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90節:雪上加霜,宗室操戈徒嘆息(5)
劉緒義 Liu Xuyi
聯軍入周之後,周襄王面對齊桓公咄咄逼人之勢,冒着王位不保的危險,竟然頂住壓力,沒有嚮對方做絲毫讓步,始終未宣佈赦免子帶。
周襄王在齊桓公健在時始終沒有寬免子帶,直到齊桓公死後多年纔將其赦免,允許他回朝,這說明東周與齊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在齊桓公生前一直沒有改變。齊桓公在周襄王強硬的立場面前沒能實現自己的圖謀,控製周室的戰略大計到此刻為止實際已經失敗。
王子帶之亂,直接的結果就是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齊桓公與周王室的矛盾,表明了齊桓王又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對手,特別是楚國兩次利用機會攻滅齊國的盟國,徹底翦除了側翼威脅,給予齊桓公巨大打擊。更糟糕的是北方的晉國也在這個時候雄起,晉惠公不失時機的利用這次王子帶之亂及群戎攻周的機會嚮東周靠攏,顯示了晉國的存在與影響。後來晉文公保護周襄王回都復位,並殺王子帶於隰城,靖難之功最終落到了晉文公的頭上。這當然是齊桓公看不到了的事。
面對晉文公的雄霸之勢,周襄王也顯露出自己的個性。王子帶之亂平息後,晉文公入覲天子,順便提起希望死後能夠用"隧葬"之禮下葬,但周襄王沒有答應。因為"隧葬"是天子之葬禮,襄王說:"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指晉文公)之所惡也。"堅持君臣有別,果斷地拒絶了晉文公的無禮要求。《國語晉語》也載有此事,並說周襄王一番義正辭嚴的話說得晉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從中可以看出周襄王的不凡氣度。衹是無奈,此時即便是周王室也不得不承認"周德雖衰",周襄王的努力沒能改變諸侯繼續坐大的局面。
然而,我們細心讀《左傳》,卻發現,《左傳》作者在對周襄王的評價上卻是另一種態度。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王子帶之亂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王位,雖然歷經十年逃難,王子帶仍然醉心於以不義手段奪取王位,甚至勾結狄人引狼入室,終至引起了諸侯的憤怒,被諸侯所殺。可是《左傳》作者並沒有突出把批判的矛頭指嚮王子帶,相反,多次藉他人之口來責備周襄王。一是僖公二十四年,鄭伯"怨襄王",由此引起襄王之怒,欲以狄人伐鄭,並由此引出了富辰話裏有話的勸諫。富辰是這麽說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棠棣之華,鄂不 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於墻,而外禦其侮。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庸勳、親親、昵近、尊賢,德之大者也;既聾、從昧、與玩、用嚚,姦之大者也。棄德崇姦,禍之大者也。鄭有平惠之勳,又有厲宣之親,棄嬖寵而用三良,於諸姬為近,四德具矣。""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富辰這麽反復強調"親親",其實是說周襄王棄德。但襄王不聽。緊接着《左傳》又記載了襄王的一個"不聽"。即襄人以狄人伐鄭後,欲納狄女為後,富辰諫,不聽。兩相對照,《左傳》作者之意明顯地表露出對襄王內外不分、親疏不分的批評,鮮明地傳達出《左傳》作者那種"太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的經世治民思想,也是對周襄王失敗原因的深刻總結。
大夫幹政
那麽,為什麽,終春秋一世,周王室會如此頻繁地發生王子之亂呢?
如果說前三次的王子之亂與周天子自身有着重要關係的話,那麽,發生在魯昭公時期的周王子朝之亂,更是撲朔迷離。
據《史記周本紀》,"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早卒。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
這裏明說王子朝是在景王生前喜愛的兒子,未來得及立為太子,景王猝死之後,就引發了二子爭位的故事。
歷史上對"王子朝之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罪在王子朝;一種看法認為罪在單氏諸人。
我以為,要分清個中是非,必先來瞭解以下幾個關節:
一是內亂究竟是誰挑起的?
如《史記》所載,挑起王位之爭的是子丐及其黨羽;結果立的卻是子猛。司馬遷說子猛是"國人"所立,那麽"國人"又是指誰呢?《史記》沒有明說,但其實是晉國及諸侯。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局澤。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奔於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子周。"
二是究竟誰纔有資格爭位?
這一次內亂與前三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周景王猝死後,法定王位繼承人空缺。那麽,根據周代禮製,立嫡以長。問題是周景王本身有太子,衹是早夭了。這個太子應該就是嫡長子。那麽嫡長子死後,由誰來繼承王位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