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尾聲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1)
田居儉 Tian Jujian
流年似水,不捨晝夜。李煜死後,風馳電掣般的歷史車輪,又在神州大地上穿行了十多個世紀。
作為好聲色,喜浮圖,治平無方,國亡身虜的李煜,其生理生命早已完結。他那具為墓室棺槨、羅衾錦衣護衛的軀體,也與北邙山麓的草木逐年枯朽、銷形匿跡,甚至就連掩埋他的梓宮那大堆封土,都為千年風雨所蕩平。李煜當年在政治舞臺上漫不經心地扮演的那個無所作為的末代君主形象,更隨着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淡化,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衹有以述往思來、察古鑒今為己任的歷史學家,在探索南唐的興亡得失時纔偶然提及。
而作為工書畫,精音律,醉心詩詞,纔藝超群的李煜,其藝術生命卻永遠年輕。他依然栩栩如生,風流倜儻地活在人們的心目中。李煜在文壇藝苑中苦心孤詣塑造的獨領風騷的詞宗形象,則猶如輝煌燦爛銀河中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明星,以其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經年纍月引人矚目。
李煜的詞清新樸素,雅俗共賞;易懂易記,譜麯可唱。當年不知徵服過多少崇拜者!從宮闈到市井,從文人雅士到山野漁樵,人們輾轉相抄,口耳傳誦,都以先睹先唱為快。他的詞原來數量很多,這有元代白樸的一首隱括體詞《水調歌頭·感南唐故宮隱括後主詞》為證。這首詞的全貌是:
南郊舊壇在,北渡昔人空。殘陽澹澹無語,零落故王宮。前日雕闌玉砌,今日遺臺老樹,尚想霸圖雄。誰謂埋金地,都屬賣柴翁。 慨悲歌,懷故國,又東風。不堪往事多少,回首夢魂同。藉問春花秋月,幾換朱顔緑鬢,荏苒歲華終。莫上小樓上,愁滿月明中。
隱括體,是宋代興起的一種特殊詞體。其主要特點是:按照詞牌的特定韻律,對前人的詩文辭賦進行剪裁或改寫,創製別開生面的新作。細繹白樸的隱括詞,再對照今人張璋、黃畲收入集數代詞學文獻資料之大成的《全唐五代詞》,重新審視他們旁搜博採,去取有據的四十六首李煜詞,可知惜多失傳。然而對於酷愛華夏文化瑰寶的炎黃子孫來說,即使承繼他這份有限的遺産,也倍感彌足珍貴。
人們之所以世代緬懷這位“詞中之帝”,酷愛他的“神秀”詞篇,是因為李煜永葆“赤子之心”,抒情詠物,率真誠摯。他在坎坷、麯折的人生旅途中,雖然命途多舛,浮沉交替,時而被風雲擁上波峰,時而又被潮流推下浪𠔌,但是,他一生始終與詞相伴,至死不改真情。無論在春風得意時歌舞宴樂,還是在秋雨惱人時痛悼哀傷,他衹要吟詠,就嘔心瀝血,傾註出全部深情,可謂“無一字不真,無一語不俊”。正如葉嘉瑩《靈詞說·論李煜詞》雲:
悲歡一例付歌吟。樂既瀋酣痛亦深。
莫道後先風格異,真情無改是詞心。
然而,李煜的“詞心”得以流佈竹帛,還是在他楚囚對泣之後。因為嚮來都是“詩人窮而後工”,憤怒創造詩篇。冷酷的現實生活對詩傢打擊越重,就越能濺起詩傢思想的火花,也就越能激揚詩傢靈感的升華。李煜一生的成敗榮辱證明:恰是“薄命君王”的遭遇,玉成了他的“絶代才人”的勳業。倘如李煜始終躋身瓊樓玉宇,穩坐金鑾寶座,不曾淪為階下囚,命運也不曾為他人操縱,那麽他將繼續沉溺於宮廷的豪奢生活,繼續吟詠香豔軟媚的醇酒美女,繼續躑躅在“花間派”詞人構築的南朝“宮體”與北裏“倡風”混合詞作的窠臼中,至死都無法逾越綺筵公子和綉幌佳人設置的風花雪月、弱骨柔情的雷池。由於李煜經歷了天崩地坼的人生巨變,命運之神將他推進了國破傢亡的苦難深淵,這種“高岸為𠔌”的滄桑驟變,逼使他終日痛心疾首,義憤填膺。每當他想起失去的天堂,淤積在胸中的塊壘便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從而他融血凝淚,直面人生,以“濡染大筆”寫出了一批直抒胸臆,感觸殊深的詞作,並以此將歷經隋、唐、五代的詞提高到雄奇幽怨,警悟深邃的新境界。誠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精闢論斷:“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在詞學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李煜彪炳詞史的殊勳更在於,他承上啓下,繼往開來,勇於超越晚唐詞人溫庭筠、韋莊探索的足跡,另闢蹊徑,奮力開拓詞的意境,以自己獨具特色的詞作,開有宋一代詞風,培育了蘇軾、辛棄疾式“豪放派”詞人,也培育了李清照式“婉約派”詞人,從而使後世詞壇群星燦爛,詞苑奇葩盛開。當代詞壇巨匠夏承燾為此在《瞿髯論詞絶句·李煜》中曾詠:
淚泉洗面枉生纔,再世重瞳遇可哀。
喚起溫韋看境界,風花揮手大江來。
蘇軾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他為後世留下的多是氣勢恢宏、高昂激越,衹有“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纔配演唱的詞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和《江神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
|
目錄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