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東昏失德亡天下--蕭衍起兵以梁代齊(5)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恩悻中有一個叫徐世標的人尤為蕭寶捲寵信,被任命為驍騎將軍。蕭寶捲每次殺人,都派他去執行。國傢派重臣外出打仗,都要派他做監軍。他的權力特別大,曾得意地說:“別看我是一個五百人的軍主,權力卻不比萬人都督校”後來他利令智昏,竟想謀反,陰謀被發現後滅族。
宦官王念孫,年齡不過十三四歲,卻很受蕭寶捲寵幸。他經常幹預朝政,甚至敢於騎馬入殿,當面和蕭寶捲頂撞。因為他權勢熏天,很多公卿大臣都巴結他。至於其他人,如茹法珍、梅蟲兒、王亙之等人也都是一些權傾邦君的無恥之徒。他們口含天憲,恣意妄為。蕭遙光、陳顯達、崔慧景等人的叛亂被平定以後,朝廷曾發佈赦令,赦免脅從之人,但他們卻根本不按赦令辦事。為了搜刮錢財,很多沒參與叛亂但傢境富裕的人,都被牽連入獄,折磨而死,其傢産也全部流入這些無恥之徒的腰包。有些參與叛亂的死黨,因為賄賂他們,卻被赦免無罪。
蕭寶捲對公卿大臣們刻薄寡恩,對宦官恩悻們卻寵愛有加。他常稱茹法珍為阿大、梅蟲兒為阿兄,並經常騎馬到恩悻們的傢裏去遊宴,有吉兇大事都親自慶吊。潘貴妃的父親潘寶慶本是市井小人,其女兒被蕭寶捲寵幸後,他也狗仗人勢,為非作歹。他常與恩悻們勾結在一起,見人財物莫不奪取,怕留後患就再把人殺掉。蕭寶捲整天和這些人在一起,當然不會做出什麽好事來。多行不義必自斃,他的垮臺也是必然的。
二、嗜血的年代
齊明帝臨死時,曾告誡蕭寶捲說:人該殺就殺,不能猶豫。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一定要果斷,不能落在別人後面。蕭昭業本來想殺我,但他優柔寡斷,最終被我殺掉。這是你的鑒戒,一定要記祝齊明帝作為一個皇帝,臨死時以殺人事告誡繼承人,繼承人即使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也會按他的遺訓辦事的,更何況蕭寶捲這樣一個荒誕殘暴的人呢?
蕭寶捲當皇帝後,父輩的長處(諸如生活節儉、有辦事能力等)一點也沒學到,殘忍嗜殺的性格卻完全繼承下來了。他牢記父親死前遺訓,殺人時疾如閃電。往往猜忌一動,殺機即起;殺機一起,即刻行動,不做任何考慮,也無任何預兆或跡象。這種恐怖政策,連續激起了巨大的兵變,最終把蕭寶捲送上了斷頭臺。
齊明帝臨死時,遺命始安王蕭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蕭祀、衛尉劉暄輔佐蕭寶捲。他對兒子說:“這些人中有的是宗室,有的是外戚,有的是當年幫助我奪取天下的功臣,都有治理天下的經驗。五年之內,你可以放手讓他們去幹。但到你積纍了足夠的經驗以後,就要獨攬大權,再也不要委之他人。”
由於有齊明帝的遺命,所以六個輔政大臣權力很大,當時被稱為“六貴”。
齊明帝雖然令六個人同時輔佐蕭寶捲,但他寄希望最大的是江祏、江祀兄弟。這兩個人是親兄弟,他們的姑母是齊明帝的母親,亦即蕭寶捲的祖母。由於有這種關係,二人一直是齊明帝的得力助手。齊明帝臨死以嗣子托付,江祏兄弟也盡力輔佐。怎奈蕭寶捲太不成器,聲色犬馬,無所不好。國傢大事,視若兒戲。江祏兄弟覺得長此下去,會危及蕭齊天下,便有意廢黜蕭寶捲,另立蕭寶玄(齊明帝第三子)為帝。但是,他們的計劃卻受到另一個輔政大臣劉暄的反對。
劉暄是蕭寶捲、蕭寶玄的母舅。他反對立蕭寶玄為帝,並不是因為他忠於蕭寶捲,而是因為他與蕭寶玄有矛盾。起初,蕭寶玄為郢州刺史,劉暄曾以外戚的身份代行州事。他對蕭寶玄要求很嚴,卻未免過於苛刻。州中有人獻給劉暄一匹好馬,蕭寶玄聽說後想看一看,劉暄說:“馬有什麽好看的?”始終不讓他看。蕭寶玄的愛妃想吃雞肫,派人嚮劉暄索要。劉暄卻說:“早上剛吃過蒸鵝,不必再吃雞肫了。”回絶了她的要求。因此,蕭寶玄對他很反感。現在,江祏想擁立蕭寶玄為帝。劉暄覺得,萬一此事成功,自己的日子必定不好過。所以,他反對擁立蕭寶玄,而主張立蕭寶玄的弟弟蕭寶寅。後來,他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了蕭遙光,卻不料又遭到蕭遙光的反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