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公羊傳   》 僖公二十八年      公羊高 Gongyang Gao

  一、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
  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然則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緻其意也。其意侵曹。則曷為伐衛?晉侯將侵曹,假塗於衛,衛曰不可得,則固將伐之也。
  二、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內辭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刺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刺之?內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
  三、楚人救衛。
  四、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畀者何?與也。其言畀宋人何?與使聽之也。曹伯之罪何?甚惡也。其甚惡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五、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大夫不敵君也。
  六、楚殺其大夫得臣。
  七、衛侯出奔楚。
  八、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於踐土。陳侯如會。
  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九、公朝於王所。
  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
  十、六月,衛侯鄭自楚復歸於衛。
  十一、衛元咺出奔晉。
  十二、陳侯卒。
  十三、秋,伯姬來。
  十四、公子遂如齊。
  十五、鼕,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婁子、秦人於溫。
  十六、天王狩於河陽。
  狩不書,此何以書?不與再緻天子也。魯子曰:「溫近而踐土遠也。」
  十七、壬申,公朝於王所。
  其日何?錄乎內也。
  十八、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
  歸之於者何?歸於者何?歸之於者罪已定矣,歸於者罪未定也。罪未定,則何以得為伯討?歸之於者,執之於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已可知矣。歸於者,非執之於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未可知也。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叔武?讓國也。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於是已立,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元咺爭之曰:「叔武無罪。」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此晉侯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衛之禍,文公為之也。文公為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放乎殺母弟者,文公為之也。
  十九、衛元咺自晉復歸於衛。
  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此執其君,其言自何?為叔武爭也。
  二十、諸侯遂圍許。
  二十一、曹伯襄復歸於曹。遂會諸侯圍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
隱公元年隱公二年隱公三年隱公四年隱公五年隱公六年
隱公七年隱公八年隱公九年隱公十年隱公十一年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桓公三年桓公四年桓公五年桓公六年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桓公九年桓公十年桓公十一年桓公十二年桓公十三年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