的真实"。(《永远的乌托邦》第223页,周宁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今天,当百年"大国梦"再度点燃时,因历史而造就的脆弱自卑和同样因历史而造就的盲目自尊、被现实一次次唤醒的挫折感与被情绪一次次误导的自鸣得意时刻在腐蚀着我们的清澈理性,我们能够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曾以其一贯的辛辣尖刻风格指出,中国的"有些英雄"听到外国人说中国是睡狮,是黄祸,就像得了恭维似的,"得意了好几年,准备去做欧洲的主子",这倒正说明了这些中国人还没有醒来。(《鲁迅全集》第5卷第3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为了帮助"这些中国人"尽快醒来,同时也有助于西方加深对中国真实的了解和理解,我们此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必要全面、系统、深入地检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和智慧。
  其实,所谓"中国崛起"说到底不过是中国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的恢复。而在过去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的这种"大国"地位主要不是借助于武力,它的获得和维持依靠的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这也许反证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下面的故事只是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的一朵浪花,但或许能够构成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从中国到世界,人们举行了全球性的盛大纪念活动。
  600年前的这一天,大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装备最先进的船队,从现在上海以北不远的太仓刘家河出发,开始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从1405年至1433年的近30年中,这位迄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先后七下西洋,帆舟穿越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足迹遍及东南亚数十国,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
  这一时刻,距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9-1524)和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首次踏上"地理大发现"的海上探险之旅分别早了87年、92年及114年。但在现代人眼里具有深刻悲剧意味的是,郑和轰轰烈烈的远航并没有像哥伦布们那样开启一个崭新时代。出于各种原因,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后不久,明朝主政者中止了远洋航海活动,进而执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不过,就在明朝中期的重臣刘大夏下令烧毁包括郑和七下西洋详细资料在内的帝国所有航海档案的同时,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John Ⅱ,1455-1495)的大臣、科学家与船长们,正在疯狂地四处搜集各种航海资料……
  后来的人们对"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做了大量研究、猜测和分析,至今仍无法得出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共识。但有一点是确凿的:不管这些耗资巨大的远航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暗访传闻中逃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还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甚或只是为了宣扬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与一个世纪后的欧洲探险者的本质区别是,它没有任何对外扩张的企图。虽然这支由27000多人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舰队",配以中原王朝精良的装备补给,足以征服航线沿途的所有弱小国家,但郑和并不像军力不足其十分之一的那些葡萄牙、西班牙后继者那样,他既没有抢夺过黄金、钻石、香料,也没有占领过一寸海外领土,更没有向这些地方殖民。相反,所到之处,郑和向当地人民赠送中国的精美礼品,向他们传授中原发达的天文历法和农业技术,甚至还帮助调停当地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的矛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