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俗雅的藉鑒(2)
伊永文 Yi Yongwen
“角門”偷看男女行房中事,或西門慶與婦女勾搭成姦時藉“角門”而入,如第七十八回、第八十三回等。特別是在描寫潘金蓮和西門慶女婿陳經濟通姦時,每次都是通過“角門”接頭。在這些章節裏,“後門”成為作者揭露、嘲諷潘金蓮淫蕩的一個“道具”了。《紅樓夢》亦未能脫俗:賈瑞被王熙鳳設計,關在“穿堂”,“一夜幾乎不曾凍死”,“好容易盼到早晨”,“幸而天氣尚早,人都未起,從後門一徑跑回傢去”。賈瑞狼狽不堪、見不得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謂傳神極了……通過以上考釋,我們可以理出一條脈絡,那就是大部
頭的作品,其基礎往往是民間生活所提供的材料,這些材料一經點化,登堂入室,又加流佈,便為經典。其間藉鑒點化之功是最為重要的,即便兩種不同文學樣式,也非常需要這一媒介。
比如,《金瓶梅》愛好者,對其書第九十回那位教頭的印象是很深的,因為這位教頭實際是以滑稽醜角的形象在賣藝,他是這樣自我表白的:我做教師世罕有,江湖遠近揚名久。雙拳打下如錘鑽,兩腳入來如飛走。南北兩京打戲臺,東西兩廣無敵手。分明是個鐵嘴行,自傢本事何曾有。少林棍,衹好打田雞;董傢拳,衹好嚇小
狗。撞對頭不敢喊一聲,沒人處專會誇大口。騙得銅錢放不牢,一心要折章臺柳。虧了北京李大郎,養我在傢為契友。蘸生醬吃了半畦蒜,捲春餅了兩擔韭。小人自來生得饞,寅時吃酒直
到酉。牙齒疼,把來銼一銼;肚子脹,將來扭一扭。充饑吃了三鬥米飯,點心吃了七石缸酒。多虧了此人未得酬,來世做衹看傢狗。若有賊來掘壁洞,把他陰囊咬一口。問君何故咬他囊?動不的手來衹動口!明代戲劇《玉環記》第十四回《韋臯延賓》中也有一醜角扮武術教頭,所唱與此大致相同:[醜]我做教師真罕有,江湖遠近馳名久。
雙拳打下如槌鎮,兩腳入來如飛走。南北二京打類(擂)臺,東西兩廣無敵手。分明是個鐵嘴釘,自傢本事何曾有。小木棍衹好打田雞,刊(看)傢拳嚇小
狗。撞對頭不敢啐一聲,沒人處專會誇大口。騙得銅錢放不牢,一心要折章臺柳。虧了東京張大哥,留我在傢為契友。醮生醬吃了半林蔥,捲春餅吃了兩林韭。小子自來生得饞,寅時吃酒吃到酉。牙齒疼把來挫一挫,肚子脹將來紐一紐。充饑吃了三鬥米飯,點心吃了一大缸酒。虧了此人未得酬,來世做衹看傢狗。若有賊來掘地洞,把他陰囊咬一口。
清代小說《豆棚閑話》插圖《玉環記》的作者署名是楊柔勝,似是不太出名的一位劇作傢,筆者查閱了多種明代史料,均未找見他的身影,所以一時很難斷定是《玉環記》在前還是《金瓶梅》在前,也就是誰給予誰創作以影響,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明代的小說、戲劇這兩種文學樣式彼此互相藉鑒之處是很多的,此已成風氣。
這是因為古代社會生活是非常豐富的,任何一位文學創作傢都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生活材料,所以,藉鑒姊妹藝術,乃至從已有定型的俗文俚章中取材,以擴大本身的表現領域,已成為一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中國古代任何一部
描寫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都未能例外。有許多考據傢從許多著名的長篇小說尋找出藉鑒的痕跡,以至這樣的工作已成為一門學問。
例如,筆者發現一條這樣的綫索,《夷堅志》甲志捲第四《侯元功詞》記載:宋代密州侯元功,從少年時期就趕考,直到31歲纔得到鄉貢的名稱。許多人因為他這麽大年紀纔中鄉貢,對他很看不上。有一個浮浪子弟將他的形象畫在風箏上,引綫放之,以為嘲弄。侯元功見了不僅不惱,反而大笑,作了一首《臨江仙》詞,題在紙鳶上面: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藉力,一舉入高空。纔得吹噓身漸穩,衹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詞言志,侯元功更加發奮讀書,一舉登第,五十多歲的時候,果然當上了執政。
在數百年後的清代,大觀園裏的薛寶釵藉吟詠柳絮,也作了一首《臨江仙》詞: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