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徐晉如答網友(3)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9十博士聯合抵製於丹之感想
作者:bpyfx 〓提交日期:2007-3-12 22:09:00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嚴肅與深刻的問題,於此衹是簡單的說明幾句。文化的意義在於社會性的理解與傳承,而不是極少數人津津樂道的陽春白雪。懇請某些博士們記住,聖賢編著《論語》的意義絶不在於僅供極少數人如何研究,不在於少數精英們學術上的咬文嚼字,而是在於使更廣大的人們瞭解與感悟,在於廣大群衆社會性的理解篤行。
鄙人絲毫沒有褻瀆博士們的權威與學識的意思。但於此也有必要提醒一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的發展必須以全社會各個層次價值的平均值為取嚮,而不是以極少數精英的價值觀為整個社會的運行標準。從一定的社會意義上看,在某一專業領域修煉越深,離社會平均價值觀的距離就越遠,社會學科尤其如此。
答:這位先生最後一句話讓我不寒而慄,竟然有人如此不加掩飾地鼓吹劣勝優汰的社會學,實在是出乎我的意外。我們從來不曾反對經典應該被學術圈子以外的人們瞭解與感悟,但我們不能忍受某些人以有害的思想使得民智更加退化。幸好社會並非是按這位先生的觀點運行,要不然,人類還有可能進步嗎?
10同上
雖然於丹的講座存在着不妥甚至個別的錯誤,但瑕不掩瑜,那是她的“心得”。本來對聖賢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比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與“宋儒”的解析就有很大差異。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要吹毛求疵。畢竟於丹與“百傢講壇”在中國掀起了一陣國學的風波,使那麽多人開始關註《論語》,開始有興趣走進孔子與莊子,這對於振興傳統文化不是有重大意義嗎?
目前社會上確實存在一種風氣,傳統的東西束之高閣時,“學者”們無人問津,可誰將其普及推廣就質疑誰,誰走紅就和誰急!不是嗎?劉心武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做了很有趣味的“考證”,因勾起了大量觀衆對《紅樓夢》的興趣而走紅,有人急了;易中天用自己的方式總結一下“三國”,使人們對書中人物産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走紅,有人急了;於丹講出了自己讀《論語》的心得,因與廣大觀衆的現實生活靠的很近而走紅,有人急了!
如果非要從學術上探討“十博士聯合抵製”問題,我認為,不論於丹的講座中是否或有多少錯誤;博士們從中找到了多少理由,也許都不是事情發展的根本原因。該問題實質不是文史學的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心理學的問題,是心態問題。於丹這麽短的時間走紅,收穫巨大的利益與名譽,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不僅衹有博士),走紅人員是在“侵占”自以為應該是屬於自己的“底盤”,不做出強烈的反應纔怪呢!
心裏難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上“百傢講壇”的人有的瞬間紅遍華夏,名利雙收,筆者心裏有時也不平衡。不喜歡一些人的講演風格,甚至認為遠不如自己也是正常的,內心羨慕、嫉妒甚至憤恨都可以,可別以文化的名義變相發難。弘揚國學任重而道遠啊!
答:你說:“畢竟於丹與百傢講壇在中國掀起了一陣國學的風波,使那麽多人開始關註論語,開始有興趣走進孔子與莊子,這對於振興傳統文化不是有重大意義嗎?”這是根本沒有實際例證作為支持的,有多少人聽了於丹的講座後去買一部原著?說一百萬人裏沒有一個或許誇張了,但十萬個人裏沒有一個卻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對於您不能夠理解我們為中國傳統文化感到着急的誤解,我們感到心痛和遺憾。
11文化奶媽的“乳汁”和衛道士的“口水”——兼回應十博士嚮全體網友公開
作者:黃權旺 提交日期:2007-3-11 14:00:00
在此事件中,筆者認為,博士生冥頑不化的思維,守舊狹隘的視野和嚴重的抵觸情緒是由於衛道士幽靈的橫行和學術霸權的復蘇所致……在博士生回應網友問題中也可以看出一個弊端,那就是不考慮時代變遷和受衆的文化心態兩者之間的關係,衹一味唯本本主義而不講究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此外,我們可以從“公開聲明”中窺觀到他們書生氣十足,為自己的行為和言論不停地狡辯,真乃迂腐的士大夫所為!而這種文化暗疾不早日根除,儒生誤國、儒生殃民並非戲言。而對於於丹讀經的文化現象産生的原因,我不想重提了,那是時代發展必然的結果,躲在象牙塔一頭紮進故紙堆少聞窗外事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的呢?不過,筆者相信博士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於他們衹重視主觀的想法而忽略了客觀的情況,我就實在不敢對其恭維了,何況現在處於網絡時代,網絡輿論就是潮水,在這樣洶涌澎湃的網絡海洋中當個弄潮兒是不容易的,除非你想炒作自己或者炒作於丹。倘若博士生們再次在網絡上叫囂,一旦掀起新的波浪,我敢說,鬧劇必將禍國殃民,那些維護所謂“傳統文化”的口號也就失之意義,目標就會失之方向,那些關於學術的通俗化和人文知識的普及等問題一定流於空泛而激烈的口水戰中,那麽,請問我們拿什麽拯救中華傳統文化?事實上,博士生們強烈抵製於丹是不明智的選擇,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在網絡和紙質媒體挑戰他們的粉絲,這必然會令人群起而攻之。現在是衛道士淡出的時候了,別再剛愎自用地高呼下去,有煽情的口號而沒有傳播知識的行動,那衹會被人傢笑話的,而網絡的相互攻擊和謾駡對誰都沒有多大益處,相信你們皆懂此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