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三 七國之亂      柏楊 Bai Yang

  黃老政治之際,發生七國之亂。
  西漢王朝行政區域的劃分,采勸郡”、“國”並存制度。當時人們的看法,認為周王朝亡於分封,而秦王朝亡於不分封——如果封國林立,到處有皇族據點,陳勝、吳廣星星之火,便不會燎原。西漢王朝則采取折衷辦法,一方面仍保留秦王朝的郡縣制度,一方面也恢復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我們用下表說明——王爵封國統轄數縣或十數縣,地位高於郡,侯爵封國衹統轄一縣或數鄉,與縣相等。
  劉邦當了皇帝後,原則上皇族子弟封王,非皇族的功臣封侯。劉邦對封侯不太註意,但因“封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自己的軍隊,所以十分重視。他特地殺了一匹白馬,厚着臉皮命大臣嚮天老爺盟誓:“不姓劉而當王的,天下人共同攻擊他。”但劉邦死後不久,封國和中央政府之間,就開始了離心現象。戰國時代蘇秦、張儀的遺風仍在,知識分子和聰明才智之士,在中央政府不能施展抱負,往往投奔封國。封國既有實力,又有理論指導,欲望遂一天天提高,離心力逐日增加。
  這種現象被很多人發現,其中之一就是劉啓的宰相晁錯。晁錯極力主張把封國的面積縮小,把封王的權力減少。劉啓贊成這種做法,但那些已經夠大的封王,當然不願意接受。所以在雷厲風行削小了三個封國之後,前一五四年,東方的七個封國,送聯合叛變。這七個封國是:
  七國封王跟皇帝的關係,用下表說明:
  從表上可看出,除劉濞、劉戊之外,其他五個封王,都是皇族近親。這至少顯示一點,政權的安危,與分封與否無關,封國並不能解决問題,反而製造問題。
  當七國聯合叛變時,半壁河山,全都陷入叛軍掌握。劉啓大為震恐,他想不到他的對手如此強大,懊悔自己孟浪。七國提出的兩個口號,一是殺掉晁錯;一是退還削去的土地。劉啓全部接受,那個忠心為國的晁錯在上朝途中,在街頭被武士摔下腰斬,而且屠滅三族。
  七國聯軍並不因中央政府的屈服而停止行動,劉濞坦白地說:“我自己要當皇帝。”他的軍隊已迫近洛陽,但他衹信任他的兒子,而不相信他手下幾位有謀略的將領:田祿伯、桓將軍、周丘。中央政府方面,劉啓卻明智地選出周亞夫當大將。短兵相接的戰場上,勝負决定於統帥,衹兩個月工夫,周亞夫切斷吳楚聯軍糧道,吳楚聯軍饑疲撤退,周亞夫銜尾追擊,吳楚聯軍大敗。吳楚聯軍是叛軍主力,吳楚聯軍既敗,吳楚二國即滅,其他各封王或自殺或被殺,來勢洶涌的七國之亂,轉瞬平息。
  七國之亂是一個重大轉換點,如果七國勝利,中國勢必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互相並吞,戰爭不休。七國失敗,使西漢王朝順利的通過瓶頸,統一形勢更加堅固。劉啓乘機收回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國相”(封國的宰相),國相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政府遂成為真正的大一統政府,有能力作更多的貢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